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
(山煤國際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7006)
一直以來,政治監督在中國共產黨監督工作中都處于主要的統領地位,其也是我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在我國各大重要會議和戰略部署中國,習總書記多次強調加強政治監督。國企企業的良好發展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國有企業在運營發展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強化黨建工作,持續推進政治監督常態化與具體化,在企業管理中切實融入黨的建設與黨的領導,以此來促使國有企業的主體責任得到貫徹落實,有效提升黨員干部職工的政治監督意識,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帶頭作用,最終推動企業的良好發展。
在新的市場環境形勢下,國有企業經營發展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但同時也充滿著較多的機遇,需要國有企業自身在經營管理工作上做出改善和優化,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競爭力。而通過政治監督工作,不僅能夠及時發現企業內部存在的一些重大問題,而且能夠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明確正確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對國有企業長遠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從政治監督工作的具體情況來看,其工作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在國有企業政治監督工作中,需督促黨委與黨組織對黨的十九大精神與新形勢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充分學習,努力實現“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1]。同時,需督促黨委和黨組織真正肩負起“兩個維護”,踐行“四個意識”,牢固樹立“四個自信”,將中國共產黨內的各項法律法規在具體工作中嚴格執行,并認真落實省委下發的相關規章和要求。此外,需督促黨委和黨組織將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意識形態工作定期研判報告制度落到實處,強化意識形態陣地建設與管理,全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當遇到錯誤觀點時,必須進行旗幟鮮明反對與抵制。
在國有企業政治監督工作中,必須始終圍繞著黨中央與省委重大決策部署來開展這一項工作,即需督促黨委與黨組織將黨中央的重要支持、全省重要大會精神和重要文件、國家黨建工作會議精神、紀委全國四次全會精神等落到到位,并對落實中存在的“偏差”和“溫差”進行切實糾正,保證政令暢通;建立完善黨建工作管理機制、加強黨建主體責任、強化黨建考評等,還需大力推進黨風廉政建設與反腐敗工作,避免因為內部管理人員思想作風問題,造成國有資產受到損失和侵害。
在國有企業政治監督工作中,需監督黨委和黨組織始終圍繞《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中所提出的各項重點任務,做好以下工作:(1)嚴明黨的政治紀律與政治規矩,嚴格按照中國共產黨的規章制度及國家憲法法律開展工作,牢固樹立黨的理想信念,嚴格遵循黨的宗旨,切實做到深學細照篤行。同時,作為黨員干部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基礎上,還需積極堅持“五個必須”,注重找出“七個有之”問題[2];(2)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嚴格實施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三會一課”等法規制度,有效推進黨支部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對黨員領導干部職工在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庸俗化、平淡化、形式化等問題進行嚴格查處;(3)提高黨員、干部政治能力,即要求國有企業必須加強對黨員和干部的政治教育和培訓,使之能夠基于政治層面對各種問題進行科學處理,能夠主動地站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角度想問題和做工作,從而在整個企業內部營造健康的黨內政治文化環境;(4)嚴把選人用人關,始終圍繞我國政治標準來選人用人,進一步深化自身的政治把關作用,嚴格管理和懲處企業內部任人唯親、拉票賄選等不良行為;(5)將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及其實施細則落到實處,嚴格監督和檢查國有企業內部秉公用權、廉潔從政、道德操守的情況,禁止內部出現特權主義和特權思想[3];(6)不斷整治“四風”問題,禁止企業內部出現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對于形式主義與官僚主義等不良風氣進行嚴厲整治,著力發現在政治監督工作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確保各重大精神、指導意見等能夠充分落到實處。
