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立卿 劉永燦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高等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規模和質量逐年提升。高校廉政體系建設作為高等教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歷了從恢復建設到完善發展,到進入新時代發展階段。隨著國家全面從嚴治黨不斷走向深入,高校廉政體系建設也在不斷探索,迎來嶄新的面貌。
1.高校紀檢監察體系的恢復確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伴隨著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恢復重建,高校紀委隨著高校黨委的改選,逐漸恢復設立。1986 年,國家監察部設立,高校范圍內從事公務的人員納入監察范圍。1990 年12 月,《行政監察條例》明確規定,事業單位可以對本單位工作人員進行監察。1993 年開始,教育立法工作有了長足發展,中央紀委和國務院監察部合署辦公,與上級紀檢監察體制相一致,高校紀檢監察工作也開始合并在一起履行職責。1997 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將高校中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納入監察機關監察范圍。2010 年8 月發布施行《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鶎咏M織工作條例》,明確高校紀委受同級黨委和上級紀委的雙重領導,在雙重領導下工作。2012 年8 月頒布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處分暫行規定》對高校人員紀律責任做出完整規定。
2.高校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發展的新階段
2021 年,中共中央印發的《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鶎咏M織工作條例》明確規定:要向高等院校派駐紀檢監察機構的,派駐的紀檢監察機構代表上級紀委監委對高校黨委進行監督,根據授權履行紀檢、監察職責。這意味著中管高校、省管高校紀檢監察體制改革進入嶄新的階段。
1.高校紀委的獨立性和權威性顯著增強
我國目前高等院校的現狀是紀委受高校和其上級紀委雙重領導,在雙重領導下履行職責和進行監督工作。學校黨委定期聽取、審理學校紀委的工作報告,加強對紀委工作的領導、管理和監督,上級紀委在監督檢查、紀律審查等方面強化對高校紀委的領導。我國部分省市也存在由上級紀委建委向高校派駐紀檢監察組的情況,由派駐紀檢監察組對高校黨委進行監督。同時,高校紀委書記和紀檢工作不受學校黨委考核,由上級紀委會對高校紀委書記進行的提名、考察、任命和考核,高校紀檢監察工作則由上級紀委監委部署,彰顯了高校紀委的獨立性和權威性。
2.制度的籠子越扎越緊
高校紀檢監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以來,廉政制度建設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議事決策制度;二是黨風廉政制度;三是紀檢監察工作制度,主要包括檢舉控告的接收辦理,問題線索的處置,監督執紀和監督執法的具體程序,以及紀檢監察干部的管理等制度。
3.廉政風險防控體系逐步形成
一是不敢腐的震懾持續強化,高校反腐持續發力,中管高校、省屬高校中既有校級領導接受審查調查,也有中層領導干部被移送司法機關,還有普通管理干部違紀違法問題被嚴肅查處,要把從嚴的信號堅持下去,作為廉政風險防控的主基調。二是不能腐的制度籠子逐漸扎牢。不斷健全權責清單制度,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建立有效機制,對于問題要及時發現,及時糾正,及時問責,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三是不想腐的意識自覺形成。高校紀委強化“一把手”和領導班子成員監督,緊盯“關鍵少數”,發揮領導干部的頭雁效應,層層壓緊壓實責任,推動壓力傳導。
4.紀檢監察工作質效穩步提升
一是事前把脈有作為,高校紀委書記、紀委副書記分別參加或列席黨委會,黨委常委會等相關部門的會議等,對學校和相關部門研究開展的重大事項、重要決策從合法合規的角度進行事前把關。二是事中監督不缺位,圍繞主體責任落實情況、職責履行情況、制度遵守執行情況、作風建設等情況,進行事中全方位的監督。三是事后改治有效果。綜合運用檢舉控告情況,日常監督和專項檢查發現的問題,對高校治理中存在的不規范之處,薄弱環節,提出紀檢監察建議,做好執紀審查后半篇文章,做到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提升整體效果。
實踐中,部分省屬高校紀委除了學校黨委的領導,省級紀委監委的領導,同時還有行業主管部門中,派駐紀檢監察組織的領導和指導,導致部分高校紀檢監察工作上級管理部門較多,需要向多個單位、部門報送不同的材料,增加了工作負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作質量。另外,高校紀委副書記、紀檢監察干部隊伍的選拔、任命、考核等權力仍然在高校黨委手中,造成高校紀委在履行監督等職責時,有較大壓力和負擔。
