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勝利
(晉江市養正中學,福建 泉州 362200)
21 世紀人才的成長不僅要求有較為全面的素質結構,而且需要具備創新的活力,以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的需要,承擔知識創新的重擔,這就對培養人才的學校教育提出了挑戰,任何一門學科,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都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在中學階段,學生正處于選擇愛好、積累知識、發展能力、確定人生目標的關鍵時期。在現階段的中學生物課堂中,教師為了更好教授學生知識不僅需要掌握好教授學生知識的方式還需要不斷引導學生,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可以逐漸對生物知識感興趣。而且教師在教學中不僅需要教授學生大量的知識還需要逐漸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在教授學生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更好開展教學,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讓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更好發展。教師只有在構建課堂結構、改進教學方法、抓好課外活動等方面始終貫徹敢于創新的思想,才能創設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及發展創新能力的空間和條件。那么,如何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筆者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探索了以下幾種途徑。
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為培養創新能力夯實基礎,教師要善于營造一個民主,寬松,和諧,愉快的學習環境,創設一個妙趣橫生,以趣激情由情達理的學習氛圍,“教”與“學”是一個統一體,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是為學生的求知,成長服務的,教師的本分是“主導”,所謂導師,善導之師也。這就要求他要導出“趣”,導出“情”,導出“能力”。學習新知識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要利用恰當的方法和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使學生在看、聽、說、做的過程中將外部的學習活動逐步內化為自身的智力活動,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探索求知的過程中,以實現新知識的學習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協同發展的目標。例如,探究“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實驗教學中,當學生分別做完了實驗后,教師適時設疑,讓學生把問題帶回家,認真準備,充分醞釀,然后回到課堂,暢所欲言,教師穿針引線,因勢利導,及時給予必要的引導,啟發和點撥,讓學生的創造思維迸出朵朵璀璨的火花。
現代教育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要由“教會”轉為“會教”,學生要由“學會”轉為“會學”。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遇到問題和困惑時,要鼓勵和指導學生通過自己看書、查閱資料、同學之間討論等方式解決,改變過去那種遇到問題都等老師替學生解決的被動學習方式。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習慣,增強學生創新意識,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最佳方式。同時,要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教學氛圍,允許學生對教師的講課大膽提出異議,形成師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對學生提出的異議要鼓勵和表揚,使學生形成探索創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激發學生創新的意識,例如,教師在課堂上組織一些生活垃圾入如何處理、克隆及珍惜動植物的保護等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或辯論會,師生隨意交流辯論,在這種自由寬松的氛圍中進行思想交流,常使學生超越教師,對某些問題產生新的觀點和方法,這些觀點和想法對專業人士來說也許是陳舊的,甚至有時還顯得幼稚,但是對學生來說卻是難能可貴的創新思想的“火花”,教師應積極鼓勵,支持和肯定,通過開展諸如此類的課堂活動,既拓寬了思路,又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同時還極大地誘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實在是一舉多得。
