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影 咸志巖
(1.吉林省梨樹縣文旅局,吉林 梨樹 136500;2.吉林省梨樹互聯網信息中心,吉林 梨樹 136500)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在2011 年2 月25 日通過,同年6 月1 日起正式實施,首次從法律上界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規范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行為。《非遺法》實施以來,非遺保護工作按照“保護第一,合理利用;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統籌規劃,先行試點;科學管理,講求實效”的工作方針。
現代經濟的高速發展,促使人們對旅游資源的需求程度與日俱增。旅游業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研究中,形成了兩種觀點。分別表現如下:第一種觀點,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大規模的開發,以及小規模的保護。第二種觀點,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小規模的開發,以及大規模的保護。在最近這幾年來,這兩種觀點也一直是爭論不休,至今也還沒有一個可以讓人信服的結論。其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旅游并不是兩件水火不容的事物,旅游開發其實是帶有保護性的開發,保護也可以是帶有旅游性的保護,二者應該是相互彌補,而不是互相排斥的。這樣,不但不利于地方的經濟發展,也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時,應該開發與保護同時進行,以便達到效益的最大化。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一線基層人員談談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促進旅游工作的幾點思考。
政府作為非遺保護工作的主導,要注重社會發展中優質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造性提升,并建立健全諸多機制保護、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一是領導工作機制。在城市建設規劃建設中,將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擺在與經濟工作同等重要位置,將其作為建設和諧社會及和諧文化的重要內容,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鄉建設規劃。并組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領導小組”。二是經費保障機制。除民間的自發投入外,各級財政每年均撥專款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三是活動保障機制。將非遺工作納入年度文化工作議事日程。
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特征各異,因此,基層非遺要開展全面摸清家底,建立四級非遺名錄,保護代表性傳承人,針對不同項目類別的不同特點,因地制宜地開展非遺工作。
首先是開展全面普查,對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門類、數量與分布狀況進行全面摸清,組織認真負責文化工作者對本區域的非遺資源進行了真實、全面、系統的記錄整理,建立了檔案和數據庫。
其次是建立四級非遺名錄。以福建省晉江市為例,晉江市政府先后在2007 年2 月25 日、2009 年2 月29 日、2010 年6 月7 日、2013 年6 月9日公布四批晉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南派布袋戲、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靈源萬應茶、閩臺東石燈俗、? 高甲戲(柯派)、安海嗦 啰嗹習俗等7 個項目先后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數量居福建省縣(市、區)之首。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木偶戲傳承人培養計劃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另外,在晉江有著深厚歷史積淀和廣泛群眾基礎的泉州市共有項目——南音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目前,晉江市還擁有非遺名錄福建省級3項、泉州市級9 項、晉江市級14 項,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已經建成,形成完整的非遺項目保護體系。
最后是保護代表性傳承人。鼓勵、支持已列入國家、省、泉州市級非遺名錄的傳承人申報各級代表性傳承人,提高其社會地位,目前晉江市有代表性傳承人國家級7 人、省級8 人、泉州市級23 人。為傳統戲劇傳承人開展有序的傳承活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提供了理論支持,推動了傳統戲劇的保護工作,自2014 年起,給予各級非遺傳承人工作補貼(國家級10000 元/人、省級5000 元/人、泉州市級3000 元),用于開展展演展示、資料整理、學術交流、帶徒授藝等傳承活動。
首先是法律保護意識淡薄。由于非遺法頒布時間相對較短,專門的法律宣傳力度相對欠缺,非遺保護意識還遠未達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的程度,也未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為。特別是對非遺保護意義認識不足,對非遺法理解膚淺,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著“重申報輕保護,重項目輕管理”等現象。
其次是傳承保護后繼乏人。傳承人大多年齡偏大,開展傳承活動精力有限。不少傳統技藝,如傳統制作技藝,難度高、強度大、耗時多、收入少,很少有人愿意學,不少傳承人面臨無弟子或弟子太少的現實困境。一些傳承人的創作活動得不到社會應有的肯定和回報,生活困難,僅憑愛好和興趣維系創作生活。
最后是經費裝備投入不足。大部分非遺保護項目沒有專項經費,傳承保護裝備落后,活動設施缺乏,開展非遺保護工作困難重重,不少非遺資源損毀流失嚴重。加強宣傳教育,提高保護意識。進一步加強《非遺法》的學習宣傳,強化各級領導干部及文化工作者的非遺法律意識,增強全社會非遺保護的自覺性和危機感。通過大型文化經貿活動、國內外文化交流、傳統節日及文化主管部門主辦的活動,宣傳、展示非遺項目,擴大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提高人民群眾非遺保護意識。積極推進和鞏固非遺項目進校園、進課堂活動,使非遺項目成為對青少年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
落實政策措施很有必要,保護項目傳承。加大現有非遺保護政策措施的落實力度,重點對非遺保護貢獻突出的傳承人予以表彰、獎勵;對各級非遺傳承人開展授徒、傳藝、交流等活動實行經費補助;支持非遺傳承人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推進非遺文化展示區建設。
