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瑸文集》淺述"/>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陳定天
陳瑸(1656—1718),字文煥,號眉川,今廣東省雷州市附城鎮南田村人。歷任福建古田知縣、臺灣知縣、四川學政、福建臺廈道、湖南巡撫、福建巡撫、兼攝閩浙總督,逝世后朝廷追贈禮部尚書,賜謚“清端”。
陳瑸是有清一代的封疆大吏、卓絕清官。他廉政勤政善政,居功至偉,曾得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稱贊。他不但有高超的治邑理政才能,而且學識淵博,著述繁富,有文160多篇,詩700多首,家書40多封。其中,由唐有伯、龍鳴教授整理點校、2020年9月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陳瑸全集》中的第一編《陳瑸文集》,思想內容豐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文獻價值和出版價值,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陳瑸文集》共9卷,凡文168篇。其中,卷一25篇,卷二8篇,卷三15篇,卷四16篇,卷五10篇,卷六和卷七共49篇,卷八11篇,卷九28篇;后附孫人龍、周煌、顧鎮、勞思澄、陳其瑚、陳梅湖等人為陳瑸舊文集所作序跋6篇,分別對《陳瑸文集》作了介紹和評價。下面按陳瑸做官前和出仕后各個階段所作之文作簡要淺述。
一
陳瑸少時聰穎好學,11歲通“五經”,12歲師從吳馬期學舉子業,15歲舉業成,初應童子試;19歲補增郡學生,22歲起至37歲多在家教書授徒;38歲考中舉人,次年考中進士,殿試中后一直在家等候朝廷銓選,時間長達五個春秋。在做官前,他寫的文章有壽文、序言、祭文、書信、讀后感、碑記、向地方長官的上書等,體裁多樣,情真意切,發自肺腑之言,讀后無不令人動容。其中,《募修三官堂引》是陳瑸募修邑郡名勝古跡之文。他看到“三官堂”被“風摧雨剝,棟折榱崩”“敗落至是”,“不忍惻惻動念,謀所以補救”,“破者補之、敗者修之、漫漶者鮮飾之,俾斯堂輪焉奐焉”,“為斯人顧瞻”,“裨于一郡之人心風俗”,情系桑梓之情溢于言表。《修雷陽義學募引》是陳瑸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看到雷陽義學“蔓草成山,瓦礫遍地,與其斷榱朽桷,處處有傾頹之漸”的狀況,與諸同志共商,呼吁“上而公祖父母,下逮鄉達暨四學諸友人,共舍布地之金,結茲良緣;頹者起之,剝者整之,隘者拓之,穢者除之,漫漶者鮮飾之”。使之“鳥革翚飛,如睹其新,竹苞松茂,可傳諸久,庶吾輩得藏修有歸、息游有所,即過門之夫墻外瞻仰,當也低回嘆羨而不能去,其以壯一邑之觀也大矣”。其關心鄉學,重視教育,一往情深。《上雷瓊道黨公書》《雷瓊道黨公去思碑記》寫的是陳瑸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親往瓊州稟求雷瓊道臺黨居易派捐修堤的上書和追思黨道臺捐款修堤的美德;《上劉府尊書》是陳瑸敦促雷州知府劉星修筑沿海堤岸的上書。文章飽含陳瑸關心民瘼、急民所急的焦慮心情,與冷若冰霜、視民疾苦于不顧的劉知府形成強烈對比。《肇慶府通判署雷州府事李公德引》《李公遺愛碑記》兩文,是寫署府李淑靖初抵雷任,力籌修堤之費,李公逝后其德政頗受景仰,民以石碑記頌其德。7篇壽文,分別是陳瑸為老師、老師的母親、邑侯、主管本地軍事的主要官員等祝壽而作,情摯詞美,頌意濃濃;兩篇祭文是對高大中丞母親和汪師母的仙逝表示祭奠,寄托哀思。
