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小燕
(江蘇弘泰律師事務所,江蘇 泰州 225300)
前言:從本質上來說,合同編是交易法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經濟體制的背景下,合同編通則的出現能夠對當前市場經濟活動進行指導,促進市場發展,維護市場經營秩序起到重要的作用。基于合同編對促進社會發展具有的影響力,民法典對合同編通則的內容極為重視。對民法典合同編通則中的重大疑難問題進行分析,能夠幫助公眾理解民法典中有關合同編的內容,充分發揮合同編的作用。
債務債權問題是合同建立和執行過程中最容易引發糾紛的一種因素,債法總則的作用主要是為了對經濟活動中產生的各種債問題提供處理依據。民法典在制定合同法的過程中,以合同法來發揮債法總則在處理經濟活動糾紛中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合同法首先能夠滿足我國法律體系中法官適用法律的要求。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我國從未建立專門的債法總則,以合同法來發揮債法總則的功能,能夠充分考慮法官的工作習慣和需求[1]。其次,合同法在發揮債法總則功能時,還能夠體現出合同法總則規則體系的完整性,對促進我國法律體系的建設發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三,以合同法來發揮債法總則的功能,還能夠強調民法典在民法的債法制度中的中心位置,促進我國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盡管合同法能夠發揮債法總則的功能,但很難對各種債務問題進行細致的處理。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對經濟活動中的各種債務問題進行處理,就需要對現有的合同編內容進行擴充,滿足不同條件下債務問題的處理需求。舉例來說,民法典中的合同編對合同法原有的合同履行一章進行了擴充,明確了債的具體分類規則,債可以分為可分之債、不可分之債、選擇之債、按份之債以及連帶之債。與此同時,民法典中的合同編還通過設置準用性規則來滿足債關系的確認[2]。這種準用性規則能夠適用于多種情況下的債關系,滿足經濟活動糾紛的處理需求。
在經濟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債關系會受到不當得利、無因管理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存在疑問。民法典在合同法的草案中曾經將這些因素規定在合同編分則之后,很難滿足當前對債關系的處理需求[3]。通過增設“準合同”一節,將債的關系看作是一種合同,對各類法律規定下的債關系進行規定。由于債關系原本就是由人這一主體實現的,因而各種影響債關系的因素也與經濟活動的當事人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準合同來對當事人的行為產生影響,能夠有效減少各種侵權行為的發生。
合同作為一種具有法律約束效力的依據,對規范當事人雙方或多方的行為具有重要的作用。從訂立合同的角度來說,首先需要對合同實際履行方式訂約的規則進行完善。實際履行方式訂約主要是指除了以書面和口頭形式訂立合同的形式。在經濟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如果當事人缺少書面合同和口頭協議的訂立證據,但雙方也實際發生了經濟交易活動,從民法典合同法的角度來說,也能夠被確認為合同成立。這種實際履行方式訂約規則的完善,是能夠對當前社會發展中經濟活動產生鼓勵和引導的重要內容。在此基礎上,對現有的實際履行方式訂約規則進行補充,將一方履行主要義務、另一方接受履行義務且未提出異議作為合同訂立的判斷標準和依據,能夠更適合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
預約合同主要是當事人對未來一段時間內將要發生的經濟活動訂立合同的形式,然而基于未來時間本身的不確定性,這種預約合同在實際的應用中很容易發生各種糾紛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民法典中的合同法對預約合同制度也進行了健全和完善。首先,對“預約”以及“預約合同”的概念進行了更仔細的區分,防止在實際應用中出現歧義的情況;其次,對預約以及意向書的相關概念和應用場景進行了區分,將意向書納入到預約合同的范圍內;第三,對預約和本約的概念進行了區分,將當事人約定的內容、違反合同的責任后果作為預約和本約的主要區分依據;最后,還對違反預約合同的責任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將預約合同與正式合同的違約規定區分開來,讓合同法能夠更適應現實生活的具體情況。
