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冰
(長春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吉林 長春 130000)
從古至今,再沒有任何一項技術變革能比電視與當今電子時代的手機等產品的結合,帶來的變革更加深遠。這好比當年家用電腦終端機與平板電腦對屏幕的使用進行著激烈的搏斗。在當今時代,人們可以在家中舒舒服服地通過電視和手機,一覽飛機航班時刻表,對飛機航班進行預訂和確認機座甚至購買機票。手機并不是唯一可以實現這些功能的載體,它采用的技術依然歸功于電視,只不過手機更為方便、快捷。
隨著時代在不斷發展,當前電視節目編排的注意力不斷轉向,電視臺數也比以往幾乎增加了十余倍,電視媒介注意到衛星轉播上的利潤潛力巨大,不斷在挖掘“家庭票房”,為廣大受眾提供一系列風格各異的電視節目,而一些電視媒介再通過每月另收費用的方法,提供更為精彩、質量更加清晰的超高清電視節目。畢竟,現在為了收看不受廣告節目干擾的清新節目,而愿意另外付錢的觀眾大有人在,而且數量大為可觀。面對非常忠實的觀眾,傳遞收費電視節目的媒介被稱為“窄面播送”的電視業,也就是專業電視,很多電視媒介正在蜂擁而至、步它們的后塵。人們再也不需要一遍遍翻閱電影表,尋找一部新的電影,只需按上幾個數字就可以實現,盡管下一個月的結算單上會出現收費電視的名頭。
這些生活中的小事,表明了人們有極大的興趣和意愿參加電視技術革命。往往一種新的傳播工具的出現會引起巨大共鳴。好比20 世紀八十年代,由于攝像傳播技術的革命帶去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當時美國好萊塢幾乎所有電影和電視片停止生產,提出了一種劃時代的傳播技術一一衛星轉播電視。因此,電視臺也實行了種種新挑戰,力求從新的發行方式中得到資金,花樣百出的電視節目和付費項目雨后春筍般出現,電影、電視重新洗牌,電視臺對舊有的資源重新進行利益分配,一旦不能分享到紅利,網絡、進行衛星轉播的電視臺以及收費電視就會一蹶不振,家用電腦系統以及其他種種新生事物的頻繁出現,為大批觀眾提供了基本的欣賞素材。電視里數百個渠道各顯其能,激烈爭奪觀眾的注意力,電視產生了永久性的變革,各種電視媒介的成倍增加,有效擴大了觀眾的欣賞范圍。
如今,在一些區域性的小電視臺,它們的機會可能更好,因為當地可能并沒有超高清頻道,最多只能重播一些電視節目,然而體育迷們不會錯過任何一場比賽,從歐洲杯到南美足球大賽,只要它們一出現,人們注定愿意通過付費來欣賞比賽。一開始,人們可能接受不了看似昂貴的付費電視,寧愿忍氣吞聲地坐在電視前,看著幾天前就已經知道結果的比賽。不過之后,借助于新的衛星轉播技術,電視的傳播范圍不受地理的限制。只要衛星能轉播,電視機就能收到任何一個電視臺的節目信號。
其實在如今的電視媒介,存在困難處境的不在少數。如果經營不善,電視收視率相比以往下降百分之六七十,電視媒介也極有可能被當地政府托管。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電視媒介行業的競爭如此激烈,拿什么來爭奪觀眾資源?答案無非是先進的傳播技術手段和優質的節目資源,而攝像技術的不斷進步在其中也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現在很多電視臺開展集中經營的模式,電視、手機形成融媒體矩陣,而攝像技術的優劣則成為關鍵。經營收入與收視率掛鉤,是清清楚楚的,衛星通信業務等構成了一個傳播的綜合體。電視臺目前擁有的各種攝像手段和技術極為先進,拍攝連續電視劇或電影都可以實現,在競爭者云集的時期,誰擁有攝像技術優良的片源,就會擁有“黃金時段”以及大批粉絲和受眾,電視臺的利潤就不致外流,大眾傳播媒介影響力就會越大。這也是媒介人才不會“頻頻跳槽”、愿意留下的原因和動力之一。