實踐中,高校黨員人數基數較大,構成復雜,校內從事專職紀檢監察工作的干部數量往往在個位數,在履行監督職責時,存在力量發散,監督存在不到位的問題。同時,高?;?、后勤、科研、財務等工作內容豐富,專業性較強,對做好紀檢監察工作有較大挑戰。另外按照規定,高校黨委接受同級紀檢組織和上級紀委及其派駐紀檢監察機構的監督,作為和高校黨委距離最近的同級紀檢組織,人權、事權、財權均由所在高校黨委權限范圍,監督存在較大弱化、虛化的風險。
實踐中,高校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實踐經驗較弱,部分制度制定沒有較好的實踐經驗做支撐,制定出臺出的文件實際操作性較弱,成為一紙空文。部分制度規范沒有體現出教育行業特點特性,高校之間參考借鑒價值不大。
在近幾年高校紀檢監察體制改革中,人員編制、機構設置有了很大改觀。實踐中,部分紀檢監察干部多是由其他行政管理崗位、輔導員等其他崗位中轉崗過來,有些紀檢監察干部沒有法律相關專業背景,在從事紀檢監察工作中,需要較長的時間和較大的精力進行培訓和學習,與當前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需要還有一定距離。
高校廉政體系是高校治理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 年新修訂的教育法對新時代教育方針作出修訂,新時代的教育方針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作為國家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承擔著為國育才、為黨育人的重任。高校廉政體系的目標定位就是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堅強保障。高校廉政體系既要內嵌于高等教育體系中,又要融入國家廉政體系建設的大局之中,既承擔著文化傳承、教育培養的職責,又承擔著監督保障執行、促進完善發展的作用。
高等院校作為教書育人,培養人才的基地搖籃,其廉政建設直觀重要,是我國廉政體系建設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高校廉政體系建設是教育領域廉政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撐。
在運行機制上,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我國的高校廉政體系建設,結合高校制度建設的特點,不斷完善高校紀檢監察雙重領導運行機制,深化上級紀委監委在紀檢監察業務領導制度,加強上級紀委監委在高校紀檢監察干部組織人事管理方面的話語權。
在廉政制度上,不斷完善高校權力運行制度、黨風廉政制度、責任落實制度、廉政風險防控制度、廉政文化建設制度,強化以大學章程為核心的校內議事規則、權利管理、干部規范等制度文件的可操作性和執行力。
在機構設置上,設置綜合機構和處置機構,綜合機構為校屬部門,高校黨委領導為主,負責紀檢監察綜合事務、日常監督、處分的執行等事宜。處置機構為紀委監委派駐機構,由上級紀委監委領導為主,負責問題線索的處置、案件的查辦、處分的決定等事宜。
在發展戰略上,構建事先預防、事中監督、事后懲治的全周期廉政理念,一體推進“三不”建設。強化事先預防,涵蓋嚴肅黨內政治組織生活、黨紀法規學習貫徹、廉潔教育等內容,筑牢不想腐的思想基礎。嚴以事中監督,明確高校紀檢監察工作的職責分工和履行,在制度框架內用人,在制度框架內行使權力,在制度框架內處理問題。高壓震懾事后懲治,對發現的違規違紀問題,存在濫用職權,以權謀私的干部嚴肅處理、絕不姑息。
1.加強高校規范性制度建設
隨著我國法治社會的建設發展,在依法治國的前提下,高校的制度建設也應當依法進行,堅持做好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結合高校實際,不斷完善符合高等教育實際,貼近高校治理特點特性、便于高校貫徹執行的制度、政策,保障高校的有關教育法律和法規的貫徹落實。
2.完善高校內部決策制度機制
當前,能夠參與高校管理決策的主體是多元的,有高校領導干部,也有上級主管部門,有高校普通管理干部,也有普通教職員工,有學生群體,還有社會大眾。要充分整合校內外的力量參與高校民主管理和決策過程,調動本校師生參與民主管理決策的積極性,保障師生參與民主管理決策權力的形式,強化師生參與高校治理的方式、路徑,確保高校決策的民主度和科學性。
3.明確高校紀檢監察工作重點
高校是熟人社會的典型,領導干部普遍級別較高,任職穩定性較強,權力具有相對集中性。針對高校權力運行特點,結合高校紀檢監察干部隊伍實際,高校紀檢監察部門要進一步優化制度優勢,將工作重點放在高校中層干部這個集體身上,抓住高校中層干部這個“關鍵少數”,達到監督全覆蓋的實際效果。
4.樹立廉政全周期建設意識
強化政治監督,在管黨治黨過程中,要把政治監督擺在首位,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履行監督職責,加強“四項監督”的有效銜接,統籌監督的合力,提高高校紀檢監察干部的專業素質,為高校選派素質高、能力強的紀檢監察干部,提升高校紀檢監察工作的質量和實效。
5.強化廉政文化組織保障
健全廉政文化育人功能,高校的受眾群體分為教師和學生,文科和理科,不同的分類有著不同的受眾群體,應當針對這些群里,開展充滿活力、形式多樣有廉政文化,提升高校的廉政文化教育,營造風清氣正的高校政治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