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佩玉 / 張婧
小提琴被譽為樂器之后,作為旋律樂器,小提琴的音色優(yōu)美細膩,極富表現(xiàn)力,受到人們的極大喜愛,但是要達到專業(yè)高水準的演奏,卻是需要解決很多的技術問題,因為拉奏小提琴對左右手都有著極高的要求,除了GDAE四根空弦,其他所拉奏的每一個音都需要持樂器者自己來決定,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音準與否是取決于左手的,因此,對于左手的訓練是拉奏好小提琴以及自如地表達音樂的前提。
對于小提琴初學者,通常第一節(jié)課老師就會教授小提琴的持琴姿勢,羅伯特·蓋爾萊在《怎樣練琴》中寫到:要想演奏的很輕松,演奏的姿勢和動作本身必須是自然的[1]。那么,自然規(guī)范的小提琴持琴姿勢到底有什么標準?
首先,自然站立,兩腳打開與肩同寬,要讓身體的重心放在兩腿上,以此保持好身體的平衡,然后頭部輕輕向上抬起,用小提琴的腮托緊貼左臉腮骨,接著,把小提琴和頭部一起移動到左肩上,肩托放到靠近左肩鎖骨上的位置,同時保持頭部相對是正的,讓我們的左腮骨和左肩形成一個“夾子”,輕松自然的把小提琴夾在中間。如果是自然放松的姿勢我們可以不需要借用左手就可以持好琴。此動作完成后,會形成琴頭和腳同向,即鼻子、指板、手肘、腳尖同一垂直平面。接下去,可靠左手托舉琴頸,也叫左手持琴,來減輕左肩負擔。下一步,則需要把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分別放到琴頸左右兩側(cè),以第一把位為主,將左手食指的指根關節(jié)放到靠E弦的琴枕處,大拇指內(nèi)側(cè)的第一關節(jié)放在靠G弦的指板外側(cè),大拇指大概對著食指和中指之間的位置。左手的四個手指自然彎曲,保持四指一線,即1指到4指的指尖排列出的手型,像是把四根手指同時按在同一根弦上,保持動作不變,但手指離弦,向上微抬到位于琴弦上方,做好左手手指按弦準備。目的是讓左手以最短的距離和最快的速度去按弦,以便于演奏。四指一線在演奏快速的樂曲片段時尤其重要。
自然規(guī)范的小提琴持琴姿勢是對左手的基本要求,也是自如拉奏小提琴的前提,在此基礎上才可以進一步對左手進行更有效地訓練。
左手的技巧是通過手指在小提琴指板上對琴弦的控制來進行的,從手指的按指動作來看,可以用上下,左右,前后六個字來簡單概況:
1、手指的“上下”按指動作,指的是手指落指按弦和抬指離弦的動作,林耀基在他的小提琴教學法中編了一個口訣:指跟發(fā)力到指尖,手指關節(jié)不發(fā)蔫,指頭輪休存耐力,手指獨立實又堅[2]。
第一句強調(diào)抬指要從手指指根發(fā)力,抬指離弦和落指按弦的動作要穩(wěn)固而有力,第二句指頭輪休存耐力,指的是手指動作的用力和放松的關系,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在拉奏時都會過分用力的去按弦,導致左手肌肉僵硬,而對于這種情況,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讓學生強調(diào)抬指動作,感受每個手指指根抬起的力量,抬起時動作要迅速,抬起后手指要是自然放松的狀態(tài),同時保持自然彎曲的手型。如果把落指按弦和抬指離弦的動作連貫來看,會發(fā)現(xiàn)如抬指動作有爆發(fā)力,那么我們可以借助手指本身反彈的力量自然落下,這就意味著按指不需要過分的用力。而現(xiàn)實中,很多學生會用到多余的力來按指,而抬指動作卻遲鈍而笨重,導致手指僵硬又缺乏靈活性和獨立性。通常情況下,理解正確的抬指和按指的動作是不難的,難的是如何做好手指用力與放松的相互交替,尤其是在極快的速度中。其實在實踐中我們會有感觸,速度越快左手手指的反應也要更快,而且力量要用的靈敏而輕巧。
2、手指的“左右”按指的動作是指拉奏雙音或和弦時左手手指的狀態(tài),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手指要同時按在不同琴弦上,手指的左右關系強調(diào)的是手指之間不同的組合,在拉奏之前要對音程性質(zhì)很清楚,通常情況下,同一種音程,可以找到共性來強化訓練,常用的小提琴音階體系通常會包含有三度,六度,八度,換指八度,十度的雙音音階,如《卡爾.弗萊什音階體系》,《小提琴高級音階》等等。
