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瑞
(河南物流職業學院;河南省財經學校,河南 鄭州 450000)
前言:公共藝術這門學科于20 世紀90 年代在中國出現,隨著時代的發展,公共藝術的社會認知度逐漸提升,人們逐漸重視起這門學科。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歷史文明的積淀,凝聚了祖先的智慧與創造性,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演變,給現代人留下了深厚的民族記憶。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文化自信的重新樹立,中華傳統文化迫切地要求突破私域空間,向更加廣闊的空間彰顯魅力;而公共藝術也需要中華傳統文化要素的融入,來豐富公共藝術設計的表現手段和思想內涵。在這種情況下,探討中華傳統文化在公共藝術設計中的應用十分必要,這樣不僅能夠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而且能夠推動公共藝術的發展。
文化按照標準劃分,有外來文化、當代文化和傳統文化之分,涵蓋了古今中外的所有文化。中華傳統文化,顧名思義,是中國在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淀下來的文化內容,是中國所獨有的、區別于異域文明的文化內容,其是表現了中華民族特點的思維方式、心理狀態、價值取向和精神風貌,對中國社會實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華傳統文化簡單來理解,就是中國的古代文化,其中包含著浩瀚的文化元素,具有鮮明的區別屬性,比如文房四寶、漢字、瓷器、國畫、漢服、道教、祥云、龍,以及傳統的服飾、建筑、音樂、剪紙、飲食等。中華傳統文化區別于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樣式,是當今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寶貴財富。
公共藝術設計指的是在開放的公共空間中進行的藝術創作和環境設計。公共空間不為個人所獨有,是一個群體的活動空間,其涵蓋了一定空間內的地理地貌、人文、生態等各種內容,這些內容都與人產生了聯系。公共藝術設計是從藝術角度來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通過可視可觀的藝術創作將人的社會精神融入公共空間當中去,成為社會群體與藝術連接的紐帶。由于公共藝術設計往往涉及的主體較多,故而公共藝術設計也成為政府、藝術家和廣大群眾對話和合作的一種重要方式。
中華傳統文化與公共藝術設計天然有著密切的聯系。以當今時代的視角來看,城市化的發展造成了各地公共空間設計的千篇一律,模式化的鋼筋混凝土建筑似乎就代表著現代化。但是經過多年的發展,人們開始思考當地的特色與辨識度。各地也不斷挖掘歷史,從建筑到雕塑,都在傳統文化當中汲取營養,而這種努力也符合當今時代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自信心[1]。公共藝術設計作為一門處理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學科,其就是為了滿足人們對于公共空間的訴求而存在的。
優秀的公共藝術設計能夠滿足人們的審美,隨著中國國力的增長,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日益增長,中華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急需更加廣闊的領域和空間,而公共藝術設計恰恰能夠滿足這一點;公共藝術設計作為藝術的分支,其要求藝術內容能夠與群眾產生共鳴。在公共藝術設計中應用中華傳統文化元素,能夠大大豐富公共藝術設計的可選擇素材,使公共藝術設計的作品具有天然的人文基礎,有利于公共藝術設計作品的傳播。
當今時代,廣告已經成為一種十分普及的宣傳媒介,其深刻地融入廣大人民群眾的公共生活中,在文化、社會、經濟等領域有著十分顯著的作用。廣告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因其天然具有公共屬性,所以其也可以被視為一種公共藝術設計的形式。中華傳統文化能夠為廣告提供豐富的素材,是現代廣告發展的重要資源之一[2]。廣告設計在經歷了多年“國際化”視覺符號的沖擊后,受眾審美逐漸疲勞,隨著市場形勢的轉變,當前,越來越多的廣告設計師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從“本土化”的視覺語言中尋找歸宿,在廣告設計中加入了很多中華傳統文化元素,這使得廣告設計逐漸向傳統回歸。將中華傳統文化元素應用到廣告設計領域當中,需要做好足夠的功課。首先,是進行產品的定位,這要求以調查市場為基礎,進而對廣告所要表達的主題進行明確。其次,是根據廣告內容分析采用何種中華傳統文化元素,提煉文化的精髓與內容。最后是進行廣告設計。例如,在農夫山泉的一則廣告設計中,運用了水墨技法,在廣告畫面中,右側是山水畫般的群山、綠色的水源,山體在水中呈現出朦朧地倒影;左側是農夫山泉的礦泉水。這則廣告鮮明地突出了農夫山泉不用自來水,水源取自天然優質水源的主題。此外,像古代的祥云圖案、甲骨文、京劇臉譜等都是廣告設計中常用的中華傳統文化素材。
中國古代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千年延續,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十分的重視,因而風水之術盛行。建筑作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產物,深刻地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在進行建筑施工的時候,尤其是在進行大規模工程建設的時候,都會重視風水,這其中就深刻地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和精髓。最著名的例子就要屬明清故宮建筑了[3]。故宮建筑群在進行設計的時候遵循了“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則;故宮建筑遵循對稱的原則,左右建筑對稱,而南北延長的中軸線上的建筑又以故宮為中心,這體現了皇上的至高權力。故宮建筑群眾的各個宮殿的取名也都有深意,在中國古代典籍中都有章可循,比如“乾清宮”和“坤寧宮”命名緣由即可從《易經》中尋找到答案。
建筑的功能不僅僅是要求其具有實用性,還要求其具有審美性。一座建筑物是否美觀,是否能經受住歷史的考驗,與建筑物本身的結構、色彩、光影、形狀等關系巨大,同時也要與周圍的環境相互映襯,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評判的標準與中華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建筑設計藝術是造型藝術的一個類別,其需要通過裝飾、空間、比例、色彩、形態等共同表現建筑物的造型形式美。而這些中華傳統都能找到答案,也可以說,正是由于中華傳統文化在建筑設計領域的應用,才使得中國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城市化的推進,使得城市成為最大的公共空間場所。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市景觀設計也越來越完善,但是由于現代化起源于西方,以往中國城市設計大多以西方城市作為模板,盲目地認為高樓大廈就是城市。隨著人民群眾精神文化訴求的提升和千篇一律的城市規劃審美疲勞,人們對城市的景觀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通過城市的景觀設計來追尋一座城市自己的記憶[4]。而追尋這種記憶,就需要中華傳統文化的應用,需要公共藝術設計師們沉下心來挖掘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找出代表這座城市的傳統文化元素。城市景觀具體包括城市建筑、廣場、公園、道路等各種表現形態,不同的城市景觀有著不同的表現方式,通過設計語言,能夠告知人們這座城市的歷史和現代,讓人們穿越時空,與歷史對話。例如,在山東濟南的泉城廣場,就充分發揮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作用,山東的文人墨客、文官武將被鐫刻在走廊之上,使游者體悟到山東的文化底蘊。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五千年發展的文明積淀,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隨著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人們需要樹立文化自信心,民族自信心,而通過公共藝術設計恰恰能達到這種效果。本文的研究,就在于探討中華傳統文化在公共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情況,希望促進二者的融合發展,從而真正找到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藝術設計,彰顯傳統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