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中共六盤水市委黨校,貴州 六盤水 553022)
十八大以來,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制定了幾十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方案,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完善的制度支撐和管理依據,環境專業機構設置也不斷加強。在庭審機構設置方面,我國環境司法專門化水平不斷提高,機構設置逐步推進。在行政執法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確立的按日計罰、移送拘留、查封扣押等嚴格制度得到了有效執行,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違法行為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在環保督查領域,通過強有力的上級部門監督和人員問責,讓環保法規定的政府責任能夠得到真正地落地實施。
近年來,貴州持之以恒地實施生態立省戰略,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立法步伐,先后頒布《貴州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貴州省水資源保護條例》、《貴州省水污染防治條例》等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法規,不斷完善土壤,森林,濕地保護,能源資源節約,生態修復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的法規規章體系框架基本成型,生態環境良好,生態產業發達的“貴州模式”逐漸形成,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一個典范。尤其是《貴州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成為我國首部省級生態文明建設法規,該條例針對生態保護設立“紅線”,實行自然資源,資產審計,生態補償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制度,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依據。
作為傳統資源型城市,六盤水始終高舉循環經濟旗幟。通過農業產業園建設,全力打造農業循環經濟體系。通過資源整合發展旅游業產業,成功建設一批旅游景區,生態環境得以有效美化,旅游人員大幅增加。通過深化“綠化工程”,大幅提升綠化覆蓋率,使全市的生態環境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通過污染治理,基礎設施的投入,極大地提高了宜居環境。通過啟動生物多樣性調查,完成野鐘黑葉猴自然保護區、玉舍老林溝自然保護點總體規劃編制,森林資源和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實現了“江南煤都”到“中國涼都”的成功兌變,讓“中國涼都”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
六盤水還在貴州省率先推出《六盤水綠色紅利涼都行動實施方案》,通過綠色產業行動、綠色生態行動、綠色旅游行動、綠色就業行動、綠色改革行動“五項綠色行動”,打造經濟發展“綠色引擎”,最大限度地釋放脫貧紅利、產業紅利、生態紅利。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紅利”,不斷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的公眾認同感、參與度,讓“綠水青山淌金流銀”逐漸成為現實。
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產生,主要原因包括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急功近利,缺乏長遠規劃和眼光。加強生態建設,有利于防治環境污染,改進和改善人與自然關系,促進合理利用和節約資源,維護我國國家利益,實現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宏觀方面:違法成本較低,處罰力度不夠;法律法規供給不足,存在監管整治“真空”地段;自覺遵紀守法意識不強,令行禁止的剛性執行環境急需打造。微觀方面:生態環境建設投入不足,垃圾處理等設置設備配置不夠,部分人員環保意識極為淡薄。污染源分散,部分污染源較為隱蔽,監管難度較大,執法監督戰線較長,監督出現“空缺地段”、執法存在“疲軟執法”。
從全國范圍來看:還存在生態文明立法滯后、生態文明執法、司法偏“軟”等情況。就六盤水地區而言:生態脆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對生態影響較大,發生自燃災害后期治理難度較大、恢復植被周期較長。一些項目規模小,生產工藝粗放、原始、簡單等。
弘揚社會主義生態法治文化,加大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立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十二條第二款規定: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六盤水市作為設區的地級市,可充分結合地方生態環境保護情況,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監管缺失環節,尤其是治理需要,根據上述法律規定及程序要求,細化、強化地方環境治理、生態建設的地方性法規建設,在處罰程序、罰款金額、治理范圍、監管領域、責任追究、負責部門等方面進行全面規定、詳細明確,實現處罰治理以及生態建設依法可依。