新形勢下,國有企業政治監督工作開展應注意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構建完善的政治監督工作體系,從而促進政治監督工作的全面開展。如:應建立查找問題偏差機制,及時發現國有企業內部存在的各種政治偏差;應建立協調聯動機制,實現部門聯合開展工作,形成政治監督合力;應構建問題整改機制,促進問題的有效整改;應構建成果應用機制,對工作中發現的有效方法進行科學應用。通過各類型政治監督機制的不斷完善,讓企業內部政治監督工作更加全面且具有效率。
在新形勢背景下,國有企業政治監督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建立查找問題偏差機制。具體方式方法為:(1)根據監督查找政治偏差,可借助專項督察、談話函詢、調閱資料、干部考察考核、專人跟蹤回訪等形式,對政治監督的核心內容進行明確,加強跟蹤了解;(2)根據專項工作查找政治偏差,即通過充分結合各項重要專項工作,包括:防范重大風險、掃黑除惡、整治享樂主義等,全過程監督各項工作的具體落實情況,借助專項檢查、調閱資源等手段來對這些情況進行充分了解,深挖問題;(3)根據問題線索對企業內部存在的政治偏差進行嚴格排查和處理,監督的關鍵手段是線索處置辦理,即應從問題線索排查出發,強化政治問題的排查搜集,通過有效梳理和分析問題線索,并提出相應的處置意見,對在落實黨的政治建設中具有的問題偏差做到盡早發現;(4)根據巡視巡察整改工作對企業內部存在的政治偏差進行查找,注重巡視整改責任的履行情況、整改措施的完善情況等是否符合要求,強調政治問題整改落實,科學合理的開展督察抽查,借助整改情況來對企業的政治生態進行全面分析和判斷[4]。同時,需構建內部巡察機制,借助聽取匯報、文件與資料的審查等方式來挖掘問題;(5)根據黨內政治生活對企業背部存在的政治偏差進行操作,借助開展黨支部組織生活會、領導干部民主生活會等,來監督國有企業黨建和黨組織內部的政治生活,著力發現政治偏差。同時,需組織全體黨員領導干部職員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黨建知識、新形勢下的新思想等,并做好相應的政治理論測試與談話談心,從而充分了解黨員領導干部職員的政治素養與水平。
在新形勢背景下,國有企業政治監督工作的第二步,就是建立協調聯動機制。具體方式方法為:(1)加強“四個全覆蓋”,即結合黨統一指揮、全面覆蓋、切實有效的監督體系的構建,對“四個全面覆蓋”的監督格局進行不斷完善,包括紀律監督、監察監督、督察監督、巡察監督,建立起統一協調、舉一反三的政治監督機制,以此來將制度優勢轉變成監督效能;(2)加強信息溝通,即強化紀檢監察部門、信訪部門、審計部門等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更加科學地整合監督資源,構建信息溝通機制,可為其建立專門的溝通信息平臺,讓整個企業內部的信息實現共享,便于對信息的高效應用,在管理工作上形成合力,促進政治監督工作效果提升[5];(3)加強同向發力,即構建紀委書記與黨委書記之間緊密聯系機制,對黨委和黨組織全面從嚴治黨工作制度進行不斷完善,構建完善的關鍵情況通報、問題排查、監督執紀、不行風氣懲治等工作機制,促進國有企業內黨員干部職員具備良好的政治監督意識,將各項方針政策等落到實處。
在新形勢背景下,國有企業政治監督工作的第三步,就是構建推動問題整改機制。具體方式方法為:(1)充分落實主體責任推動問題整改,即積極建立整改責任清單,黨組織干部作為第一責任人,需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直接部署、參與及督辦政治監督問題整改工作,還需結合政治責任的貫徹落實,更加充分的運用約談、政治性警示教育、跟蹤回訪等手段,確保政治監督工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2)利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促進問題整改,即全方面運用“第一種形態”,對監督關口進行前移,讓“咬耳朵、扯袖子、紅紅臉、出出汗”成為常態,讓談話提醒、學習教育常態化,主體責任具體化,并做到精準發現、精準執紀、精準打擊,以此來有效防止出現自由主義、好人主義、形式主義、偏離主義這四種不良傾向;(3)運用通報問責來促進問題整改,即強化常態化監督,對政治監督整改方式、計劃安排、落實情況等進行定期檢查,利用調查問卷等手段,來測評群眾對企業政治監督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若整改落后,需要在合理范圍內進行通報,還需有效運用問責利器,嚴厲追責整改責任不落實、整改不力等問題。
在新形勢背景下,國有企業政治監督工作的第四步,就是構建成果運用機制。具體方式方法為:(1)當作政治生態評估的關鍵依據,即強化常態化監督,深入挖掘思想根源,找出制度存在的不足和監督的盲點,對黨員干部職工中出現的不良行為的根本原因進行深刻剖析,并在黨員領導干部廉政檔案中引入政治偏差與整改情況,提出科學合理的政治生態評估報告,建立有效的政治生態檔案,從而提高政治監督效果;(2)當作年度考核的關鍵內容,即提出切實有效的政治監督對照指標體系,在黨員述職述廉中納入黨的政治建設工作情況,以此來強化黨的政治領導,同時也能夠形成對相關管理人員的督促,使之能夠積極參與到相關工作之中,促進政治監督工作的落實;(3)當作干部選用的重要條件,即嚴格把關黨風廉政情況,樹立正確的用人規范,不允許政治不合格、有道德問題的人進入到企業。將政治監督工作開展的執行實施情況,作為企業內部升職的重要參考指標,政治監督管理工作表現突出者獲取優先升職機會。
綜上所述,政治監督工作直接影響到國有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故而企業必須充分認識到政治監督工作的重要性,明確新形勢下黨中央和政府對國企企業政治監督工作的要求,然后從政治層面出發,建立查找問題偏差機制、協調聯動機制、推動問題整改機制、成果運用機制,通過建立完善的企業管理機制,以此來切實做好政治監督工作,使之能夠對企業經營管理、政治方向做出明確,從而讓企業能夠實現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