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予婷
(北京建筑大學,北京 102616)
關于城市的起源,大體有六種說法,即:防御說、社會分工說、私有制說、階級說、集市說和地利說。無論是哪種解釋,想要形成城市,一定要有較大規模的非農業人口聚居。這就要求社會的農業生產部門出現盈余,食物的供給能力決定著人口能夠達到的密度。其次,社會分工已經形成,商品的交換使城市中的非農業人口可以獲得農業產品。所以,城市的形成一定是建立在農業生產力水平得到發展的經濟基礎上的。
農業革命雖然極大提高了生產力,但是被它直接催生并不是城市,而是村落。探究城市的起源,“城”和“市”是不能割裂的。首先,農產品的盈余和社會分工的形成使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交換成為可能。這種交換不斷擴大規模,人口集聚程度也進一步提高,交易等級不斷提升,交易品種、數量不斷豐富,貿易的固定場所——集市便應運而生。集市的產生進一步使更多的手工業者和商人在聚落中集聚。村落大多是分散的,而城市相較于村落人口更加集中,經濟也更加發達,更有利于催生政治和文化。人口數量的增多,社會秩序出現問題,于是催生了政治;安全出現隱患,于是人們筑起了城墻;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商業交流面臨挑戰,于是出現了發明了字母。由于古代人們的生產力水平較低,交通發達,地形比較適合人類大規模聚居的地點首先誕生了城市。古代中國的殷、古希臘的雅典、約旦河流域的古里喬,無疑都是交通便利,方便周圍分散的村落人口集中且地形較為適合較多的人口居住。
亞里士多德在分析城邦時從城邦的基本元素“公民”著手分析,所以在談到城市功能時,不妨以“市民”為切入點。如上文所述,在我看來,當前給出的所有解釋中,集市的產生促進了城市的形成時最為合理的解釋。那么經濟功能是城市與生俱來的職能,為了滿足集聚的需要,居住功能也是最基本的作用。由于城市是大量人口聚集的地方,自然會產生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如古希臘城邦;或者是在地區爭端中成為統治者爭奪的目標,政治功能和軍事功能也是城市的基本職能。城市往往處于某地區的交通樞紐位置,溝通了各個地區的文化習俗,于是城市也就成為地區中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文化職能也是城市的重要功能,一個城市的文化,也是城市的標簽。
中世紀歐洲的城市是國內外貿易的中心,城市的主體是從事工商業的自由市民。由分工和專業化產生的商品交換支撐起整個城市。隨著商品交換進一步擴大,人口進一步增加,對農產品的需求也就越來越大,這是周邊地區的農村居民將剩余農產品帶入城市中進行交換,減輕了對于封建地主的依賴。歐洲城市從某種意義上講,起到了加速封建制度瓦解的作用。
古代中國的城市,不僅居住著手工業者和商人,更多的是封建官僚、貴族和高利貸者,他們的消費是城市的主要經濟增長動力。以南宋為例,臨安城隨著首都的遷入,人口由40 萬人增加到124 萬人,是當時世界第一大城市。同時,大量的官僚、貴族和高利貸者也遷入了城市,帶動了城市服務業的發展。他們在城市外還有著大量的田產,使他們可以加重對于農民的剝削。通過封建制度來獲利尋租,因此他們會鞏固已有的封建制度,并未對封建制度起到瓦解作用。
從空間上來看,古代中國的城市大多位于內陸地區,而歐洲的城市大多位于沿海地區,這與以下幾點因素有關。
政治因素在古代中國城市發展中起到主導作用。每朝每代的最大城市往往是都城,因為都城居住著全國最多的封建官僚和貴族,能夠集中全國的力量進行建設。許多城市的崛起都是在成為地方首府之后發生的。秦漢時,許多邊疆城市的發展就是因為實行了郡縣制,如武威。郡縣制不僅鞏固了中原的統治,還開發了珠江、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經濟因素在古代歐洲城市發展起到了主導作用,而古代歐洲的貿易以海洋貿易為主。許多大城市都是在成為國際化的貿易中心后崛起的,這些城市共同具有的特征就是沿海且利于建設港口。例如:古希臘的雅典、中世紀的威尼斯、步入近代后的鹿特丹等城市。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地理因素也在中西城市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中國中原地區平原廣闊,適合大面積的農業生產。海岸線整體又比較平滑,周圍發達的鄰國比較少,很難進行海上貿易。而歐洲的海岸線比較曲折,平原面積較小且不連成片,由于宗教和歷史的原因國家甚多,便于進行海上貿易,海洋運輸的交通形式比較發達,城市大多位于沿海平原地區理所應當。