擁有良好的拍攝技術手段必須有從業幾十載的豐富經驗。當前所處的社會環境,攝像技術不會停滯不前,只會大步向前。多位一體、一機數用,是拍攝最后形成電視傳播品的先決條件。隨著欣賞水平的提升,人們很容易對質量低劣的電視傳播品表達不滿。他們擔心,當初宣傳的效果與后期極不相符。電視劇、電影等極易影響社會心理和社會生活,形成強大輿論影響。看到低劣的電視傳播品,受眾的心理會比環境污染還要嚴重,尤其是當初在大力使用豐富的新聞宣傳手段進行影響和干預后,會造成受眾群體流失的嚴重后果。
再來具體說說電視攝像技術的應用技術。曾經,攝像技術的界限區分得很清楚,比如電視新聞與電視劇的拍攝手段反差就很大。隨著攝像手段的豐富,如今的界限趨于模糊化。現在的電視新聞不但畫面影調豐富,而且人物形象十分鮮明突出,堪比對于人物有著深層描寫的電視劇。拍攝現場的人物都是以人物背部亮度為依據,經驗不太豐富的拍攝新手對于所拍攝的人物,掌控可能存在些許偏差,把對象拍成“黑”人,這就是失敗的。要讓所拍攝的人物獲得層次更加豐富、影調更為柔和的效果,其實一點都不難。只要注意人物的暗部曝光,取得反差適中的效果,切不可忽視對象陰影部分的曝光。通俗一點,就是要以人物的形象為具體依據,否則就會得到失敗的作品。
還有一些經驗匱乏的攝像師,在拍攝現場時常常喜歡把鏡頭對向廣闊的天空和空地,部分的影紋和層次卻得不到充分表現。舉例來說,拍攝水面上閃爍的波光,遇到波光中出現了帆船或游艇,畫面就變得生動,也增加了作品的美感。要使作品畫面更為豐富、生動,必須具備幾個條件,技術角度說至少要比現場開大兩檔光圈控制,另外就是抓取有豐富動感的場面取景,根據太陽的高度酌情提取。如果所處環境很暗,反射光條件很差,還可調節攝像機進行進一步的補光。另外拍攝時,正向對著光源也極易產生失敗的電視作品,這樣操作的缺點非常多。因為光線直射在鏡頭面上,從而引起反射,使攝像機鏡頭亮度過高,非常刺眼,現場明暗差別巨大,影像生成時而清晰時而模糊,同時拍攝時缺乏層次感和質感,現場環境就會與天空連成一片,不能區分。
逆光時,攝像鏡頭上必須加以遮光,以防止光線突破有效界限,或者畫面一片空虛,造成拍攝曝光錯誤;拍攝正常環境的時候,攝像師盡量身體平穩,不要使鏡頭上仰,否則容易產生光暈現象。同時要盡量正確使用攝像機。在拍攝時要盡量注意選擇背景,不要選擇很亮的背景,比如天空、水面,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充分體現拍攝人物的形象。選擇較為灰暗的景物做背景不是不可以,有時會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不應以場景作為曝光依據,這一點已經在歷年的電視作品上有了很明顯的表現,如果想改進反差效果,也可以依據陰影及場景暗進行輔助。人物及現場顯示不夠充分,就應該用不同影調去體現拍攝對象,這樣會有效降低拍攝場景的明暗差別,也有利于表現拍攝人物形象,使拍攝現場與人物和建筑物在色調上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在平時工作中的些許見解。誠然,我們所處的時代是大眾傳播時代,智能手機日趨豐富進步的背景下,人人都可以是傳播者,人人也可以成為攝像師和攝影者。不過在電視媒介的傳播載體上,攝像作品的質量還是需要精雕細刻的,它與電視媒體資源和電視工作者的未來發展息息相關。一條質量高的新聞作品一部好的片子都可以改變人們對播放電視臺的印象。在傳遞權威信息和以黨和政府喉舌為主旨的電視媒介上,只要電視工作者用心去拍、認真去拍,不斷豐富節目技術手段,擴展節目資源,相信電視媒介還是大有可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