二
康熙三十九年(1700)三月,陳瑸任古田知縣。期間所作的《古田縣諮訪利弊示》是一篇咨詢訪問民眾利弊的告示。陳瑸在文中說:“本縣志不在溫飽,自讀書之日已然。今日服官,隨一邑一鄉,皆可盡心盡力。”他為盡“興除之責”,下車于始,“務悉利弊之源”,“人人諮訪”。他認為,“有利于民之為利,有害于民之為害;利者一而害者什,不可謂利;利者一時而害者異日,即此是弊”。了解利弊之源,目的是“知爾邑之疾苦,而為之恤;知爾邑之利賴,而為之謀;知爾邑之教化,而為之維持振興”,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衣食足者知禮儀而重廉恥,而一邑之人心風俗漸敦古處,獄訟衰息”。他號召:“凡眾以為可舉,皆令所當聞知”,“假令知之而不行,是令負邑人也;假邑人知而不言,是邑人負令也。”希望民眾“有以邑中利弊進者,各書寫成冊,直投轉筒傳入,勿輕付吏書,恐致沉擱”。充分體現了陳瑸深入群眾,調查研究,洞察利弊,恤民苦、謀民利、興民風的拳拳之心。
古田縣“穴山而處”,“僉云難治”。陳瑸深感初任古田知縣困難之大、責任之重,一心想把古田縣治理好。《古田縣條陳八事》一文,是陳瑸在擔任古田知縣兩個月的時間里,在了解該縣的利弊之后向上級提出的八個方面除弊興利的治理意見。具體內容是:刊布上諭、清丁田、摘比積欠、實行保甲、均差徭、除蠹書蠹役、興義學、舉行鄉飲。陳瑸認為:“不刊布上諭,則恐教不遍;不清丁田,則糧多缺額;不摘比積欠,則抗糧成習;不實行保甲之法,則草竊堪虞;不均差徭,則窮民偏累;不除蠹書蠹役,則舞文亂法;不興義學,則士風不振;不舉鄉飲,則古禮不復:邑雖小,未可治矣。”這八條是陳瑸為古田這“難治”之縣開出的救治之方,陳瑸鐵腕治縣,蒼天可鑒。《條陳古田編審事宜十議》則是陳瑸針對古田縣編審(調查戶口、編訂冊籍)中“任法之弊”和“任人之弊”,向上級提出十條除弊建議。其內容是:稅契收除、禁勒短畝、歸都歸甲、覈除逃絕、免開書算、著認虛糧、勿經冊蠹、合并屯丁、僧寺附籍、畫一比簿。“前七條為民生除弊,后三條為追征立法”,其目的是“務期有以救人之弊而法斯立,有以救法之弊而人可行”。可見陳瑸為官一邑,除弊為民,用心良苦。陳瑸在古田知縣任上,殫精竭慮,為民盡責,政績昭昭,深受民眾擁戴。民眾多次要為他建筑生祠,陳瑸認為:“居官以恪遵功令為先,理人以敦厚風俗為本。”自己在任內沒有什么貢獻,何有建生詞之理?即寫了《辭建生祠示》一文,嚴厲提出建生祠十條“不可”,同時勸民眾將已備為之建生詞材料移用于為宋時首有功德于邑侯李公興復廟宇。體現了陳瑸遵紀守法、謙虛低調、體恤民生、尊崇前賢的優秀品格。
三
康熙四十一年(1702)三月,陳瑸調任臺灣縣知縣。這期間所作之文,含有問民疾苦、勸息訟、禁搬戲、為民求雨、建文廟、籌海議等內容。其中,《條陳臺灣縣事宜》一文,是陳瑸上任后向上級提出治理臺灣的十二條建議。具體是:改建文廟,以重根本;宜興社學,以廣教化;定季考規,以勵實學;宜舉鄉飲,以厚風俗;倉廩積粟,宜時斂散;通商販粟,以濟軍民;水丁名色,宜永革除;革除小夫,以安商旅;派買豬羊,陋規宜禁;兵民雜處,宜以分別,以清保甲;游手之徒,宜將驅逐,以靖地方。這十二條建議指出了當時臺灣社會在文化、教育、風俗、征派、營商、軍民關系、治安等方面的存在問題,提出了治理的措施,是除弊濟民、治臺理政的良方,體現了陳瑸善于理政的杰出才能。三篇求雨文,是陳瑸鑒于天旱無雨,民難耕種,急民所急的真實寫照,是陳瑸關心民瘼、情系民眾情懷的體現。