發展文化產業,重視生產性保護。對具備引擎功能的非遺項目的產業鏈加以延伸。對生產性非遺項目進行保護,尊重其生產方式,發掘其人文內涵,堅持傳統工藝流程的整體性和核心技藝的真實性,重視其產業鏈的文化含量。提供工作保障,增強保護力量。成立非遺保護中心,配備相應工作人員,滿足非遺保護工作需要。加強對非遺保護隊伍的培訓,提升非遺保護工作整體水平。依法將非遺保護專項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并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逐年增長,確保非遺保護工作正常開展。最后是尊重生命主體,強化活態傳承。尊重生命主體就是要尊重傳承人、服務傳承人。非遺保護工作必須加強對傳承人的關心、愛護、扶持和培養,以傳承為核心,鼓勵、推薦傳承人參與各級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認定、命名,為其開展傳習活動提供必要的傳承場所,資助其開展授徒傳藝、教學、交流等活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概念的提出是在二十世紀 60 年代,并逐漸發展成為世界性詞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來源于某文化社區的全部作品,這些作品由某個個體或者一些群體表現出來,并且被認為是民族的文化表現或者是地區特色的文化表現,其流傳方式是通過世代相傳或者是口頭傳授的。各地方都有各地方的特色,因此,文化特色就由此應運而生了。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人們的消費水平也日益的提高,人們也越來越重視文化的消費,目前,文化消費已成為了最主要的消費形式之一。在眾多的文化消費領域之中,旅游無疑是當中的重中之重。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成為了所屬地區旅游資源的主體,這無疑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資源利用。而且,不但不需要資金投入和工程的建設,還能為地方創造品牌效應,更重要的是,它還可以帶動區域的經濟發展。眾所周知,品牌效應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一個地區如果有一個品牌性的旅游產品,那么再合理的配備一些輔助的行業在其周邊,這就是一個十分完備的旅游系統。現在國內很多的旅游景點都存在有游客抱怨旅游景點騙子太多等問題,這也是旅游管理存在的一個嚴重失誤。所以,品牌能否創建,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要有良好的口碑,良好的口碑是一種無形的廣告和宣傳,因此,必須要打造屬于地方自己的良好品牌,這樣才能為以后的發展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渲染旅游地區的審美、藝術、體驗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這是因為其所含有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古韻古風。文化遺產的文化性與自然景色的相互融合,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充分挖掘各地方的旅游資源和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對于旅游經濟地區的發展是有很強的帶動作用的。旅游資源一共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風景,另一種就是文化,現在有的多數旅游景點大都是風景和文化并存的。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典型的文化產業,其與一般的旅游產品相比,卻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品層次比一般旅游產品的層次要高出很多,所以在這樣的優勢下,更應該乘勝追擊,讓本區域的品牌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里被創造出來。地方的旅游也應該對文化,對風景進行大力的投入,通過對文化和風景的修飾,來贏得本地區的旅游優勢。
旅游開發能夠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雖然其最明顯的就是帶動了地方的經濟發展,但是,它的重要作用并不僅僅只是能夠促進經濟的迅猛發展。更重要的是,它還能使得一些被人們遺忘的民族文化可以再一次的被人們所熟悉、熟知。這就會出現一種舊文化的復興現象,這一現象的發生對于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促進作用。地方的文化在旅游保護中被再一次的喚醒,這更有利于歷史文化的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充足的資金,資金的主要部分是用來對旅游資源的維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專業的技術團隊,這樣的技術團隊,往往工資都比較高,而且施工保護中的材料費也是非常昂貴,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大量的資金。同時,保護的力度有所加大,就會吸收更多的游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文化和社會價值可以通過旅游活動表現出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開發成為旅游資源,這就實現了其他的文化價值。其次是經濟價值,即通過旅游為當地帶來經濟收入。最后是社會價值,即旅游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迅速提升。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商品的開發在全國各個地區都有所發展,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商品規模卻不是很大。發展的潛力還是比較樂觀的。很多游客建議在各地方的旅游景點增加紀念品的品種和紀念品的意義。有很多景點的紀念品單一,沒有地方的特色在里面,而且做工也很粗糙。這些情況對于旅游景點文化的渲染力影響巨大,所以,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大規模旅游開發時,應注重商品文化內涵的表現,并且加以先進的技術,讓商品既有觀賞性還具備收藏性。這樣,就不會使游客在旅游時找不到合適的紀念品,通過對旅游的紀念來回憶這段經歷。而多數人都是為了以后在家人或者朋友面前的一個小小的炫耀,有了這種對旅游商品的需求市場,旅游產品又怎么會不大賣。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旅游開發是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但是,前提必須是要在有效合理的利用旅游資源。不能是不計后果的開發和利用旅游資源。在開發旅游與環境設施保護之間掌握好分寸,這是非常關鍵的。只有對自然資源進行良好的保護,才可以使文化遺產更具有開發的潛力。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著無數的文化淵源,但是能夠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的東西越來越少,這就給地方的旅游文化發展提高了良好的契機,針對這一契機,各大旅游景點都開始推出自己的優勢思想,和旅游區的文化食宿等各種優勢,而且在旅游開發之中也應該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以便今后可以長遠發展。這種在保護中利用的方式還可以促進各地方的經濟發展,所以,地方旅游文化的發展前景十分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