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淑榮
(吉林省圖書館(吉林省少年兒童圖書館),吉林 長春 130022)
“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它是對應于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的一種統稱?!?/p>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體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和精神標識,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它在歷史上為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發揮過重要作用,時至今日依然具有顯著的時代價值?!?/p>
習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瘪R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許多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相融相通。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激活了偉大的中華文明,使中華文明再次迸發出強大精神力量。
作為為讀者服務的公共文化機構,公共圖書館應該大力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廣工作,這主要有以下兩個層面的要求:
首先是國家層面的要求:黨和國家對傳統文化發展日益重視,提倡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公共圖書館要成為大力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前沿陣地,要通過大力開展推廣工作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這也是圖書館基本職能的要求:圖書館所有工作均以讀者為中心,讀者文化素養和信息素養不均衡,對傳統文化理解和接受程度差異較大,讀者獲取相關知識的渠道多樣,內容良莠不齊。如何全面系統的梳理傳統文化的知識體系,并以讀者能夠接受的方式還原傳統文化的全貌,進行傳統文化的普及,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傳統文化真正能走進大眾學習和生活中去,是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在文化服務中面臨的主要難題。
做為公共圖書館,“傳承文明 服務社會”是吉林省圖書館的基本工作宗旨和要實現的最終目標。如何更好地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廣工作,是工作人員日常工作中經常思考的內容,以吉林省圖書館為例,近幾年開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工作包括如下內容:
(一)建立典籍博物館,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
每個公共圖書館都收藏有一定數量的古籍,過去一般僅限于依托傳統紙質文獻,提供日常閱讀服務。吉林省圖書館館藏古籍三萬余部,善本古籍四千六百部,其中二百一十四部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藏品時間跨度一千二百多年,典籍類型包括敦煌遺書、善本古籍、名家手稿、金石拓片、輿圖等,基本涵蓋了傳世中華古籍的重要品類,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學術資料價值和藝術代表價值,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發展脈絡。
吉林省圖書館作為吉林省古籍保護中心,圍繞“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總方針,在古籍普查、文獻修復、古籍知識普及以及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但在提供日常閱讀服務時發現,調閱古籍的讀者比較少,一般來調卷的多為專家型、研究型的讀者,他們一般都是有針對性地做某項研究,對某類或某部古籍進行調閱。普通讀者一般不太使用和閱讀古籍。
習總書記就中國傳統文化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他指出:“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睘樯钊雽W習貫徹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讓普通大眾了解古籍,關注古籍保護事業,喚起讀者的古籍保護意識,同時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吉林省在吉林省圖書館建立了國內第一家依托于圖書館館藏的省級典籍博物館,它是集典藏、陳列、研究、保護、公眾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創新性的積極嘗試,開創了典籍走出塵封、服務大眾的先河。
吉林省圖書館依托典籍博物館舉辦了各種主題展覽,典籍博物館成立至今成功舉辦的“墨雅馀香紙潤流芳——吉林省圖書館藏珍籍展”“冊府千華——吉林省珍貴古籍特展”“書林明話——吉林省圖書館藏明代版刻專題展”三個專業古籍展覽,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評,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應,滿足了民眾體驗典籍文化的需求,同時為束之高閣的典籍文化走出神圣殿堂發揮價值提供了舞臺,對于繼承和發揮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民族凝聚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線下線上相結合,持續性地提供線上常規的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數字資源服務。這需要一個相對成熟、系統和權威的資源提供來源。