康熙四十四年(1705)五月,陳瑸于京都部曹任職。期間所寫的文章分別是為上級、老師、同輩或建筑物等寫的書信、壽文、祭文、序、記,以及為京師部曹有關分管部門寫的呈文。其中《刑曹呈稿》是陳瑸任刑部云南司主事時給分管刑事官署提的四條建議:一是提出“司房審事之宜驅逐閑人”,如有不服驅逐被查到,或縱放不行驅逐者,均照例救處。這樣可以杜絕閑人混進法庭企圖傳述口供、串通作弊的現象發生。二是針對現審案件“止有清字口供,無漢字口供”,滿司官知之而漢司官不知的情況,提出“現審案件之宜并錄漢供”,這樣既符合“國家設官必兼滿漢”的規定,又有利于滿漢司官彼此知曉案情的是非曲直,定案意見統一,有“和衷之雅”。三是鑒于“說堂稿內不錄原、被詞狀”,“不錄原、被及證佐口供”,導致“堂上不得而知”而可能導致誤判的情況,提出“說堂稿之宜畫一錄詞錄供,后加妥看,以便備細參閱定案”,避免了犯罪者漏網、清白者含冤的冤案發生。四是針對違反“審理事件例應該管地方完結”的規定,“無賴刁徒,往往將州縣已結之案赴部翻控”的情況,指出不要中“刁徒奸計”,提出“州縣已結案件之宜令就近審報,以免拖累”,“庶得案牘不煩,漸臻政簡刑清”。這些建議,如對司法工作不在行,是難于提出的,是陳瑸對司法改革作出的貢獻。
四
康熙四十八年(1709)二月,陳瑸奉命提督四川學政。期間所寫的有祭文、書信、示、序、學規等。其中,《祭中憲大夫衛公南村先生文》,稱譽臺灣郡守衛南村“生長貴胄,絕無聲色貨利之好,天稟之高,卓絕儔輩,處京華十丈紅塵中,能愛身如玉”;任職福建漳州,“漳人德公之深,愛公之切,有如赤子之依慈母,不忍一日離諸懷者”;“少壯登朝,不縈情于利祿;暮年出守,務絕意于苞苴”,“所至人樂,既去人思”。追思、贊頌之情,充滿句里行間。
在京師兵曹時,陳瑸得益于兵部侍郎王公推薦,任兵部車駕司郎中。陳瑸深感知恩,“日侍左右”,稱王公為“我師”,“私心佩服”。王公逝世后,陳瑸赴川任學政路過陜西祭奠王公。在《祭少司馬王公文》中,陳瑸稱贊王公為“英偉杰出之才”,“歷官中外,清聲亮節,朝野共推”,情意拳拳,致敬有加。
《學政條約》是陳瑸在四川主政教育時特立的“八條之約”,具體內容是:先德行、崇實學、正文體、勤月課、端士習、勵武學、修教職、旌節義。這八條之規,要求諸生“潛心理會,篤志力行”,共同遵守,總的目的是“以讀書積行為要務”,因為“積行而不讀書,故無上進之階;讀書而不積行,往往有功將成而忽敗”,這是陳瑸總結古今經驗教訓而寫成的寶貴規約,對培養德才兼備者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全川六要》是陳瑸調查四川省情后提出的六條除弊利民的措施。一是“革私派”,務除“以敲筋吸髓之脂膏,供往來投贈之歡笑”的陋習,使民財不受朘削;二是“除重耗”,州縣不得加重耗、收節禮,對民需索;三是“省夫徭”,避免“有公差經過,盡行派取民夫民馬”“父老子幼不能勝役”的苦況,為民減輕負擔;四是“墾荒田”,使民以農為業,盡力農作,勞而為利,改善生活;五是“平辭訟”,克服州縣聽訟“明而不斷”或“斷而不明”或“明斷而不中正”的弊端,使辭訟得平;六是“興義學”,振興文教,改變“成都省會竟無義學”的狀況,延師設帳,儲育人才。
五
