謝云鳳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我們應繼續做大做好假日經濟這塊“蛋糕”。
今年國慶黃金周,各大熱門旅游景點都出現了游客爆滿的情況,許多游客拍攝短視頻發布到社交平臺,調侃旅游太累,不如在家躺著。朋友小李也是旅游大軍中的一員,她去了向往已久的泰山,從下午開始登山,凌晨抵達山頂,等待看第二天的日出。
“因為游客太多,坐纜車需要排隊很久,我不想耽誤時間,所以上下山都是靠步行。下山后雙腿又酸又疼,甚至不能直立行走,趕緊打車回酒店休息。”小李游完泰山,首先跟我分享的不是日出美景,而是抱怨旅游的艱辛不易。
眾所周知,節假日的旅游景點總是人滿為患,盡管大家都知道“旅游有時候就是花錢買罪受”,但是一到節假日依舊興致勃勃地買車票訂酒店,前往心中的旅游勝地,在人潮人海中感受節日的喜慶。畢竟平時忙于工作,只有節假日時間充足,親朋好友才能聚在一起。
“相比疫情期間沒有行動自由,此刻能在景區閑庭漫步,飽覽壯麗河山,感受盛世繁華,即便旅游很累,也覺得累并快樂著。”小李說,下一個假期她還要安排旅游。吐槽歸吐槽,消費熱情依然旺盛不息。
在疫情防控總體趨好的背景下,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消費市場加速回暖。每逢長假,人們紛紛走出家門,游山玩水,積壓已久的生活熱情在吃喝玩樂中得到了釋放。從各地的數據來看,“補償式出游”需求強勁。除了旅游,餐飲、購物、文化休閑等也為假日消費增添新亮點,這些都表明假日消費迎來大幅回升。
進入后疫情時代,消費模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從旅游來說,家門口“微度假”、短途游熱度持續攀升,身邊的“詩和遠方”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出游選擇。飛豬數據顯示,今年國慶假期,本地及周邊游預訂量環比增長超380%。此外,隨著中小學生課外時間的增多,親子游學等旅行市場熱度頗高。
本地消費、周邊消費火爆的同時,居家消費同樣成為新熱點。在河南、浙江等地,“15分鐘便民生活圈”已覆蓋不少街道和社區,5分鐘到達老年食堂和社區文化家園,10分鐘到達社區書房和鄰里中心,24小時云診室、云藥房,各類消費需求一站式搞定,居民“宅”在社區,也能享受舒心愜意的假期生活。
在疫情反復暴發的情況下,我國假日經濟之所以能快速恢復,依托的正是我國龐大的產業體系和超大規模的國內消費市場,它幾乎涵蓋了第三產業中的大部分行業,比如旅游行業、餐飲行業、文化娛樂行業、交通運輸行業等,這些共同構成了假日消費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看,假日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經濟的活躍程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到,擴大節假日消費,完善節假日制度,全面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這將對我國消費市場、消費規模以及消費結構產生巨大影響。
假日消費紅紅火火的背后,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許多商品或服務價格偏高且同質化程度高,許多古鎮、步行街、紀念品千篇一律;部分行業缺乏有效市場監管,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個別地方甚至存在“十個月磨刀、兩個月宰客”現象,這無益于促進節假日消費,反而打擊了消費者的消費積極性。
有關部門和地方也注意到了這些消費“痛點”,正在從市場整治和產業升級兩個方面來加以解決、推動。隨著供需兩側同步發力,我國節假日消費也將呈現品質化、便利化、人性化等特點,讓消費者買得放心、玩得開心。
如今,假日經濟已成為大眾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我們應繼續做大做好假日經濟這塊“蛋糕”,讓假日消費不斷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