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愛新
“鋼琴詩人”肖邦以織體豐富多彩、民族風格鮮明的鋼琴作品廣為世人熟知,他創作的其他體裁僅有《鋼琴三重奏》Op.8、《鋼琴與大提琴奏鳴曲》Op.65、一首未完成的小提琴奏鳴曲以及二十首藝術歌曲。這些藝術歌曲中有十七首被肖邦的好友豐塔納(Fontana)整理收錄于Op.74,另三首為編號外作品出版。藝術歌曲貫穿肖邦創作生涯的始終,伴隨他踏上異國鄉土,直至生命的盡頭。
肖邦藝術歌曲的題材非常廣泛,包括波蘭的自然風光、戰爭的殘酷、流亡生活的無奈、愛情的甜蜜與憂傷以及對民族英雄的崇拜和對民族命運的思考……。歌詞的作者都是肖邦同時代的詩人兼好友,如阿達姆·密茨凱維奇(Adam Mickiewicz)、斯特凡·維特維茨基(Stefan Witwicki)、博丹·扎列斯基(Bohdan Zaleski)、文森蒂·波爾(Wincenty Pol)、齊格蒙特·克拉辛斯基(Zygmunt Krasiński)……。以維特維茨基的詩歌創作的歌曲有九首,分別是《少女的愿望》、《春天》、《憂傷的河流》、《尋歡作樂》、《究竟喜歡》、《信使》、《戰士》、《戒指》、《未婚夫》,歌與詩、詩與樂融為一體,在具有浪漫主義藝術歌曲特征的同時,運用了馬祖爾和庫亞維克等舞曲,波蘭的民族風格在浪漫主義歌曲中得以彰顯。密茨凱維奇作詞的《我的愛人》音樂柔美、色調溫暖,表達了對愛人無盡的愛戀,是肖邦藝術歌曲中難得的佳作之一。肖邦在晚年創作的《我無所求》(扎列斯基作詞)和《旋律》(克拉辛斯基作詞)里,也滲透了深切的孤獨感和思鄉的情愫,悲情肖邦在此兩首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關于肖邦藝術歌曲的創作特征,在薛強華的《肖邦藝術歌曲理論研究綜述》(發表于《藝術百家》,2012年第7期,頁325-327)一文中已有介紹,作者對《愿望》、《請離開我》、《新郎》、《旋律》等歌曲的和聲進行、作曲手法、調式調性布局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故本文不再贅述。
波蘭當代著名音樂學家托馬索夫斯基(Mieczys?aw Tomaszewski)在其《歐洲抒情聲樂作品背景下的肖邦藝術歌曲》一文中認為:“藝術歌曲是肖邦最親密的日記”(Sta?y si? wi?c rodzajem jego dziennika intymnego)。①足以可見,肖邦藝術歌曲是肖邦流亡國外、潛心創作、命運多舛、懷念故土的內心獨白。
研究肖邦藝術歌曲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肖邦在其藝術歌曲中,融入了愛情、親情、家國情、民族情懷等多種感情,肖邦藝術歌曲貫穿肖邦創作生涯始終,是肖邦一生內心的真實寫照,肖邦藝術歌曲的研究將會補充國內對肖邦音樂的研究文獻,豐富國內對肖邦音樂作品體裁的研究,推動對肖邦創作的意圖與作品深層精神內涵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同時也拓展我國聲樂作品曲庫,為我國學者對肖邦的研究添磚加瓦。
研究肖邦藝術歌曲具有重要的教學實踐意義。肖邦藝術歌曲的研究將為我國各大音樂院校的師生表演和分析肖邦藝術歌曲提供理論依據,在表演中實踐與把握肖邦作品最本質、深層次的民族精神,對于我國聲樂作品的表演與教學中體現出中華民族精神具有可借鑒的意義。
研究肖邦藝術歌曲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促進中波文化交流。肖邦的鋼琴作品為我國音樂大眾所熟知,而了解貫穿肖邦整個創作生涯的藝術歌曲,也擴充了大眾欣賞肖邦作品的范圍,提升音樂素養。在民族文化自信的視閾下,肖邦藝術歌曲中的民族精神在中國必然與中華民族精神產生共鳴,它們的本質都是本民族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發原點,推動社會不斷走向文明進步,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肖邦的生命極其短暫,但總以赤子之心熱切地關注著祖國的命運、家人朋友的安危,渴望和朋友們一起加入戰爭,實現波蘭民族的解放與獨立。