教師要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創新精神,在生物課堂教學活動中,隨時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態,諸如學習的信心,決心,恒心。樂觀以及抗挫折能力等有關個人素質的情商因素,“情商”是與“智商”相對的心理學概念,所謂情商是指人得人格素質,是個體最重要的一種生存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習的各個層面,主要由情緒的自我認識,自我驅動,自我超越,自我調控等能力組成的,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曾指出:“研究表明人生的成就,最多只有20%歸于智商,而80%則受情商影響。”情商決定著每個人的性格基調,影響著人生的發展和事業的成就,一位好的老師,應當鼓勵學生屢敗屢戰,愈戰愈勇,始終擁抱著對自己未來的憧憬,美國喬瑟夫。摩菲博士說:“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小部分是意識,而潛意識則隱藏在水下”實踐證明,奇跡源于潛意識的創造能力,而人人都有這種潛在的能力,所以從理論上說,人人都能創造奇跡。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在生物教學中,常常鼓勵學生不自卑,不自貶,實現人格自尊,進而發揮生命潛能,解放思想,開啟心靈,做到“一不唯書,二不唯上”所謂不“唯書”是指不迷信教材,善于從教材,或從人們“確信無疑”的結論和答案中發現疑問和破綻;所謂“不唯上”,是指不盲從教師,甚至權威,追求真理,獨樹一幟,例如,對學生在思索中生代的恐龍為何會滅絕,外星人是否存在,驗證生命起源的“米勒實驗”等問題時大有裨益,雖是不求甚解,但這種強烈的求知欲和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無疑是創新的萌芽,創造的鋪墊,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異軌殊途,由此可窺見一斑。
現代教育技術,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科技成果的應用(尤其是多媒體技術),優化了中學生物課堂教學結構,更新了教學手段,為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創設了理想的教學情景,它有利于學生充分利用現代教學媒體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得到強化的前提下,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也就有了更大的保證,同時,它也有利于生物教師以多種形式(實物,標本,掛圖,幻燈,錄像和多媒體技術等)主導教學活動,這樣,就會出現課堂活動多樣化,趣味化,科學化,和民主化,為思維訓練,能力培養營造一個生動活潑的氛圍,圖文聲像,異彩紛呈,不僅加大了教學信息量而且也提高了教學信息的質,現代技術打破了傳統生物課堂教學,在時間和空間,微觀和宏觀等方面都受到的限制,讓學生的思維在廣闊的范圍內自由馳騁,它有利于進一步開發大腦潛能,提高思維的品味,諸如發散思維,標新立異等。
生物教師可以在多種現代教學媒體直觀展示下,輔以一些生物科學家的發現,或創新事例的介紹,強化創新意識的訓練,例如,介紹達爾文,摩爾根和李時珍生平事跡,讓學生明白,任何發明,發現和創造都來之不易的。總而言之,生物課堂教學的改革要持之以恒地進行,學生的思維要訓練,要激活,要深化。當然,這些激活和深化,還不是問題的全部。另外,創新能力同辨證分析的關系也十分密切。僅就思維而言,除了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以外,還應有邏輯思維和直覺思維,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等等,其中直覺思維,形象思維在創造能力的培養上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辨證思維強調一分為二的觀點,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分觀點,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去分析問題,才能全面地認識問題,避免片面性。分析問題時,既要看到正面,也要看到反面。例如,在講授“人類基因組計劃”時,教師既要指出它能夠造福人類的一面,又要指出它也能給人類帶來災難的另一面。人類只有一個基因組,不存在黃種人基因組,白種人基因組之分,一個基因被鑒定,分離,進而被申請專利,等于全人類的這一基因被專利,截至目前為止,美國的相關專利申請就已經達到近萬個,歐洲公司也有幾千個。這些“人體密碼”一旦被商人控制,就會成為他們牟取暴利的工具,因為人們不可能不生病,一個人的“全基因組”信息可以記錄在一張光盤上,將來人們去醫院看病時帶的不再是病例卡,而是一張光盤。診斷時,醫生先打開光盤,對一些“候選基因”進行檢查,即可對癥下藥。從現代科學角度來看,人類所有疾病幾乎都與基因有關。由于基因檢測能輕而易舉地推斷一個胎兒是否含有缺陷基因,甚至能推斷其出生后的智力和容貌是否超群等,這種高技術的優生學對當今的婚姻,生育,家庭等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的倫理道德是個巨大的沖擊,另外,假如未來的雇主,保險公司可像現在驗看身份證那樣隨便去檢查個人的基因資料,那些被認為有缺陷的人無疑將受到歧視。因此,中學生物教師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時,也應當重視辨證的分析,直覺思維和形象思維等與創新能力密切相關的因素。
當然,抓好生物課外活動也是課堂教學的延伸,鞏固發展創新能力得重要途徑。教師是學生科技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只有在活動內容選擇、方案設計、思維引導、實踐操作等方面始終貫徹敢于創新的思想,才能創設學生樹立科技創新意識及發展科技創新能力的空間和條件。
總之,在生物教學實踐活動中,豐富的研究課題、廣闊的探索空間、多樣的研究方法、自由的活動方式、為每一個有個性的學生提供了自由發展的空間。要構建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的主題活動,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新,這樣才能滿足全體學生健康發展的需要,才能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