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銳
采訪工作是廣播電視臺記者的核心工作內容,唯有提高采訪能力與采訪水平,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才能獲取有價值的新聞信息與資源,為廣播電視臺的新聞報道活動打下良好基礎,提高廣播電視臺在新聞傳播中的影響力,真正獲得新聞受眾的認可。由于采訪工作是一項差異性與挑戰性較強的活動,采訪對象、采訪主題、采訪環境及采訪條件均非固定,因此要求新聞記者具備良好的應變能力,以有效適應外部條件的變化,對采訪對象進行引導,通過采訪獲取具備高度新聞價值的信息,高質量地完成采訪工作。為此,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必須明確采訪應變能力的具體內涵,掌握提升自身采訪應變能力的具體策略,不斷進行自我完善與自我提升,力求切實改善采訪質量。
應變能力,是指根據具體情況與實踐要求的變化,靈活調整應對措施與應對方法的能力。采訪中的應變能力,即在新聞采訪中根據采訪現場各方面情況(包括采訪對象、采訪環境、采訪主題等)變化靈活調整采訪方式和采訪內容的能力。擁有良好采訪應變能力的新聞記者,能夠快速適應采訪現場的實際情況進入采訪狀態,對采訪對象進行有效引導,推動采訪對象按照自己預設的理想方向給出采訪問題的回答,進而真正達成采訪目的,獲取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切實改善新聞采訪報道的整體質量。采訪活動本身即具備較強的靈活性,因此擁有良好的應變能力,是避免采訪過程中出現尷尬局面和中斷情況、保障采訪活動高效開展的必要條件。在采訪過程中,新聞記者必須始終保持邏輯清晰、思維縝密,對采訪問題和采訪對象的回答進行獨立思考與分析判斷,適當融入自身的思考成果,進一步提高采訪活動的整體質量。
1.增強新聞辨別能力。無論新聞事件如何變化,其始終符合一定的規律,這為新聞記者的采訪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在準備新聞采訪的過程中,新聞記者必須依據新聞事件的基本變化規律,以最短的時間完成對于新聞事件的梳理判斷,理清新聞事件的發展脈絡,提煉有價值的資訊,把握新聞事件重點,進而為新聞采訪與報道工作打下良好基礎。為此,新聞記者必須增強新聞辨別能力,從新聞的本質出發,作出合理判斷,以此在采訪過程中保持嚴密的邏輯性,實現對采訪對象的有效引導,進而有效應對各方面狀況的變化,提高采訪質量。
2.做好現場觀察工作。新聞現場除具備新聞事件的基本要素外,還存在諸多干擾性因素。新聞記者在開展采訪前,必須做好現場觀察工作,排除新聞現場的各項干擾因素,從而有效避免采訪工作受到干擾,減少新聞報道中的冗余信息,找準新聞關鍵點,尤其重視把握好新聞現場中的細節性內容,從而進一步實現對新聞價值的深度挖掘,切實提高采訪質量。
3.高效開展現場提問。提問是記者展開采訪的基本形式,通過科學提問,記者能夠借助問題實現對采訪對象思維的有效引導,從而獲取有價值的新聞信息。作為采訪問題的設計者,記者需要圍繞采訪主題,合理設計提問的形式與內容,靈活把控提問角度,從而提高提問的效率與水平。在展開提問實踐時,新聞記者尤其需要保證問題的連續性,做好不同問題之間的銜接,避免問題過于跳躍,從而保證問題的明確性與具體性,保證采訪工作具備人文關懷。
4.敏銳捕捉新聞細節。“細節決定成敗”,細節性內容往往最能反映新聞價值。對新聞記者而言,要想提高自身應變能力,必須重視捕捉和發現新聞細節,在采訪中,對采訪對象的表情、動作、衣著等各個方面進行認真觀察,根據觀察結果,靈活調整采訪方式與采訪內容,以此保證采訪對象處于良好的狀態,保證新聞采訪的實效性。比如,在對城市發展情況進行采訪時,記者可以將土生土長的城市居民作為重點采訪對象,在采訪過程中重點觀察其表情變化,根據觀察到的信息靈活調整采訪方式與采訪問題,進而改善采訪效果。
5.精準把控情感要素。在采訪過程中,新聞記者要靈活處理理智與情感的關系,既要保持理智,以實現對新聞信息的客觀敘述,充分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又要精準把控情感要素,以應對采訪對象的變化,充分滿足采訪對象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引導采訪對象給出有價值的新聞信息。為此,新聞記者需要靈活根據采訪主題,調整采訪語氣與采訪方式,合理滲透情感,以此提高應變能力。
信息時代,新聞事件的涌現速度越來越快,新媒體沖擊下,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作為采訪工作的執行主體,必須加強思想認識,增進對采訪中應變能力的了解,樹立終身學習意識,通過增強新聞辨別能力、做好對新聞現場的觀察工作、合理展開現場提問、敏銳捕捉新聞事件細節以及精準把控采訪過程中的情感要素等一系列策略,不斷實現自身采訪應變能力的提高,力求通過高質量的新聞采訪實現對新聞信息和新聞價值的深度挖掘,切實提高新聞采訪對受眾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