城市空間結構對城市形成以及城市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了促進作用和制約作用。城市的安全保障是城市文明孕育的基礎,城郭設置的目的除了有權力的象征,還是保障城市安全的功能。在古希臘最早的城市跡象—克里特,克里特便擁有了海島防御工事以及明亮通風的房屋,這些是根據古希臘獨特的地理環境而采取的防御工事。在古代中國,由于城市均選址在平原這種單一平坦的地形,所以中國古代城市多采用開挖護城河的措施作為防御工事。提到城市機構,當然也離不開城市中的建筑布局。各類建筑的布局在古代無論是歐洲還是亞洲都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那就是在古代宗教建筑一般被統治者放在城市中心位置,在雅典衛城中帕提農神廟就位于雅典衛城的中心位置,體現了對立統一的原則。而在古代中國則更為明顯,例如延續了數朝的中軸線建設的城市結構,以及明朝建設的紫禁城位于都城的中心位置,并按照左祖右社,前朝后寢的傳統原則進行設計。
城市的發展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所謂兩個人走得遠這句俗語用來形容交通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非常合適。兩個城市的合作互通可以讓雙方實現自身存在的意義,讓城市存在時間更久遠,城市之間合作更加密切。交通運輸能以實現互通有無,平均所有物資交流不同地區特有的物資。交通是城市管理中對內管理和對外交往的一種手段。交通對于城市對內管理來說,是溝通統治者和百姓聯系的形式,交通對城市中資源合理分配起著促進作用。對外交往時,交通起到了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來往,是兩個城市之間經濟合作的最主要促進手段和形式。古代歐洲的交通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例如古希臘發展中離不開交通的作用,城市依靠地中海興起,地中海為城市發展帶來絕對的地理優勢,而被譽為希臘的先驅—邁錫尼文明,邁錫尼人就以依靠優秀的交通條件在早期城市發展過程中向其他島嶼殖民,擴大城市疆域和文明影響力。而對于中國來說,交通在中國這片廣闊的沃土上溝通了各地。例如大運河的開鑿,溝通南北,促進城市經濟、人口遷移等。所以說優勢交通條件的存在極大程度上促進了城市化,成為構成了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橋梁,成為城市內部發展的推動力。
城市經濟的發展在古代是偏向計劃的,而不是如今普遍采用的市場經濟。在古代城市經濟發展是受到政治因素的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作為城市的前身—村莊,村莊的建筑布局較為分散,經濟活動隨著具有分散的特點。在從村莊轉向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建立起了統治者的王權,而在從分散的村落經濟向高度組織化的城市經濟進化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參變因素是國王,或則話說,是王權制度。
商業的發展離不開城市固定不變的地理因素。地理位置是否封閉或開放都影響著經濟水平發展程度以及高低水平。在古代城市發展過程中,沿海沿河的城市較為繁榮,因為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地理因素決定了交通條件,促進或制約了與外界溝通的程度。例如西方古代的腓尼基人,它們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主要生活在地中海東岸的沿海地區,腓尼基人依托海岸、憑借與強大的鄰邦進行貨物貿易,從中獲得一定的經濟利潤,腓尼基人善于航海與經商,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貿易。由此可見,地理位置對商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宏觀上來看古代歐洲的城市發展呈現出多變性、經濟性、侵略性的特點。古代中國城市呈現出穩定性、經濟性、統治性的特點。古代歐洲城市的多變性體現在城市不斷更新,城市規模不定,沒有固定的發展規律。而中國的穩定性則首先體現在中國疆域的固定性,其次思想的統一性,城市發展在前期探索時期變化較大,但從秦漢開始,不論是郡縣制還是沿著中軸線布局的城市結構,都被歷朝歷代沿襲下來。關于歐洲城市發展的經濟性,在這一點上,古代歐洲和古代中國具有很大的相似之處。經濟性是指城市發展過程中,依靠經濟發展、商人經商、貿易往來等經濟活動促進城市自身發展和對外擴張。古代歐洲借助地中海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開展海上貿易,通過經濟發展來提升城市水平并通過海外貿易進行殖民擴張。而中國則更多體現在城市自身發展,隨著經濟發展的壯大,城市中商業聚集地的位置從城外到城內,從集中到分散,從流動到固定,并在城中興起了酒樓、會館等建筑。古代歐洲的侵略性體現在對外擴張明顯,通過武力侵略其他國家來擴大本國疆域,同時侵略還體現在剝削制度,貴族王族對平民和奴隸的剝削。古代中國的統治性則是更多體現在城市發展中由王權進行控制和統治,一切城市規劃由王室進行,一切建筑布局由王室安排,要體現王室權力至高無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