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茵
(東莞市企石鎮文化服務中心,廣東 東莞 523000)
文化館是各級地方政府的重要文化事業機構,對于豐富群眾藝術文化、普及科學知識、營造健康社會環境、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都具有重要作用。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各行各業中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尤其在經濟領域更是有了長足性的發展,但是國家的富強與振興也離不開文化建設,因此文化分館必須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開發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品牌活動,滿足當前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同時也要注重自身群眾文化品牌的打造與經營,增加群眾的認同感,提升文化活動的時效性,為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
打造群眾文化品牌,其綜合意義可以將群眾文化媒介作為一種全新物質。以文化為基礎,依托充分彰顯其心理以及社會內涵,并使我國群眾能夠在精神方面得到全面享受。在基層文化中,其基層文化館的知名度不斷提升,其社會影響力也會隨之增強。在后續發展中,其通過全新的文化館完成組織并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可以與我國人民群眾的需求具有明顯的吻合作用。在群眾文化品牌活動打造基礎上,能夠更好地貼近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在現實意義中其可以凸顯出以下幾點優勢。其一,促進群眾文化事業進步;其二,彰顯群眾文化關懷;其三,展示群眾文化的全面魅力。文化館必須按照目前的發展宗旨,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積極應用各種社會資源整合力量,使群眾能夠參與文化活動,調動群眾的文化積極性。群眾文化以人民群眾自身為活動載體,以娛樂方式為主要內容,堅持其自身精神生活方法,并將其作為主要的目的以及文化。因此,文化館必須堅持弘揚主旋律,積極了解整個時代變化的特性,符合不同層次的群眾需求。并注入全新的創意挖掘價值,在形式內容上創新,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提高其品位以及檔次,使整個活動能夠持之以恒,使文化在人民的心中能夠安家落戶,潛移默化的滋養人們的精神世界。提高人們的文化水準,使人們在社會中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
物質生活需求和精神生活需求構成了人類發展的重要兩個維度平行線,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依存,不可獨立存在。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重要的經濟成果,人民的物質生活富足,因此對于精神文明生活需求更加強烈,而群眾文化品牌是人們多元化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綜合載體,體現了社會的主流意識文化精神,不僅對于社會的正向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同時也可以從多個方面感化群眾、教化群眾、引導群眾。另外,群眾文化品牌的打造不僅能夠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對于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有著方向激發作用,尤其在招商引資、旅游產業、手工副業等都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因此打造群眾文化品牌可以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需求[1]。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黨帶領著全國各族人民走過了無數個歷史時期,經過自身艱苦卓絕的奮斗后,實現了全國人民擺脫貧困步入小康社會的嶄新發展局面,人們不再為基本的生活而發愁,與此同時注重廣大群眾的精神建設也成了新時代發展的必然需求。人們在擁有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后,必然會追求健康的精神世界,因此群眾文化事業應根據群眾的心理訴求以及興趣愛好作為工作切入點,注重全民性的文化氛圍建設,讓廣大群眾享受新時期社會的全新面貌。
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演化傳承,但是隨著當前科技的快速發展,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交流更加頻繁,加上網絡等媒體的信息傳遞,使得人們的精神世界受到了一定沖擊,一些不良思想也逐步滲透到社會中來,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在打造群眾文化品牌的同時,注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提升人民群眾的精神品位,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廣泛傳播,提高民族自信力、文化自信心,增加地方性民族性的傳統節目交流,為我國的民族復興大業不斷探索和創新。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雖然在經濟發展中取得了長足性進展,但是文化建設仍處于探索階段,因此群眾文化品牌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注重創新發展手段,文化分館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群眾品牌的打造,并通過群眾的反饋進行優化,鼓勵群眾自主參加到群眾文化品牌中來,實現文化品牌的廣泛傳播,促進我國現代精神文明快速發展[2]。