波蘭音樂文化在肖邦身上得以集中體現,我國學者對肖邦及其鋼琴作品和藝術歌曲的研究為推動肖邦音樂的研究、“一帶一路”的深入建設、文化交流的蓬勃開展,做出重要貢獻,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國內外對肖邦及其鋼琴作品的研究已經相當成熟,音樂學者們對其波羅乃茲、馬祖卡、前奏曲、夜曲等多種體裁的鋼琴作品進行了多視角、多維度的全面研究。
國外學者在20世紀初期就開始對肖邦藝術歌曲進行研究,波蘭學者塞維日娜·芭芭格(Seweryna Barbag)于1927年著有《肖邦藝術歌曲研究》(“Studjum o pie?niach Chopina”),這是目前發現最早對肖邦藝術歌曲進行專門研究的著作,為肖邦藝術歌曲做了奠基性的研究。在芭芭格研究的基礎上,二十世紀下半葉出現兩篇比較重要的文章:德國學者理查德·普利策(Richard Prilisauer)的《弗里德里克·肖邦的 波 蘭 藝 術 歌 曲》(Frederic Chopin’s “Polnische Lieder”,1963)和波蘭學者阿利雅·馬特萊茨卡-科勤日娜(Alieja Matracka-Koscielny)的《肖邦藝術歌曲的音樂語言》(Zwi?zki S?owno-muzyczne w pie?niach Chopina,1981),這兩篇文章研究的作品主要集中在肖邦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左右創作的藝術歌曲,科勤日娜主要研究了文字節奏和旋律節奏的相似性,普利策則研究了肖邦的導師埃斯奈爾對肖邦創作的重要影響。美國學者安娜·施瓦茨(Anne Swartz)的《肖邦作品74號》(Chopin’s op.74: The Vernacular in the Art Song)對肖邦藝術歌曲的鄉土性進行了研究,指出了肖邦的導師約瑟夫·厄斯奈爾(Józef Elsner)對肖邦創作中的民族風格的重要影響。肖邦在其藝術歌曲中運用了諸如馬祖卡和庫亞維克舞曲元素、馬佐夫省方言等波蘭民族元素,在上述三篇論文中均有體現,這也是肖邦藝術歌曲具有濃郁的波蘭民族風格的重要原因。
2005年波蘭女高音歌唱家艾娃·伊仁考夫斯卡(Ewa I?ykowska)撰寫《肖邦和帕德列夫斯基藝術歌曲中的波蘭悲情》,作者對每一首作品的曲式結構和演唱藝術處理作了分析,但缺乏對藝術歌曲悲情內涵的深入挖掘。馬切伊·葛朗博(Maciej Go??b)于2014年撰寫的《肖邦十二研究》(Twelve Studies in Chopin Style,Aesthetics and Reception)是目前研究肖邦的前沿成果,幾乎囊括了肖邦所有作品的研究,對肖邦的音樂語言、個性化的創作風格、美學等等方面,其中關于肖邦藝術歌曲的最新研究包含有中古調式特性音程的使用和旋律中的十字架象征主義研究。
除了對上述理論研究之外,國外的肖邦藝術歌曲音樂文獻更多的是以專場音樂會和錄制專輯CD的形式呈現出來,在波蘭重大節慶紀念日和大型音樂節中,肖邦藝術歌曲也必不可少。在波蘭,演唱并錄制肖邦藝術歌曲專輯CD的歌唱家有:波蘭著名次女高音歌唱家施梅特卡(El?bieta Szmytka)、波蘭肖邦音樂大學副校長、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伊仁考夫斯卡(Ewa I?ykowska)、波蘭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席曼諾夫斯基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雅努申夫斯卡(Henryna Januszewska)、2021年榮獲德國Opus Klassik年度男高音歌唱家的波蘭當紅世界級歌唱家貝扎拉(Piotr Becza?a)、波蘭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伊麗莎白皇后國際聲樂比賽第一名索博特卡(Iwona Sobotka,波蘭國家出版社2008年最新版肖邦藝術歌曲CD演唱者)等等。甚至烏克蘭女高音歌唱家帕西奇尼克(Olga Pasiecznik)等世界著名歌唱家都曾演唱并錄制過專輯CD。另外,肖邦藝術歌曲不僅有波蘭語版本,歌詞還被翻譯成德語和英語,在世界各國傳唱。