三度雙音,通常不管是大三度還是小三度,常規(guī)訓練我們可以用1.3和2.4指來練習。
練習方法1:對于初學三度雙音的學生可以先分奏來練習,就是把和聲音程當成旋律音程來練習,慢練過程中找到兩個手指正確的音準,要養(yǎng)成保留手指的好習慣。
練習方法2:當我們可以很有把握的完成1.3;2.4的手型,我們就可以練習雙音了,在練習的過程中要注意1.3或者2.4指同時落弦,通常在手指落下時手指在空中就要把大三度或者小三度的手型預備好。
練習方法3:左手按三度雙音,先不要奏出高聲部;然后反過來,不要奏出低音聲部[3],就是按雙弦但是每次只拉奏一個聲部,當高低聲部都很熟練了,就可以正常拉奏雙音了。
為了讓手指訓練更加充分,除了1.3;2.4指組合練習,建議1.3和2.4指同指連貫練習,這樣效率會更高。
六度雙音,常規(guī)的大六度和小六度是需要兩個兩鄰的手指在相鄰的琴弦上完成,那么我們可以借用并指與開指的手指關系,也就是大二度和小二度的手指關系,只不過是把兩根手指放到相鄰的兩根琴弦上,有了這個概念,六度雙音就會變得更加簡單,比如大六度可以是1.2指開指,2.3指開指,3.4指開指,小六度可以是1.2指并指,2.3指并指,3.4指并指,練習方法可以參照三度雙音。
八度雙音,在三,六,八度雙音中,建議學生先學習八度雙音,因為常規(guī)的八度雙音是1.4指在相鄰的兩根琴弦上作純四度的手型,對于左手手型有很好的固定作用,張以一在論文《小提琴教學中的新探討——試論梁?老師在小提琴教學中對左,右手的一些規(guī)范》中提出梁?老師在多年小提琴教學實踐中對規(guī)范的八度雙音的手型作如下解析:1指定位,3指定型,以3指為中心,1.4指純四度關系[4]。梁?老師在傳統(tǒng)的左手框架概念中強調(diào)了3指為中心的概念,在他編著的《小提琴八度雙音練習法》中,在開篇練習前梁老師寫到:以3指為中心,保留3指,3指換把,3指換弦,3指不離弦,1.4指負責音準[5]。
3、手指的“前后”動作指的是手指的伸張功能,比如臨時變化音,伸張指等等,在中高程度還要學習人工泛音,也是手指前后的動作。
(1)半把位一指,即最靠近琴枕的指位:E弦-fa;A弦-?xi;D弦-?mi;G弦-?la,以上指位是把一指定位在一把位時,需要將1指向琴頭方向擴展,指位最靠近琴枕,很多學生在拉奏以上音級時都容易偏高,是因為不習慣左手食指做反向的伸張。還有很常見的問題是,學生為了按準半把位的一指音準,把整個手型向琴頭方向移動,導致2,3,4指都偏低,為了解決以上的問題,要強調(diào)手指的伸張功能,讓學生清楚伸張指和換把的概念,伸張指是需要手型保持在同把位,利用手指前后的伸張動作來完成音準。
(2)小指的伸張,也就是左手4指,相比其他三根手指是比較弱小的,機能也較差,但是小指的伸張不管在音階,練習曲還是樂曲中都很常見,所以對于小指伸張的訓練我們要非常重視。在實踐中,會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學生剛剛接觸小指伸張指時,整個左手肌肉是非常緊張的,尤其是左手小指下方側(cè)面的肌肉硬邦邦的,這樣的狀態(tài)讓學生更加難以伸張手指,甚至是限制了手指的伸張功能。那么要想把小指伸張指拉好,放松自然的手型是前提,其次是我們的小指需要具備好的獨立性,我們可以借用3指來加強4指的練習:3指保留在弦上,先以并指練習小指,務必要做到指跟發(fā)力,感受正確自然的抬指和落指動作,接著可以練習開指動作,再循序漸進到伸張指的練習,練好3指輔助4指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向五度伸張手型擴展。
(3)換指八度和十度雙音,換指八度和十度雙音沒有歸納到“左右”的按指動作中,是因為這兩組雙音更多的是使用伸張指來完成,“前后”動作的幅度遠大于“左右”。《小提琴八度雙音練習法》中對于換指八度的練習方法:1.3指換指八度雙音,以2指為中心,保留2指,2指換把,2指換弦,2指不離弦,1.3指負責音準;2.4指換指八度雙音,以3指為中心,保留3指,3指換把,3指換弦,3指不離弦,2.4指負責音準[5]。用此方法建立1.3;2.4指換指八度的手型框架,就可以進一步練習1.3;2.4指交替的換指八度雙音了。
