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珠
在開拓商業版圖的過程中,葉澄衷始終心系教育。他對教育的認識和體會遠超一般人。
在寧波商幫中,一直流傳著一句話:“做人當如葉澄衷。”這不僅因為葉澄衷是19世紀末期的“五金大王”,經營涉及五金、火油、鋼鐵等多個行業的商業帝國,更因為他懷著一顆仁慈之心,為中國教育及慈善事業作出巨大貢獻,被譽為“首善之人”。
1921年4月,澄衷學堂校友為葉澄衷集資鑄像。據說,設計銅像時沒有特別注意細節,為銅像設計成了穿織錦綢緞長袍的形象,葉家子孫見后立即指出,葉澄衷一生簡樸,穿的都是普通的布長衫,沒穿過織錦綢緞。其孫女葉吉謀也曾說過:“我爺爺終身穿老布衫襖……爺爺覺得穿老布衫襖是不忘祖宗。”
回顧葉澄衷一生,從白手起家成長為富甲一方的商人,做善事的信念始終存在心底。
一次偶然事件改變際遇
1840年,葉澄衷出生于寧波府鎮海縣莊市一個貧民家庭中,父親葉志禹是個出海打魚的漁夫,母親是家庭主婦。葉澄衷10歲不到,父親出海遭遇風浪,葬身魚腹。葉家主要勞動力就此喪失,盡管母親省吃儉用,也無辦法繼續支撐葉澄衷讀書。葉澄衷沒辦法,只好退學,到當地的一家油坊做學徒。做學徒的空閑,葉澄衷幫助老板做一些雜事,在這個過程中,他接觸到了生意場上的各種信息,培養出了敏銳的商業頭腦。讀私塾中途停止的個人經歷也為他今后尤其重視教育埋下了伏筆。
1854年,14歲的葉澄衷離開故鄉來到上海,尋求發展的機會。后在同鄉的推薦之下,他在法租界一家雜貨店當學徒。黃浦江上外國船舶絡繹不絕,善于觀察的葉澄衷很快發現其中的商機。他會游泳、擅駕船,就自告奮勇,拿店鋪進貨的小舢板裝滿零售貨品,在黃浦江中擺渡,向外國船舶上的乘客兜售舢板里裝載的雜貨。同外國人打交道,自然要學習外文,葉澄衷為克服語言障礙,用掙來的錢請一個會講英文的商人,請對方教他一些日常用語,還買了一本用寧波方言注音的《英語話注解》自學。通過此種方式,葉澄衷開始有能力同外國商船做生意。
1859年夏,葉澄衷賣完貨品之后,小舢板停靠在洋涇浜(今延安東路)同黃浦江的匯合口。突然,有一個英國人提一個大包過來了,要求乘坐小舢板到浦東楊家渡。葉澄衷看這人非常焦急,就馬上答應,搖船直奔浦東。剛到浦東靠岸,這個外國人就急吼吼下船,消失在人群當中。葉澄衷低頭一看,發現他拿的公文包還落在船頭,打開包發現里面有大量鈔票、支票等貴重物品。
葉澄衷沒有起任何貪念,他生意也不做了,專心等那位客人回頭找失物。這時候,天開始下雨了,葉澄衷還在碼頭等,過了一個鐘頭,失主才匆匆出現。當他發現葉澄衷拿公文包耐心等候他時,非常感動。這位客人原來是英國火油公司的中國部經理,他看葉澄衷誠實,就請他去管理火油倉庫,并請一位中文教師和一位英語教師教葉澄衷學習。
這一偶然事件改變了葉澄衷此后的人生際遇,他跟著這位外商做起了五金生意,因為聰明、好學,人又踏實,葉澄衷很快積累了自己的商業資源。
創建商業帝國
1862年,22歲的葉澄衷選定上海虹口靠近外灘的百老匯路(今大名路)開設一家五金店,取名為“順記五金洋貨號”,這是當時由中國人開設的第一家五金店。葉澄衷把五金店選擇在虹口開設,是有一番講究的,因為當時的虹口逐漸成為外國商船上下貨物的重要碼頭。在這里設五金店,自然能夠收獲豐富的客源。
生意越做越順,“順記五金洋貨號”的經營范圍逐漸遍布長江中下游的各個商埠。到1890年,順記在全國已經擁有近40家分號、200多家聯號。這一年,“順記”改名為“老順記”,葉澄衷成為名副其實的“五金大王”。
19世紀中葉,葉澄衷善察商情,認為投資火柴市場必有大利,于是計劃創辦火柴廠。時逢旅日歸國僑胞、鎮海同鄉張阿來向他主動提議創辦火柴廠事宜,并介紹他認識了其日本籍妻子。張妻當過火柴廠的職員,懂得火柴制造的技術流程。葉澄衷當即聽取了張阿來夫婦的提議。
1890年,葉澄衷出資5萬銀兩,在上海虹口創建了當時上海最大的燮昌自來火公司。其產品優良,勝過英商燧昌自來火局。燧昌廠因競爭失敗而倒閉。