康熙四十九年(1710)四月,陳瑸調任福建臺灣廈門道,時間長達六年。陳瑸前期寫的文章,有給恩師張伯行的信,有向民眾諮訪利弊的宣示,有拜祭臺灣前郡守衛南村祠的祭文,以及為其德政碑所作之記,有在上帝廟、關帝廟、媽祖宮的求雨和謝雨文,有設立臺灣府學田文,有禁酷刑、濫派示,勸學示、曉諭生員示,臺廈試牘序等。其中,《條陳經理海疆北路事宜》與《臺廈條陳利弊四事》兩文對臺灣北路一帶的有效管治,以及帶給當地民生福祉等,作用頗大。
臺疆為閩省咽喉,北路為臺疆心腹。北路諸羅山一帶,土地肥沃,畜牧蕃庶。但土番錯居,不識耕種,捕鹿為生,生活艱難;汛防寬疏,奸宄竊伏,煽惑番愚,破壞作亂。鑒于此,陳瑸在《條陳經理海疆北路事宜》中提出:“除濫派以安番民”“給腳價以蘇番困”“立社學以教番童”“禁冒墾以保番產”“添塘汛以防番社”“歸縣署以馭番眾”等六條建議。這是陳瑸根據自己親歷其境、目視其情、細詢民眾掌握實情后提出的,具有強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是“為番民謀樂利,為海疆計久安”的良好計策。《臺廈條陳利弊四事》的“招墾荒田以盡地利”“嚴禁科派以蘇民困”“弛鐵禁以利農用”“置學田以興教化”等,是為民除弊興利的四條施政措施,從根本上解決民眾的生存、教化等問題。
陳瑸任臺廈道后期所作之文,有請建朱子專祠文、祠記、臺灣孔子廟碑記、建文昌閣文及碑記、臺灣縣學文廟碑記,有祭靖海將軍文、祭范忠貞公文、祭石氏夫人文,有復州府啟,有賀提督、督院、按司、總督、學院、監院、撫院、將軍壽啟及賀其端午、中秋、冬至節啟等。其中,《臺廈亢旸修省示》是陳瑸于“季夏之月,亢旸不雨,民將耕種失時,秋收無望”時,從八個方面要求所屬衙門修省有關民命、民財、民力等問題,檢查有否害民之處,并提出加以克服的措施。尤其是陳瑸要求所屬衙門對他自己“直言指摘”,更覺難能可貴。《曉諭官民示》提出“肅官箴”“清案件”“禁酷刑”“寬民力”“安土番”“端士習”“嚴健訟”“除奸宄”“勵武生”等九條“省身克己之端”,“因地制宜之要”,是陳瑸結合實際、對癥下藥、治臺理政的強力舉措。《臺廈道革除官莊詳稿》對官莊“十害”羅列詳盡,主張革除“為害猶未有底”的官莊。他自己衙門各處官莊提前申報,官莊歷年所有變賣租銀全部歸入臺灣府庫。以身作則,率身垂范,充當革除官莊的先鋒。
康熙五十四年(1715)五月,陳瑸抵達湖南擔任巡撫。期間所作之文,有謝天恩疏、乞假省墓疏、諮訪利弊示、觀風錄序、整頓屬官清理詞訟文、關防詐偽示、嚴禁勒派沙夫示、嚴禁征收積弊示、嚴禁截發斷指示等。其中,《撫楚通飭吏治示》是針對吏治方面存在的弊端而提出整頓吏治的六條措施,目的是“分別職守,各專責成”,做到盡力從政,專心為民。《撫楚嚴禁重耗示》即是陳瑸鑒于“湖南百姓困苦,莫如錢糧重耗;官吏苛索,莫如里排私派”的慘狀,在發出“嗟嗟煢黎,何堪剝削!言念及此,深可痛恨”的同時,制定出這一嚴格的禁令。如有不肖官吏“貪黷如故、陽奉陰違,或經訪聞,或被告發,官則飛章參處,役則立斃死杖下”。陳瑸嚴禁重耗,革除陋習,親民愛民保民的情懷躍然紙上。
六
康熙五十四年(1715)十二月,陳瑸奉旨調任福建巡撫。期間所作文章,有《天語下問》、曉諭、奏疏、序言、祭文、奠文、墓銘、咨文等各類。奏疏內容有題修朱子祠、題請御賜匾額、鰲峰書院題疏、請準福建捐納積谷貯倉、題修雷陽堤岸、海防條陳、查勘海疆等,序言有書院志序、觀風錄序、海瑞文集序、陶菴四書文序、朱子小學序等,涉及面廣,體裁多樣,內容豐富。其中,《天語下問》,寫的是陳瑸在湖南巡撫任內奏請皇帝陛見謝恩獲準,于康熙五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自長沙啟程,至十一月三十日到京,十二月初一日、初四日、初六日、初八日早、初九日早接連五次受到康熙皇帝接見,十三日早五鼓“在清河跪送圣駕”的全過程。