十度雙音的練習方法可以建立在1.4指八度雙音的基礎之上。梁?老師訓練學生十度雙音的方法:以3指為中心,保留3指,使4指穩(wěn)定,將1指拉開,先奏八度,后奏十度,手一松一緊[4]。有了以上的概念,我們可以借用1.4指八度雙音來練習十度,除了以上穩(wěn)定4指拉開1指的方法,4指也可以做伸張,通過1指或者4指的伸張,可以先拉奏八度,九度,再十度,手指除了伸張擴展的訓練還要特別注重能夠自如地收回來,所以還需要從十度,九度,再回到八度。手指松緊的交替可以緩解伸張手指肌肉的疲勞。這樣循序漸進的訓練,需要少時多次的反復練習,以此讓手指適應和習慣十度的擴張手型,最后到完成掌握十度雙音的音準。
(4)人工泛音,人工泛音的拉奏對于左右手有著較高的要求,尤其是左手,因為拉奏人工泛音需要1.4指在同一根弦上作純四度手型,一前一后,一實一虛,對于左手按弦的要求極高,1指的音是按實在指板上,4指是輕輕地懸浮在琴弦上方,不能施加壓力,在這一實一虛的同時,還要求1.4指的純四度關系是非常準確的,配合右手運弓,才能拉奏出純凈,空泛的音色。由于拉奏人工泛音時1.4指在各把位上的距離與演奏八度雙音時1.4指的距離相同,因此,在練好八度音階的基礎上,就可以開始練習泛音音階了[6]。有了此概念,對于人工泛音的練習就會更加簡單和高效。
1、左手撥弦
左手撥弦可以鍛煉手指的獨立性,韌性和彈性,而且是行之有效的,這是因為撥弦的動作與正常的按弦動作相反,在撥奏時我們要同時做按弦動作和撥弦動作。左手撥弦對于手指能力的發(fā)展比雙音(和弦)還要好,因為手指要承擔雙重工作[7],這對于提高左手技術是極好的練習之一,也對左手手指有著較高的要求。通常在左手撥弦里面,4指相對于1.2.3指,4指是用的最多的,其次是3指和2指,最后是1指,所以左手撥弦對于技能較差的小指是大有益處的。
練習方法:撥奏時,指頭按到指板上后用指腹敏捷地向上將弦鉤起。在撥奏時會發(fā)現(xiàn)有些音比較容易撥響,而有些音是不易被撥響的,那在平時練習時要有耐心,堅持練習,在實踐中找到指腹觸弦點,就會越撥越好。
剛開始練習撥奏時,建議只練幾分鐘即可,不然手指很容易起泡。手指不要使勁撥奏,要輕柔,集中和平均[7],建議把左手撥奏放到每日練習中,每天練習十分鐘即可,可以多次練習,每次時間不要過長。
2、變換節(jié)奏和速度訓練
通常學生拉奏快速的音樂片段,都有一個共性的問題,就是左手按指很難達到速度要求,從而影響音樂表現(xiàn)力。為了提高左手手指的靈活性和彈性,在練習的過程中,可以拓展練習,比如改變音符的組合和速度,也就是變換節(jié)奏和速度的訓練方法。
通常要從慢練開始,先分弓找到正確的音準,左右手對齊,在能流暢地,勻速地完成音樂片段后,就可以變換節(jié)奏和速度來訓練。可以按照數(shù)量的組合來練習:如4個音一組,8個音一組,16個音一組等;還可以變換重音,如前附點,后附點,切分音等等;以上還可以改變弓法:如先分弓,再連弓,速度由慢到快,左手手指的動作要干凈利落,富有彈性,隨著多次短小而集中的練習,最后回歸到樂譜要求的速度和弓法,快速音樂片段就可以達到要求完成。
綜上所述,小提琴訓練中左手手指運動的規(guī)律可以用“上下,左右,前后”大致概括,但在實踐中不能機械地,片面地看待此概念,應該要靈活多變的運用,融會貫通在實踐中,同時,對于左手手指力量和速度的訓練,可以通過左手撥弦和變換節(jié)奏和速度來訓練,但我們始終要記得技術是服務于音樂的,因此在練習和演奏時要以音樂為主導,隨著音樂的進行,手指的運行是變化地,連貫地和完整地。
本文是對小提琴教學中左手訓練的分析,針對持琴姿勢和手指訓練做了系統(tǒng)的分析,列出的練習方法對幫助提高左手手指的獨立性、靈敏性和彈性有著較為明顯的效果,這也正是本文對于小提琴左手研究的意義所在。當然在練習和演奏中,大腦要注意左手手指在實際運動時的動作,時刻關注左手手指運動是否達到了理論要求的標準,避免手型變型而影響演奏。總之,不斷完善左手的訓練,精益求精,不斷解決左手技術上的難點,其目的就是為了能更好,更自如的表達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