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孟妍
(金湖縣文化館,江蘇 淮安 211600)
隨著社會主義日新月異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群眾文化建設也日益受到關注,成了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想要開展文化建設,群眾文化活動是重要組織形式。新媒體的興起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也提供了便利性。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有助于提高群眾的整體文化素質,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助力。在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如何合理、有效的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成為面臨的重大挑戰[1]。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的思想越來越活躍,而且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更加強烈,逐漸由文藝活動的觀賞者慢慢向參與者轉變,也對群眾文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群眾文化工作是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也是比較關鍵的一個部分,是與群眾文化的有關部門和工作者所從事的管理、組織和研究群眾文化活動的各種社會化行為。群眾文化的開展是群眾思想的交流與發展,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以往的傳統媒體信息傳遞較慢,群眾獲得信息的途徑較為單一,比如從電視、報紙上獲得信心。新媒體時代基于新技術的應用和發展,這使得新媒體的技術發展非常大的轉變。新媒體時代的適應力、包容性強,充分體現當前的現代科學技術、信息網絡、多元化信息等[2]。因此新媒體時代可以促進群眾文化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技術、平臺和內容,提升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質量。
新媒體時代來臨的背景是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智能手機的普及與廣泛應用。智能設備的應用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方式,也提升了信息交流的便利性和高效性。新媒體的應用,使得傳統紙質媒體的傳播方式被替代。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信息傳播的速度變得更快,從單項信息傳遞變成了分布、多向的信息傳遞。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遞屬于數字化信息的傳遞,其傳播的速度更快,受眾的群體可以更加快速瀏覽、收藏和轉發傳播,傳遞的方式也更加便利,只需要在手機上“點幾下”就可以向他人傳遞信息,實現資源共享[3]。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遞已經徹底打破傳統媒體傳統的空間限制,不在受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數字信息化的發展豐富了信息的內容,不僅僅是文字的傳播,還可以將視頻、音頻和圖片等信息進行有效的整合和傳播。通過信息的高效整合實現整個文本或資料的推送和傳播,實現信息的多元化,并且可以保證在傳輸過程中整個信息完成性良好,不會被破壞。
簡單來說,群眾文化的發展彰顯著社會文化的發展,因此發展群眾文化也是推動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新媒體時代下開展群眾文化工作時,首先要保持先進性的特點。所選擇的活動形式和內容需要有藝術性,通過各種方式的藝術來表達一種健康的藝術思想。同樣,多樣化的藝術活動開展,也可以給群眾更好的藝術體驗感,接收不同群眾的思維信息,使群眾可以理解藝術最終想要表達的含義。這也是提升藝術社會效應的關鍵。如果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減少先進性,會影響群眾對于先進事物的;理解與欣賞,在實際應用中產生一定的誤差,影響時代發展的節奏與步伐。
群眾文化活動在開展的過程中需要有開放性,允許多元化內容的出現,既要保證藝術的審美,也要包容不同的文化表達。在當前群眾文化活動發展中面臨的主要挑戰是接受新型藝術性潮流,同時也要保護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最好的方式是將傳統文化進行創新發展。文化活動的組織者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儲備、開放性思維和藝術活動檢驗。將新媒體技術與群眾文化更好地融合,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的優勢,促進群眾文化更加開放性的發展。
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主要目標就是為了能夠更好地豐富人們的精神,豐富人們的思想與生活,以此來能夠接受藝術形象中所蘊含的真實情感和新時代先進思想等內容。因此,群眾文化的內容一定要具有通俗性,易于理解和傳播。如果是晦澀難懂的內容,會降低群眾的參與積極性。群眾文化的使命就是為群眾帶來更多的精神上的滿足,帶來更多娛樂,豐富人們的生活,因此,在開展工作中,要使用正確的思想來引導群眾。內容的設置一定要通俗易懂,易于傳播和理解,提升內容價值。
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吸引群眾的參與,如果沒有群眾愿意參與,則活動無法開展。在當前新媒體時代的群眾文化開展中,需要積極借助新媒體技術的優勢,增加媒體內容的可視性,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到文化活動中。重視宣傳,重視傳播,重視推廣。活動開展前的宣傳工作是決定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新媒體時代下,需要依托多媒體進行文化活動的傳播。新媒體信息傳播的特點是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傳播受眾多等。例如,借助微博、新聞頭條、短視頻和微信公眾號等方式進行多平臺的傳播,提升活動的宣傳效果與范圍,倡導更多的群眾參與或幫助傳播,擴大群眾文化的影響力。
