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慧
主旋律電影在創作中往往會依據歷史事件、政治環境、經濟發展、典型人物等諸多元素,在敘事事件上精準地表達主題,以達到弘揚主流價值觀的目的。傳統主旋律電影在題材選擇和內容表達上,大多數是以真實的歷史事件和典型的英雄人物為敘事起點。承擔了對于民族歷史記憶的影像記錄,往往有著宏大的歷史敘事和完美的角色塑造,雖然喚起了觀眾對歷史事件的回憶,但同時也難以在觀眾內心中找到情感切入點。作為新中國成立70 周年的獻禮影片,《我和我的祖國》在敘事創作中立足于普通人物的平民視角,塑造的是在偉大歷史瞬間中發揮價值的普通人,使得歷史事件與群眾生活的聯系緊密,在題材選擇和主題表達上更加具有契合度,同時拉近了觀眾與銀幕的距離,讓觀眾產生了極大的情感共鳴。本文以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為例,分析主旋律電影的敘事新思路。
在主旋律電影的題材選擇中,主流價值觀的傳遞作為首選,往往都與祖國發展中的重大事件、成就相關,一旦在選材中處理不好,宏觀講述容易使得觀眾與歷史事件產生疏離感,微觀表達又容易失去主旋律電影的莊重嚴肅感。為了避免上述問題,在主旋律電影的敘事新思路中,便開始轉換選材思路。在主旋律電影的選材中,立足真實的歷史事件,在宏觀的歷史中去定格歷史角落中的璀璨,這些歷史角落中的“微”歷史,是一頁頁歷史記載中的底色,是一幕幕歷史輝煌中的基石。這些“微”歷史,更能滿足觀眾對主旋律題材的好奇心,也更加能夠拉近觀眾與主旋律題材的距離。
在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故事“前夜”就在開國大典這個偉大的歷史事件中,選取了電動旗桿安裝者林治遠如何保證升旗萬無一失的“微”歷史。觀眾從“微”歷史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了主人公林治遠,也對最后升旗的成功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動。如果說故事“前夜”是一個人的“微”歷史角度,那么故事“回歸”就是群像下的“微”歷史。故事“回歸”講述的是1997年香港回歸的歷史事件,為了保證香港回歸“一秒不差”,升旗手、女港警、外交官與修表匠等人身上“微”歷史的展示,讓觀眾從新的角度理解了國家尊嚴與民族自豪感。
在主旋律電影的人物選擇中,通常會選擇事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典型人物,這些人物本身就帶有光環,對于普通觀眾來講角色本身代入感不強。為了使觀眾能更好地理解人物角色,在主旋律電影的敘事新思路中,把“英雄”“偉人”式的角色換成“小人物”。以“小人物”的形象、語言和行為來講述,以小見大,來宣傳和弘揚主旋律。這些“小人物”是時代的縮影,能更好地展示出當下角色行為與時代的關聯,觀眾自然有了身份或情感的代入感。
在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故事“相遇”講的是原子彈科研工作者高遠因工作保密度極高與曾經戀人三年未聯系后相遇的故事;故事“奪冠”講的是少年東東和小美因女排三連冠而分別和相見的故事;故事“北京你好”講的是出租車張北京把奧運會門票給了四川男孩的故事。這些“小人物”,有的是隱姓埋名做著保密工作,有的是為了比賽聚在一起看電視的少年和鄰居,有的是樂于助人不計風險的人。他們把生活的氣息與祖國命運交織在一起,默默無聞地奉獻。這些沒有具體姓名的人,用行動在自己的崗位上為祖國的繁榮強盛添磚加瓦,這正是主旋律電影中最具感染性的力量。
大多數主旋律電影在情感表達上都力圖清晰,或以有力的臺詞,或以直觀的鏡頭來輸出主流價值觀以影響觀眾的觀影情緒。直白的情感表達會令觀眾一時情緒高昂,但也難以回味持久。所以在主旋律電影的敘事新思路中,開始把情感的表述變得詩意和含蓄,既符合東方人對于情感的表達習慣,也令觀眾觀看后回味綿長。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表達體現情感,把詩意的畫面融入主旋律情景的渲染中,把語言臺詞中的“潛臺詞”融入演員精湛的演技中,讓情感在細節中體現,以細膩的手法來凸顯主流價值觀。
新時期的主旋律電影在選材、人物和表達上都有了新的思路方向,對于歷史事件把握以微觀入手,增添吸引力;在人物故事上,展示平凡生活下“小人物”與時代脈搏的緊密聯系,更具感染力;在情感表達上,依托藝術表現手法展現細膩情感,意味更加悠遠。觀眾在觀影時,會有歷史記憶感的重溫、人物代入感的體會,也會有民族自豪感的驕傲。
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以7個獨立的小故事串聯起新中國成立70 周年來的歷史大事件,故事之間在敘事上相互獨立,在主題表達中都時刻圍繞著主旋律的統一基調。在選取題材中以普通人物在歷史事件中的無私奉獻為切入點,以平民視角來展示祖國發展中的輝煌篇章,以細膩的情感在“潤物細無聲”中對主流價值觀進行傳遞表達,激發起極大的情感共鳴,使觀眾看完后情緒久久不能平復,既為祖國的輝煌感到榮耀,又為自己能參與其中感到自豪。在歷史的長河中,用歷史瞬間喚醒人民的參與記憶,用平民視角回顧祖國的崢嶸歲月,用細膩情感表達對祖國的愛意,這才是優秀的主旋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