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強
(貴陽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5)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了,各個高校必須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高校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方針。習總書記在我國高校工作會議上也進一步提出了,自認作為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如果失去自然環境的支持,那么人類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而人類對大自然造成的傷害最終也必然會反作用于人類自身。所以,高校在推動生態文明教育工作時,必須嚴格按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要求,尊重、保護、順應自然發展的規律,樹立正確的自然生態保護意識,共同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藍色星球。首先,尊重自然。徹底摒棄傳統廚房是發展理念,明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深刻認識到人類并不是大自然的主宰,只是身處地球大家庭中的一員,所以有義務有責任承擔起保護自然的責任。其次,順應自然。嚴格按照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原則和要求,并在尊重自然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開展社會活動。最后,保護自然。為了實現人類發展進步的目標,人們必須構建完善的環境與完備的生態系統,主動承擔起維護生態平衡的責任,并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觀的指導下,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履職時不止一次的強調綠色文明的重要性,在視差湖州市安吉縣時提出了既要金山銀山,又要青山綠水的生態發展理念,該理念的提出不僅準確的闡釋了經濟與生態之間存在的統一辯證關系,將中華民族帶帶相傳的天人合一初始理念完整的呈現在人們的面前,而且彰顯出了萬物和諧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也就是說,政府部門必須在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的同時,必須在正確理念的指導下,深刻認識到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豐收戰略發展目標。
習總書記提出的:“環境就是民生,藍天也是幸福,青山就是美麗,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都是為了民生幸福。”理念,不僅為新時期的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而且進一步明確了良好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產生的積極影響。各級政府部門在發展社會經濟的過程中,應該將解決人民群眾健康問題作為首要目標,才能在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環境需求的前提下,實現為人民群眾和子孫后代謀福祉的長期戰略發展目標。
習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美好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得到了明確說明,世界各國人民在攜手共建全球生態文明,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必然趨勢。也就是說,身處同一片藍天下的世界各國人民應該攜手同行,通過構建綠色可持續發展經濟結構與產業體系的方式,解決人類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存在的矛盾,推動世界可持續發展。全球生態系統的建設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各國人民必須嚴格按照整體性、系統性與規律性要求,將為人民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首要目標,才能達到增強本國人民幸福感的目的。
高校開設的馬克思生態文明思想通識課程,主要是通過重構大學生理論課程學習體系的方式,幫助大學生樹立批評西方工業文明下的全球生態文明思想意識。深度揭示資本主義生產、生活方式引發的生態危機本質,不僅有助于學生對學習馬克思生態文明思想進行專業化的學習,同時也引導學生樹立了牢固的生態文明觀。所以,高校應該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探索馬克思生態文明思想的理念。(1)馬克思生態文明思想主要是站在自然觀角度上吸收和借鑒西方生態理論學,從對象性和對象化兩方面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重新闡述和準確定位。通過論證明確了人與自然關系中,不管人或自然未來怎樣發展,使其成為人類社會、人類歷史轉變和發展的自然過程。所以,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必須充分尊重自然規律、保護生態環境,才能真正的理解和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2)馬克思主要是通過對勞動觀的改造,論述了資本主義工業文明下,人類生產生活與生態文明的悖論,深度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引發的生態危機,以及資本主義國家采取的增加資本方式,擴大生產的方式,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埋下了巨大隱患。(3)幫助和引導新時期的大學生樹立正確生態價值觀,才能確保綠色生活方式、綠色消費目標的順利實現。作為高校來說,應該通過開展通識課的方式,要求大學生從學理、質底上提高資源的再利用水平,才能在保證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加深對人與自然實質關系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價值理念的認識和理解。
要求學生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本質與內涵是新時期高校在傳統第一課程中增設生態文明思想公共通識課程的首要目標。作為高校來說,在推動傳統第一課堂的創新與改革時,將生態文明思想納入其中,從而達到促進傳統第一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穩步提升的目的。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高校在構建第二課堂時,應該嚴格按照應用導向與價值觀引領的原則,將生態文明價值觀的強化視為第二課堂實踐教學的出發點與落腳點,通過構建第二課堂生態文明思想價值觀的方式,增強大學生的生態意識,要求大學生在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學習和理解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知識,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價值觀。所以,高校在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時,不僅要充分發揮校內各種社團、學生組織的積極作用,通過開展黨團教育、社會實踐、學術活動、創新創業、素質拓展等實踐活動的方式,強化學生的生態文明思想,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實踐感知與實踐經驗。將生態文明思想滲透至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中,引導學生改變傳統生活方式,鼓勵學生嚴格按照綠色生活、綠色消費以及綠色出行的原則要求自己,隨著生態文明理論知識與大學生第二課堂實踐的緊密融合,不僅實現了引導學生雙向發展的目標,而且為大學生生態文明觀的樹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黨的十八大不僅將新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升至一個全新的高度,而且發揮出了生態文明建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由于身處互聯網時代的高校青年大學生,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相對更強,所以,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現實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已經習慣于依賴互聯網學習、生活以及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針對這一情況,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要求,各個高校必須充分重視網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所以,怎樣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互聯網的優勢,推動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觀的教育,已經成為了高校新時期探索生態文明教育的首要目標。高校在借助互聯網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必須將智能化、信息化綠色網絡技術與大學生環保意識、馬克思生態文明思想核心有機融合在一起,引導學生通過網絡自主學習的方式,學習和理解生態文明思想的內涵,提高自身的生態文明思想意識。高校在開展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時,可以通過手機客戶端或團學網站等途徑,開設大學生生態文明思想專題欄目,定期的向大學生推送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這種生態文明教育內容推送方式,不僅為學生學習生態文明教育內容提供了便利,同時也有效克服了學生在學習生態文明教育內容時遇到的時間和場所問題,加快了學生生態文明價值觀形成的速度。首先,構建以互聯網+生態文明教育為基礎的教學評價體系,監督高校青年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思想學習,引導大學生深刻認識到生態文明觀對和諧社會的建設和發展產生的積極影響。其次,各個高校應該鼓勵和引導教師積極學習互聯網生態文明教育的知識,掌握正確使用互聯網開展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方法,提高教師互聯網生態文明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此外,借助內容豐富的互聯網生態文明教育資料輔助教學活動的開展,將與新時期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相關的內容滲透至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引導和鼓勵教師積極參與互聯網+生態文明教育觀理論的研究和實踐,不僅促進了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指導教育效果的提升,而且豐富了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
總而言之,新時期的青年大學生,不僅要深刻認識到探索生態文明價值觀塑造、生態文明思想專業知識學習、馬克思生態文明思想本質的重要性,同時還應嚴格按照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理念的要求,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參加社會主義國家生態文明社會構建的工作中,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充分發揮高校三全育人教育策略的優勢,確保立德樹人目標的順利實現,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開展,培養更多具有生態文明意識的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