不久,日商看到英商工廠倒閉,乘機而入,把大批日貨火柴傾銷上海,想壓倒燮昌廠。葉澄衷降低每盒火柴價格,并以漢口、蕪湖、宜昌、鎮海等地企業為依托,與日商抗衡,逼得日商再降價,節節敗退。在溫州迫使日商火柴價降到每籮2角6分,幾乎虧本到無法再虧的地步。日商既無奈又佩服,稱葉澄衷是“生意精”。
葉澄衷還將貿易范圍擴展達火油、鋼鐵、煤炭、航運、繅絲等行業。此后,隨著生意范圍越來越大,資金流轉的需要迫使葉澄衷進軍金融業。當時國內的金融機構主要有票號、錢莊、銀號、銀行這幾種。葉澄衷首先在上海創辦“大慶元”“升大”“衍慶”“大慶”“怡慶”等幾家票號,隨后將票號擴展至杭州、漢口、天津、鎮海、蕪湖、湖州、溫州、寧波、煙臺等城市,共建立錢莊、票號百余家。
后來,葉澄衷又開始涉足房地產,在海寧路、塘沽路、唐山路等地有多處房產。憑借雄厚的資本及商業資源,他參與了中國第一家近代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的創辦。1897年,葉澄衷與同鄉嚴信厚、朱葆三等人合作,創辦中國通商銀行,并成為首屆董事之一。
19世紀末,葉澄衷所擁有的資本約合800萬銀兩,這在當時堪稱巨富了。
為教育事業作貢獻
在開拓商業版圖的過程中,葉澄衷始終心系教育。
1870年6月,長江中游逢連日暴雨。嘉陵江決堤,百姓房屋損毀大半,牲畜、莊稼被淹不計其數,人員死傷極其嚴重。在上海經商的葉澄衷得知消息后,旋即捐款白銀萬兩前往救災,其他富商見到也跟隨他捐款捐物。葉澄衷想著災民們收到捐款,朝廷再加以調度人員,受災群眾應該很快就能渡過難關。然而結果卻令他失望。
洪災過去4個月,葉澄衷帶著友人到受災的縣城去查看,眼前的一幕令他震驚:城內遍地死人,一片混亂,完好的房屋不過十幾戶。他很是驚訝:捐款這么多,為什么百姓連個溫飽都解決不了呢?葉澄衷接連走訪了好幾個受災的縣城,原來受災群眾根本沒有收到捐款。大部分的錢糧都被為官者層層掠奪給侵吞了,最終百姓分到的只有十分之一。葉澄衷很是憤懣,他認為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只有把人的品格培養好。
1871年,葉澄衷出資3萬兩白銀,在家鄉創設葉氏義莊,即中興小學的前身,并開設英語課。這要比清朝官方正式倡導興辦現代教育早得多。在這一年的上海慈善會議上,葉澄衷提出“興天下之利,莫大于興學”。接下來,他又籌辦了順記商務學堂,面向社會招收小學畢業生,課目包括會計、商務、報關和英語等實用技能,所有學費全免。這不僅為葉氏企業,也為中國未來培養了一大批商業精英。
1899年,葉澄衷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年,做了他一生最偉大的一件事。中國第一所私立新式學校——澄衷學堂誕生了,這也是中國第一所由富商出資創辦的公共學堂。不幸的是,葉澄衷沒能親眼看到校舍落成。葉澄衷臨終猶念念不忘,鄭重囑托,“子孫不能去管學校的事情,學校另外有一個董事會,專門管學校的事情”“學校有董事會,在董事會領導下;還有監管會,監督董事會;還有專門賬房”。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可以說,葉澄衷用他的一生做到了“三不朽”。
葉澄衷對教育始終堅持開放的態度。他認為,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發財,更不是為了做官,而是要把人培養成一個全面、豐富的人。葉澄衷特聘劉樹屏為學堂首任校長,蔡元培為總教習,劉樹屏傾力編撰一部著名的教科書——《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這本極具傳統精神和現代思想的蒙學經典,成為葉澄衷最不可磨滅的歷史豐碑。
在此后的半個世紀中,澄衷學堂培養了數千學子,其中不乏李四光、胡適、盧于道、竺可楨、豐子愷、倪征燠、夏衍、袁牧之、李達三、樂嘉陵和錢君陶等著名人物。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