全文基本上以皇帝問、陳瑸答的形式記述,問答的內容相當廣泛。問籍貫、年齡、兒子、鄉情,問讀書、作文、考試,問中舉于何年何月何科,問為官何時何地何職,問臺灣、湖南、河南、福建等地氣候環境、社情民意、長官表現,問陰陽五行、八卦九疇,問天文地理、國家治理,問米價貴賤、生活小節等。陳瑸感謝天恩,回答如流,皇帝點首稱是。之后,皇帝賜陳瑸紫貂皮褂、《淵鑒類函》《佩文韻府》《周易折中》《御纂朱子全書》《御制文集》,并賜餞行詩書一幅,陳瑸跪領謝恩。
陳瑸五次受到皇帝的接見,既是陳瑸一生中最大的榮幸,也是皇帝對陳瑸的五次“面試”。每次“面試”,皇帝提問其中有向陳瑸了解其他官員的表現,陳瑸都以“做官好”“做官甚好”作答。陳瑸在朝中雖然也受到某些官員的非議甚至告狀,但他光明磊落,從不記仇,更沒有在皇帝面前說別人的不是,而是與人為善,愛護同行。陳瑸的博大胸懷和優秀品德,令人肅然起敬。康熙皇帝開明大度,學問淵博,體恤下屬,對陳瑸的博聞強記、回答得體,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豐厚的褒獎。《撫閩曉諭》是陳瑸撫閩伊始,出示各級官吏軍民人等的曉示。要求各級官員振奮精神、勤修職業。藩司要彈兌公平,嚴禁橫征;臬司要審斷公允,案無留牘;運使要革除陋規,風清弊絕;知府要清正自守,勿為徇庇;縣令要為民謀、從民便、勿重戥、勿加耗、勿私派、勿酷刑;命盜案件,勿恣睢暴戾,勿徇情受賄,顛倒是非;嚴保甲,使匪類無處藏身;治豪強,使平民得安枕。陳瑸為鞏固海防,寫了多篇有關海防的文章,在《海防條陳疏》中提出“防海必察形勢”“防海必禁米船”“防海必修戰船”“防海必安炮臺”四條措施,旨在使海賊不敢輕犯,全閩地方無虞。在《臺海事宜末議》中,分析了“海賊”和“山賊”的不同特點,指出防“海賊”之法與防“山賊”不同,提出“定會哨之期、申護送之令、取連環之保”的辦法,以保臺廈一帶安寧。在《查勘海疆事宜疏》中,將臺灣、澎湖一帶主要口岸、水道情況、船只來往、停泊登岸、建筑炮臺、修造城寨、撥兵安炮等事宜,以及查看繪圖,一并列出,呈送皇上御覽。體現了陳瑸“海疆治行”的杰出軍事才能。
陳瑸早在出仕之前,就對雷陽東洋堤決潮害造成的“家家懸罄,處處寒煙,村落丘墟,人愁菜色”的苦況非常同情焦心,作《募修堤岸后跋》,為修筑堤岸帶頭募捐,“學儒者之學,行浮屠之行”,希望當地“公祖父母,國計關情,民生系念”。在福建巡撫任上,連續寫出《請修筑雷陽邊海堤岸諮文》《題修雷陽堤岸疏》《勘雷陽堤岸諮廣東省巡撫文》等諮文和奏疏,多次請朝廷和廣東官員關注雷陽堤岸的修筑。在《題將公費捐修堤岸疏》中提出“允臣將前項公費銀兩內動支五千兩,差員解交粵省督臣轉發,添買木料磚石以及匠工等項,堅固修筑”。得到朝廷批準后,使堅堤護田,收成有望,雷民永受其利。
總之,《陳瑸文集》主要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治理、海防軍事、反腐倡廉、文化教育、水利建設、民生福祉等方方面面,尤其是“以民為本”的思想非常突出,貫穿文集始終。《陳瑸文集》是陳瑸治邑理政的真實記錄和經驗總結,是研究陳瑸的從政歷史、生平思想、清正廉明、治臺偉績、優秀品格和清代歷史的寶貴文獻。《陳瑸文集》的出版,對促進反腐倡廉,促進干部作風的轉變,促進祖國的統一,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