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麗清
現代社會飛速發展,互聯網逐漸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中。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是不可避免的。廣播電臺想要重新占領市場份額,必須作出創新,改變傳統節目方式,尋找與新媒體融合的切入點。廣播電臺編輯工作是介于新聞收集與節目播出之間的環節,也是重要環節,編輯方式、編輯策略等因素都會直接影響到節目的播出效果,直接決定電臺節目的受喜愛程度,因此,編輯工作需要不斷創新,提升編輯水平,促進廣播電臺及傳統媒體行業更好地發展。
新媒體平臺的飛速發展對新聞行業乃至整個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微博、抖音等軟件的出現使社會出現“全民記者”。廣播電臺新聞節目已經不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電腦技術的不斷發展也無疑增加了廣播電臺的發展難度。另外,人們對新聞質量與速度的要求同樣高,網絡信息傳播速度遠比廣播電臺快得多,網絡信息不受時間與地點的限制,人們只需輕輕一點就可以獲得最新發生的新聞事件,并且人們在電臺節目播出前就已經知曉許多新聞,通常不會重復獲取已知信息。但由于新媒體的信息來源及信息的真實性、權威性無法得到有效保證,因此在某些方面依然無法替代傳統媒體,甚至有人利用其散布謠言。新媒體信息內容質量參差不齊,有許多正能量信息,但也不乏低俗信息。因此,傳統媒體的自身優勢不可小覷。特別是廣播電臺編輯人員,必須意識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在壓力與機遇并存的情況下,編輯人員需總結工作中的問題與紕漏,提高自身創新意識,在保證節目質量的基礎上,積極接受媒體融合,提高大眾的節目忠誠度。廣播電臺編輯工作的創新發展是不可避免的,同時具有一定的迫切性,只有做到順應社會發展,與時俱進,才能不被社會淘汰。
通常來說,我們所見、所聞的新聞節目都經過信息收集、資源整合與編輯報道這幾個環節,但廣播電臺進行新聞傳播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新聞內容陳舊老套、報道方式方法非常傳統,不能有效吸引大眾的眼球,長遠來看必然會降低自身的行業競爭力。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從信息收集與編輯工作入手進行創新。過去廣播電臺獲取新聞信息的方式通常為街頭采訪或者問卷調查,大眾參與的意愿不高并且調查效率極低,人們收聽廣播后自己的想法與意見也只能通過短信或者熱線電話的方式反饋給電臺,不能及時交流與溝通。現階段,各種社交軟件盛行,廣播電臺可以利用這一優勢,建立自己的官方微博與微信公眾號,不僅可以吸引大眾的關注,同時還為熱心聽眾提出意見與建議提供了便捷途徑。廣播電臺在這些社交賬號中發布一些新聞與趣事,在節目播出前發布節目概要,將新聞中最精彩最真實的一面展現給大眾,提高廣播電臺節目的收聽率。在節目播出的同時,聽眾還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公眾號與主播實時交流,提高大眾的參與感。廣播電臺應當充分利用好各大新媒體平臺,拓寬信息獲取路徑,使新聞內容更加豐富,提高工作質量。
廣播電臺想要在媒體融合趨勢下穩定發展,必須改變傳統的工作思維,作出創新改變。傳統的電臺新聞工作模式中,編輯工作人員僅僅是幕后工作者,只負責對信息數據的整理編輯,然而要想保證編輯工作質量,必須聽取聽眾提出的意見,正視自身的不足,不斷改進、不斷創新。編輯工作人員要從幕后走向前臺,做到耐心、細心,認真記錄每一位聽眾的建議,仔細思考每一位聽眾的觀點,根據聽眾的需求優化節目內容,提高自身編輯創新能力,在編輯工作中充分考慮到聽眾的情感需求,引發情感共鳴,提高聽眾的忠誠度。編輯人員應當關注網絡流行趨勢,在新聞中加入一些流行元素、網絡詞語等趣味內容,贏得聽眾的青睞。
優秀的編排能力是一個編輯工作人員必須具備的,會直接影響新聞報道節奏。廣播電臺編輯人員必須提升自身社會責任感,不是簡單地將信息表面含義傳遞給大眾,而是要深刻發掘其內涵,將最深層次的內容呈現給聽眾,這也直接體現了新聞的價值與編輯工作人員的編排能力水平。另外,相比新媒體平臺,廣播電臺傳播有時間上的局限性,通長一檔節目時長在一到兩個小時左右,因此廣播電臺編輯人員需要把握好新聞節奏,在有限的節目時間內吸引更多的聽眾,傳遞更高質量的新聞信息。
媒體融合的大發展趨勢下,廣播電臺的傳播形式需要作出創新改變。傳統的電臺節目通常是音頻傳播,即“我說你聽”的形式,但現階段快節奏的生活使得人們沒有足夠的耐心聽完一則新聞,因此,廣播電臺的傳播方式必須由單傳播形態向多傳播形態轉變,將文字與圖片有機結合到電臺節目中。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未來發展的不可預測性要求廣播電臺編輯要不斷學習,不斷創新,提升自身綜合素質,順應時代發展要求。
綜上所述,媒體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媒體發展趨勢,面臨如此形勢,廣播電臺必須看清媒體發展大方向,順應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廣播電臺的編輯人員,更應該不斷提升新聞信息編排能力,不僅做好幕后的編輯工作,還要走向臺前,吸納人們的合理意見與建議,促進廣播電臺編輯工作的創新,為廣播電臺的發展探索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