筆者曾于2016年7月在山東省會大劇院舉辦肖邦藝術歌曲專場音樂會(鋼琴藝術指導:Ewa Danilewska),這也是我國第一場肖邦藝術歌曲專場音樂會。2017年12月中央歌劇院女中音歌唱家金九湝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辦了肖邦藝術歌曲專場音樂會(鋼琴藝術指導:隋超)。2019年9月中波建交七十周年筆者于波蘭駐華大使館紀念音樂會上演唱了幾首肖邦藝術歌曲。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建設,我國越來越多的音樂表演專業的留學生前往波蘭留學,肖邦藝術歌曲也越來越多地被中國人在中國演唱。
國內學者自上世紀末期就開始對肖邦藝術歌曲有所涉足,如音樂教育家、作曲家廖乃雄的著作《隱藏在花叢中的大炮——波蘭愛國音樂家肖邦作品簡介》。本世紀初,著名音樂學家于潤洋的著作《悲情肖邦——肖邦音樂中的悲情內涵闡釋》是研究肖邦的重量級成果,著作中對肖邦的《旋律》和《落葉》這兩首藝術歌曲進行深入剖析與研究。目前已有五篇對肖邦藝術歌曲研究的碩士學位論文,研究內容主要涉及藝術特征和表演藝術處理。《肖邦藝術歌曲〈請離開我〉的藝術特征及演唱研究》(敖淳,武漢音樂學院,2008年碩士論文)是國內最早研究肖邦藝術歌曲的學術性論文,薛文綜述中已作詳細介紹。在《肖邦藝術歌曲〈山上沉重的十字架〉的藝術特征及演唱研究》(郭耀然,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中,作者對三個不同演唱版本進行了對比研究,最突出的是把這首作品表現需要的抒情柔美與戲劇爆發力結合的多元化音色稱為智慧的音色。
近年來我國多所音樂院校成立了鋼琴藝術指導專業,在藝術歌曲中聲樂和鋼琴的合作與融合,成為研究的熱門話題。把實踐真知轉化為理論,是這類論文最大的特點之一,另外三篇研究肖邦藝術歌曲的碩士論文則充分體現出這一點。它們主要圍繞聲樂與鋼琴在藝術歌曲中合作與融合的重要性和聲樂的演唱技巧來展開,內容涉及肖邦的六首藝術歌曲,分別是第四首《尋歡作樂》(Hulanka,又譯作《狂歡》)、第九首《旋律》(Melodia,又譯作《山上沉重的十字架》)、第十首《戰士》(Wojak)、第十二首《我的愛人》(Moja pieszczotka)、第十三首《我無所求》(Nie ma czego trzeba)和第十七首《落葉》(leci li?cie,又譯作《波蘭悲歌》)。
《旋律》是肖邦創作的最后一首藝術歌曲,其音樂創作中的悲情內涵在這首作品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國內對這首作品研究的論文相對較多,分別從創作背景、旋律和聲、悲情內涵、歌詞內容等不同角度對這首作品進行研究,除上述碩士論文中有所涉及之外,還有一些期刊論文也對這首作品進行研究,如《肖邦藝術歌曲〈山上沉重的十字架〉的藝術特征及演唱研究》、《肖邦藝術歌曲〈旋律〉的“悲情”表現內容及成因》、《從藝術歌曲〈旋律〉中解讀肖邦音樂的悲情內涵》等。
綜上所述,肖邦藝術歌曲的理論研究與演唱實踐都已經起步,而對肖邦所有藝術歌曲的理論研究和演唱實踐還有待進一步加強。除此之外,肖邦藝術歌曲所體現出的肖邦音樂的精神內涵也是研究肖邦藝術歌曲的重要方面。■
注釋:
① Mieczys?aw Tomaszewski, Pie?ni Chopina w kontek?cie europejskiej liryki wokalnej.Wydawnictwa: Wokalistyka i pedagogika wokalna.-Wroc?aw: Akademia Muzyczna, 2001: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