在開展群眾文化工作過程中,要積極利用新媒體技術,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到文化工作的建設當中,大大提升群眾的參與度。群眾參與的主觀積極性強,有助于內容的傳播,讓群眾文化工作開展更加有意義和內涵。傳統的群眾文化程度舉辦時,群眾主要是欣賞和討論,沒有真正參與進來,群眾的體驗感和互動性相對較差,因此參與的積極性并不高。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實現信息的交互和深度體驗,通過設計富有群眾體驗感的活動來彰顯文化的時代感與責任感。群眾文化活動在開展時,不僅要重視內容上的創新,還要在開展形式上有所突破,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保證群眾文化工作順利、高效、高質量地開展。
傳統的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偏向于在線下的場所開展文化活動,受空間和場地的影響,使群眾的參與受限。新媒體時代來臨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直播形式的出現,使得文化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在線下,也可以在線上通過直播的方式進行。由此可見新媒體技術為群眾文化的開展提供了更多的形式與傳播平臺。時代的進步和發展,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同時還豐富了人們的生活,而且群眾文化的內容也要能夠適應不同階段的社會群體和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各項內容也在不斷地豐富。例如,可以進行活動內容投票和網絡同步現場直播,通過抖音、官方網站、微信以及微博等進行投票和同步直播活動。
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必須有基礎的設施保障,因此要在各地政府部門、企業以及社會組織的幫助和扶持下,獲得更多的資金、物質和人力等幫助,搭建開展基層群眾文化的設施,例如設置社區文化宣傳欄、文化廣場、文化公園和博物館等,滿足群眾的參觀需求。隨著當前群眾精神文化也在不斷地提升,群眾文化基礎設施在某種程度上也要滿足人們需求。
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需要文化工作人員的舉辦和管理,因此文化工作人員對傳播群眾文化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文化活動開展前,需要選擇高素養的文化工作人員擔任活動的舉辦者,加強對文化工作人員的專業教育和文化素養培養,建設高素養的建設基層文化宣傳隊伍。首先,借助新媒體平臺來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有效的培訓,使工作人員熟悉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群眾文化工作開展的方向和途徑。其二,可以與各個高校合作,吸收更多高校人才與新興力量,進一步充實團隊建設。不同文化團隊之間還可以進行有效的交流與合作,促使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其三,提升工作人員的責任感,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使其能夠對群眾文化的建設和開展有更好的引導性作用。其四,注意與時俱進,主動學習新文化和藝術,及時掌握群眾文化的發展需求,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使其能夠順利開展群眾文化工作。其五,做好對團隊的監督。相關的領導部門還要加強各項監督和管理,進一步規范各項管理制度,以此來監督群眾文化工作所開展的實施成果。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不僅僅在于前期的準備和開展的過程,更要重視活動的內容,拓寬復雜的知識面和文化深度。營造良好、輕松、積極的工作分為,讓所有工作人員能夠抱著積極的心態參與進去,共同營造一個更好的工作體系。
在文化共同繁榮的今天,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要多樣化,內容要多樣化。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初衷,要讓更多的社會群體能夠感受到新媒體時代下群眾文化工作中的創新和創意。在現代新媒體的群眾文化發展中,活動內容的選擇要基于群眾,立足實際生活,不斷創新形式和內容,深入發展,滿足新媒體時代下群眾文化工作的需求。一般來說,普及型的群眾文化活動不用局限于時間和空間,可以在各個時間范圍內進行。但是在特定的時間和事件中,群眾的討論和參與熱情更高。因此文化工作者需要用更為敏銳的嗅覺來找準時機,提前策劃,認真做好每一項工作,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在重要的節日,人們會習慣性參與一些活動來慶祝。群眾文化工作者需要有超前的意識,提前針對節日活動做好策劃和準備,吸引群眾參與,逐漸讓群眾形成一種參與習慣,享受文化活動帶來的樂趣。
結語:在信息化時代和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也要不斷創新。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的優勢,沖破傳統群眾文化開展的限制。擴大文化的受眾群體和影響力,促進群眾文化的良性發展。新媒體時代使得群眾文化的開展更加便利性和多元化,信息的高效傳遞為群眾文化開展創建了更好地傳播途徑。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要依托新媒體時代的優勢,豐富內容,提升群眾的文化素養,構建一個和諧、文化氛圍濃厚的社會環境。新媒體技術使信息的單向結構分布轉變為多向信息傳遞,更加方便大眾的傳播,獲取新知識的途徑更多,還可以實現雙向互動。新媒體時代為群眾文化工作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其形式更加新穎,內容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