加快PPP 模式項目在垃圾發電、水庫下游水力發電等方面項目的應用推廣,通過垃圾焚燒處理,水庫庫容調解等方式以及國有水庫、河流養殖的對外承包,使政府與其他經濟組織之間,形成伙伴式的合作關系,并通過簽署合同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最終使合作各方達到比預期單獨行動更為有利的結果,在政府與市場經濟主體之間建立"利益共享、全程合作"的利益共同體,即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甚至還實現“變廢為寶”,又可減輕財政負擔,提高政府收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規對環境公益訴訟提供了法律依據,但對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進行了條件限制,即市級以上登記,從事公益活動五年以上。從市場規則來說,企業法人通常以營利為目的,最低要求要能滿足正常辦公、人力開支,若只有支出沒收益就不能長久、持續。如何解決以上問題就至關重要,六盤水在這方面已進行積極探索,大力支持追訴環境違法案件,并取得了較大的階段性成果,但還需要政府進行專項工作部署安排及協調,發揮公共資金、社會公益事業以及公職律師等各方資源的優勢特長,整合成立六盤水自身的環境訴訟公益組織,開展環境公益訴訟工作,與環境違法進行長時間的斗爭,通過訴訟的方式對環境違法行為給予堅決打擊、制止。
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人民檢察院對鐘山區生態文明建設局向水城縣人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訴請人民法院判決該局依法履行職責,及時收取六盤水實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應繳的水土保持補償費。六盤水市鐘山區人民檢察院提起的環境訴訟為六盤水環境訴訟樹立了典范、開創了先河,對六盤水環境案件訴訟起到了里程碑意義,該訴訟方式是保護環境的一項重要法律措施,也是加快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重要舉措,應在市縣兩級黨委、政法委的統一領導安排下,加強人員投入和制度建設,建立長周期工作機制,加以貫徹落實和推行。
建立《領導干部干預環境處罰、插手環境處罰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以防止領導干部干預環境處罰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確保環境監督管理部門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尤其是確保環境監督管理部門在重大招商引資項目上的獨立公正執法。杜絕黨政領導干部利用職務便利和影響,插手、干預環境監督執法活動,違反規定的,由紀檢監察機關、組織人事部門按照干部管理權限,依照有關規定,對相關黨政領導干部實行問責,給予黨紀政紀處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強化環境違法信息公開披露。建立市級環境違法信息公開披露機制,運用市屬電臺、電視臺、報紙對轄區企業環境違法企業、機關單位的行為進行披露,形成高壓態勢,讓環境違法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建立處罰聯動機制,設置全市處罰統一標準,對環境違法企業不僅要承擔相關處罰外,還將環境監督檢查評估合格作為企業年檢的前置條件;對環境違法的機關單位實行一票否決制,取消文明單位的評先資格,已經取得的予以摘牌,情況嚴重的,年度考核直接定位“基本合格”,獎金系數減半執行。實行環境保護信用評級。將環境違法企業列入“黑名單”,將企業環保信用信息納入信用信息平臺,市級有關部門和機構在行政許可、公共采購、金融支持等工作中根據企業的環保信用狀況予以支持或限制。四是實施好按日計罰制度。按照《環境保護法》按日計罰規定,堅定實施按日計罰制度的決心,采取有效措施堅決執行到位。
對“石頭開采”進行“統一規劃、集中管理”,確保經營主體加強設備投入和技術創新,減少污染源和排放量,及時恢復破壞植被,同時最大限度杜絕“開采半邊坡”的情況,確保獨立山頭的完整和環境美觀。加強轄區公路修建的監管,尤其是已通行同時進行路面維修的公路工程的監控,減短工期或實行分段施工,各項施工工序及時跟進完工,以及優化施工方案的方式,減少車輛通行“揚塵”對大氣的污染。加大煤礦開采等工程項目廢棄渣土的掩埋,植被修復,防止污染的擴大以及水土流失對下游的影響。加強農業生態建設,引導農村物理處置“秸稈”等農作物廢棄物,減少因分散焚燒“秸稈”等對大氣的污染。加強輿論引導,倡導文明祭祀或慶祝,在“中元節”“春節”等重大節日期間,減少焚燒祭祀品、過量燃放煙花帶來的環境污染,提高環境健康指數。加大尾氣排放監督管理,加強汽車年審“黑中介”的清理排查,斬斷利益鏈條,加大腐敗監督,確保尾氣檢驗不合格的汽車堅決不予年審過關,減少“帶病”汽車上路。適時對市區房屋裝修進行引導、監督,若具備條件,統一地方公共設施裝修管控標準,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和環境污染。繼續實施土地、梯田“鞏固”工程,減少塌方幾率和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