吉林省圖書館選擇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百科知識庫》作為這項服務的線上資源基礎,從使用效果來看非常好,點擊量很高,由此可以分析出,此類資源在選擇過程要注意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1.要有友好的界面
作為使用者,第一次使用某個數字資源最直接的觀感一般都是看首頁面,以本庫的首頁面為例,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比較舒服的,背景圖案及顏色都采用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元素,緊貼內容。主頁上呈現了許多專題欄目,對于讀者來說使用起來比較直觀方便。
2.內容來源明確
以本庫內容為例,其中的每個詞條都標注明確的來源,一般都為正規出版社公開出版的,得到廣泛認可的權威著作。而不像網上的信息,很多來源的內容的準確性都不可考,容易誤導讀者。
3.分類清晰,主題明確
作為讀者,不會認真去分辨資料分類的學科系統性和精確性,而是按照大眾普遍習慣的分類方式尋找相關資料。本庫的基本分類就比較簡便易懂,主題明確,使用語言直白,不容易產生歧義。
4.獲取便捷
站在讀者的角度,資源再豐富,內容再權威,如果獲取起來特別麻煩,也會影響使用的興趣。獲取方法越簡單越容易的數字資源會更加受歡迎。
(三)進行數字化建設,豐富特色文化資源建設內容。吉林省圖書館將傳統閱讀與數字閱讀充分融合,將傳統文化與地方特色相融合,齊頭并進,共同發展,向讀者推送優質資源,供讀者學習、欣賞。
(四)依托各種資源,進行線上線下、館內館外相結合的多種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讀者活動。
只是提供常態化的文獻資源服務,等著讀者上門,是比較被動的服務方式。而圖書館作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承擔著“傳播文化,傳承文明”的重要使命。如何變被動為主動?是圖書館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吉林省圖書館近年來舉辦了很多豐富多彩的讀者活動,為了更好地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工作相結合,更注重在傳統節日及特殊時間節點的時間段,設計各種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采用線上線下、館內館外相結合的服務方式,能更好地吸引讀者的關注,也能讓更多讀者在參與活動的樂趣中,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閱讀興趣。
1.每年除夕前一周,吉林省圖書館邀請書畫名家現場寫春聯;正月十五進行猜燈謎活動等等。
2.吉林省圖書館少兒部組織設計的系列傳統文化活動有
“傳統文化小課堂”,這是一項以“還原+創新古代學堂”為背景,以“講授+體驗傳統項目”為內容,以“一堂課了解一項傳統文化”為目的傳統文化體驗類活動。為了讓活動更有新意,讓傳統文化更有活力,“傳統文化小課堂”將課堂設置在傳統文化氛圍濃厚的省圖太極禪分館,營造古香古色的課堂氛圍;通過美輪美奐的“太極禪韻”表演,將傳統文化的精髓搬上舞臺,讓小讀者更好地融入傳統文化的情境;通過精心設計課程主題,甄選專業優秀的授課老師,來帶領讀者進行互動式的課堂體驗,真正走進傳統文化的世界。“傳統文化小課堂”在2019 年共開展了以“茶與箏”“吟誦”“書法”“香道”“禮儀”“評書”“花道”“中醫藥”為主題的特色活動八期,共吸引260 組家庭500 多名讀者走進太極禪分館,進行精彩的中華傳統文化體驗,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和丹丹姐姐過大節,這是以傳統節日為背景的少兒活動,將節日知識與閱讀、手工、游戲相結合,讓傳統節日煥發新的活力,吸引孩子們走進美麗的傳統節日。設計的系列節日分主題包括“和丹丹姐姐過元旦:米小圈的大任務”、“和丹丹姐姐過大年——一起叫醒貪睡豬”、“和丹丹姐姐過元宵——穿越‘謎’宮尋兔燈”、“和丹丹姐姐過端午——龍舟賽跑粽米香”、“和丹丹姐姐過中秋——花好月圓餅香甜”、“和丹丹姐姐過國慶——我和祖國過生日”等,通過“以經典閱讀傳遞節日信息”“以創意手工活現節日習俗”“以趣味游戲激活節日快樂”的創新形式將傳統節日的歷史由來、傳說典故、節日習俗、文化內涵等以通暢易曉、趣味互動的形式渲染在活動場景中,小讀者和丹丹姐姐一同走進美麗的中國傳統節日,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讓孩子們很容易實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提升孩子們對傳統節日的認同感。
3.在2020 年的端午節,吉林省圖書館舉辦了“粽”情書海系列活動,采用了線下線上相結合,以線下活動為主的形式,包含以下環節
相親相“艾”:由工作人員以艾葉之水輕點參與活動的讀者的額頭或手腕,
濃墨“粽”彩:由工作人員指導讀者親自動手制作五彩線
錦繡“粽”華:由工作人員指導讀者親手縫制香包
“粽”情歡笑:聽工作人員講端午故事,在雞蛋上作畫
古韻“粽”香:讀者親自體驗上墨、鋪紙、擦拭等每一個拓印的流程
“粽”意未來:讀者在各種形狀的彩色便簽紙上寫上自己的愿望寄語,并貼在宣傳畫板上
“粽”古閱今:掃碼進行線上答題
書海泛舟:在龍舟背景的大宣傳板前拍照留影
4.組織策劃了線上活動,使讀者隨時隨地可以參與圖書館舉辦的線上傳統文化活動,包括“誦讀經典 傳承文化”迎新春有獎誦讀活動、“歷史瑰寶我守護”文化遺產知識競答活動等各種形式的相關活動。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其中潛藏著無盡寶藏,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去發現。圖書館在這方面的工作大有可為,通過總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工作的經驗,不斷創新思維,創新工作方法,讓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圖書館中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