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長居米蘭20年的德國建筑師Hannes Peer改造的家及工作室會讓你再見鐘情,“在這處真實的空間,你是真正的自己。“2.建筑師Mauro Lipparini和妻子Michelle Richter費時良久,精雕細琢了如藝術品的家。3.現年90歲的Rosita Missoni的這處宅邸無不展示著她對生活所抱有的不熄熱情和好奇。4.設計師王帥打造的度假屋,滿足了每個家庭成員的心愿。5.從時尚作者轉為設計師的J.J.Martin將一棟米蘭老公寓從里到外煥新,也代表了她展開新生活的新開始!
經過一再改期,終于在2021年9月初完滿落幕的米蘭設計周及Supersalone揭示了設計為生活所帶來的正能量。從形式、功能、美感乃至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思考,全球設計師在這個特別的后疫情時代,擁抱改變并且從中創造,讓設計不再只是形式,而是成為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重要角色。
“今年,也許不見世界各地來訪的眾多設計愛好者,這使得米蘭設計周的規模縮小不少,仿若回到30年前,整體質量卻比過往更高。”Tom Dixon在接受采訪時如此評論。確實,規模縮小反而讓設計師更加專注于作品所代表的意義,以及為人們生活所能帶來的正面影響“。沒有想到,因疫情而無法出遠門的實際情況讓我更有機會專注在如何把設計做到幾近完美的狀態。”同樣是全球知名設計師Christophe Delcourt在采訪中如此告訴我們。
提到“改變”,人們經常會聯想到大破大立。然而,事實上,大多數的改變是緩慢進行且細水長流的,好比環保永續的思維,又比如在家工作的常態。
“在這次設計周期間,我們看到設計師更加有勇氣挑戰及提出聲明,這包括對材料的精心研究及選擇、設計所承擔的社會責任……這些也許本就該出現在設計中的重要元素在過去十年間漸被遺忘,而今年你可以看到環保成為常態,設計揭示人們對新形態生活的精神需求,其中包括個人的安全感,同時又摻雜著對社交及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需要……”今年在米蘭設計周期間打開自家工作室(同時也是自宅)之門作為展示空間,又在Alcova展里有作品展示的當紅建筑、設計師Hannes Peer在采訪中如是說道,“設計仿佛重新被賦予了曾經被遺忘的靈魂。”
在本期的封面故事中,我們特別前往Hannes Peer位于米蘭城中的新家,他在兩年前盤下這個曾經作為餐廳、SPA中心等商業用途的空間,大刀闊斧地將其改造為一座擁有兩個客廳、用餐空間、工作室、廚房及臥室的生活居所,不論是否在疫情期間,他都只身一人在此工作生活,同時保持對外良好的溝通。在城中封鎖解除后,許多和他長期配合的“協作者(collaborators)”(其中包括建筑師、設計師、藝術家、工程人員)會到此來跟他開會或進行必要的討論,但除此之外,他在這里的大部分時間仍然是一個人工作及生活的狀態。“這樣非常好,因為我擁有了自我思考及創作的時間,我不需要和協作者整天長時間綁在一起,我們之間有一種相互信任,而這種信任總會讓最終結果事半功倍。”
相較于之前能無憂移動,甚至有時無目的移動、速度為首要考量的生活方式,今日人們必須適應一種新的日常生活方式。“新日常”到底代表了什么?與其說它是一種形式的呈現,不如說是思維的轉變,我們引用在米蘭國際家具展上對設計師Michael Anastassiades的采訪來概括這樣的思維改變:“你只需要更加敏感,對環境、對身邊的人和事物多做觀察,自然而然地你會開始進行反思,是否真的需要這么多飛行?物質是否真的能滿足精神生活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