群眾文化品牌的塑造過程必須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展現群眾文化的歷史發展過程,體現社會進步的正面形象,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進行發展,既要體現人民群眾的理想和追求,同時也要展現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群眾文化服務于各階層各年齡段的不同群體,因此要充分吸引社會各階層的群眾廣泛參與,體現自娛自樂、陶冶情操的精神風貌,并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提升群眾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品位。文化分館在打造群眾文化品牌時,要注重所在區域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傳統性的自然發展規律,執行可執行性的品牌戰略,注重群眾文化品牌塑造的長期發展。
我國是一個民族眾多、人口基數大的國家,因此群眾文化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和復雜化,文化分館在推廣群眾文化活動時,要注重文化的全面性,并考慮多方面的綜合因素,注重自身的引導作用,堅持正確的文化活動導向,突出各類文化的自身特點,把握各類文化與時代發展的結合點,并兼顧各級群眾的喜好,實現我國群眾文化活動層次性的發展,促進群眾文化活動繁榮向前。另外,隨著當前多元文化互相交織和外來文化的涌入,文化分館要注重特色文化的獨立性發展,堅持統籌安排、因勢利導的策略,把握文化發展要領,并捕捉文化發展過程中的敏感問題。
任何文化的發展與傳承都不是在固定的模板下完成的,都會隨著社會及時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創新,群眾文化作為基層百姓的重要精神文化給養,根據其地域性、民族性以及個人喜好都有著很多不同點,因此在推廣群眾文化品牌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結合不同文化特征特點進行融合探索文化的推廣深度與廣度,杜絕閉門造車、固步自封的弊端,著力凸顯群眾文化的自身魅力與特色,既要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融合,也要凸顯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讓群眾文化品牌能夠產生更廣泛的共鳴,實現群眾文化品牌的廣泛影響效應[3]。
隨著祖國的不斷繁榮昌盛,地方性的群眾文化活動也在不斷拓展,因此在發揮文化館優勢,打造群眾文化品牌活動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區域性的文化資源。首先,基層文化機構應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文化活動的參與熱情,通過廣泛的人員招募和活動素材收集,并建立基層文化隊伍,發揮基層群眾的聰明才智。其次,文化分館應充分利用地方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取其精華,不斷地對各類文化活動進行挖掘整理和重塑,凸顯地域性的文化活動特點,并使得文化活動別具一格,有別于其他地方性的文化活動。最后,為了更好地而激發基層群眾的文化創造力,要深入群眾基層做好社區文化普及,也可以通過舉辦文化活動、進行文化培訓等方式,提高人民群眾的欣賞水平和文化素養,以此帶動區域性的整體文化創新能力。
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文明,各地方、各地區都有著自身的固定文化發展歷程,并在長期的社會演變中形成了一定的歷史積淀,在打造群眾文化品牌活動前期,應深入對地方性的歷史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文化分館的歷史文化進行品牌創造,但是這一過程必須注重品牌活動的時代性,既要展現出文化發展的自身歷史特色,同時也要與現代文藝作品相融合,可以借助不同的信息內容載體進行傳播。基層文化歷史文化的發掘過程,要結合當地的歷史文明發展歷程,以及民族變遷特點,創建具有內涵性的文化品牌,盡量保留歷史文化原貌,但是傳播方式要體現現代科技,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并產生情感與思想的共鳴[4]。
當前的人們生活在多元文化交織以及信息快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更加廣泛,同時信息量大也使得很多人們在選擇信息接納時不得不進行取舍,因此群眾品牌文化活動的打造必須注重傳播媒體的媒介作用。品牌文化的發展并非孤立,所能形成規模需要充分地進行信息內容傳遞,才能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同時品牌文化的魅力,也需要通過媒介進行展現,所以群眾品牌的打造要突破傳統的發展模式,注重現代化的信息傳播渠道,建議文化分館充分發揮自身職能,根據當前社會的發展需求,通過網絡進行文化傳播。例如建立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公眾號等方式,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進行媒介傳播,擴大自身的品牌影響力,凸顯群眾文化品牌內涵。
在改進過程中,品牌活動應以文化館為核心。當某一地區擁有自身的文化品牌后,就需要注重其發展,在此過程中需要保證文化的連貫性。因此,在傳播文化品牌是以文化館為核心,在此基礎上舉辦全新的文化活動,以產生更大影響力,拓展其品牌效應文化。保證其生命力,不僅需要有效繼承,同時也需要進行創新,形成更有影響力的品牌。在舉辦活動時,凸顯出城市自身的特色文物,舉辦主題鮮明的晚會,調動其百姓熱情,提升城市形象。
綜上所述,文化分館對于地方文化建設具有深遠性影響,因此在群眾文化品牌活動的創建上,要充分發揮文化分館的自身優勢,注重文化建設的長期規劃,不斷更新理念,注重堅守原則,通過對區域的文化資源拓展、融合基層文化歷史以及強調傳播媒體等方式。進行群眾文化品牌的塑造,促進群眾文化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