先期談判缺少正式合同作為依據,在一方當事人在談判中先做出承諾之后,民法典對這種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在當事人做出的承諾會對后續整個經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的情況下,可以將這種承諾納入到后續的合同款項當中。但在與實際情況聯系之后可以發現,這一規定存在一定的限制。舉例來說,民法典的合同法中先期談判中的允諾規定,能夠滿足商品房的買賣交易流程,能夠對消費者的權益進行保護,但由于在整個談判過程中都需要對合同的內容進行反復協商,導致很難判斷需要將哪些允諾納入到合同中,因而不能夠適用于多種情況下的經濟交易和買賣活動。除此之外,如果當事人并未將重要的允諾納入到正式合同的訂立當中,也會對實際的交易活動產生一定的影響。
未生效合同主要是指還沒有達到合同成立要求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當事人沒有對該合同辦理批準手續,就可以被視為未生效合同。民法典的合同法在對這一部分進行規定時,盡管處于這種狀態的合同屬于未生效合同,但仍然具有履行報批、登記等義務和效力。在此基礎上,民法典中的合同法仍然需要進行健全和完善。首先,需要對合同法中批準和登記的效力進行區分,在當事人尚未發生物權變動的情況下,即使當事人沒有辦理登記手續,合同也能夠生效。其次,對未生效合同和無效合同進行更細致的區分,加強對經濟活動和合同的規范。第三,讓報批的義務款項能夠體現出獨立性,讓即使未生效的合同中的條款也能夠被認定為有效。
無效處分主要是指經濟活動的當事人在沒有處分權的情況下,仍然對他人的財產進行處分的行為。要想更好的發揮合同法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入手:首先,對買受人進行保護,當買受人出于善意的目的,對當事人的財產進行處分時,如果被認定為無效,就很難實現對這類買受人利益的保護。其次,對無權處分的合同設置一定的條件,在出于善意目的處分財產情況下,可以將無權處分合同認定為有效合同。應有這種處理原則,不僅能夠有效保護善意買受人的權益,還能夠為經濟活動的開展起到一定的鼓勵作用。
利益第三人合同主要是指合同訂立的最終受益者是除了當事人雙方之外的第三人的情況。基于當前社會經濟活動的開展現狀,這種利益第三人的活動形式可以被分為真正利益第三人合同和非真正利益第三人合同兩種情況。與當事雙方的合同不同的是,利益第三人合同中的第三方并不享有直接的請求權。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對現有的合同履行制度進行完善,才能夠更好地滿足當代社會經濟活動的發展要求。民法典中的合同編對利益第三人合同提出了較為明確的規定。在具體的規定內容中,利益第三人可以直接向債務人請求履行債務,而如果債務人在沒有明確拒絕的情況下也沒有償還債務,利益第三人就可以請求債務人依法承擔責任。在這一內容中,利益第三人能夠享有拒絕權、履行請求權以及請求債務人承擔違約責任的權利。
清償抵充主要是在債務人無法償還債務的情況下,可以利用種類相同的債務進行抵充償還。這一規則的確立能夠有效滿足當前一些經濟活動中,當事人與清償人存在的債務清償問題。但在實際的清償抵充過程中,容易因為當事人和清償人并未對債務清償的順序進行約定,導致很難實現對債務的及時償還。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在清償抵充規則中增加清償抵充的償還順序等內容。
以房抵債是當前社會償還債務的一種主要形式,這種還債方式能夠滿足多種經濟活動和交易買賣的情況,因而具有較廣的適用范圍。然而在實際應用中,以房抵債會存在流押契約、無法區分諾成合同和實踐合同等情況,因而需要建立以房抵債協議并對其進行健全和完善,滿足債務償還的要求,在符合法律規定的同時,也能夠保護債權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結論:綜上所述,民法典中的合同編能夠有效指導各種經濟活動中合同的建立和簽訂,對促進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民法典已經在我國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合同法與債法總則的關系、合同訂立規則的完善、先期談判、合同效力以及合同履行制度完善五個重大疑難問題進行分析,能夠了解對應問題的原因并提出一定的解決方案,幫助人們更好的理解合同編以及民法典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