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莉莉,鐘灼仔,黃戌霞,吳先輝,何承苗
(寧德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寧德355000)
產教融合是產業與教育的深度合作,是國家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戰略決策,也為當前職業學校開辟了一條新的發展之路?!秶鴦赵宏P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職業教育辦學方向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十九大報告指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這為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和關于職業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做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重要論斷,指出職業教育是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的重要方式,也是重要的青年成才途徑,是新時期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強大思想理論武器。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廣大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2005年以來累計培養了8 000多萬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為社會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人力支撐,也為廣大青年打開了成功成才之門[1]。當前,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職業教育體系,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職業教育提出了適用度高、響應快等要求,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國家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穩中求進、轉型發展、創新驅動的新常態對高職院校辦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國之間的競爭主要是高科技產業的競爭,而激烈的經濟競爭和科技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培養水平的競爭,也是高等教育的競爭。職業教育要及時適應新常態的變化,從原來世界工廠的框架下解放出來,轉型升級成中國創造、中國制造背景下的職業教育,培養真正的高技能人才,這對高職院校辦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高職院校創新發展提供了新機遇[2]。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辦學的基本模式,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內在要求,是職業教育優質發展的擇善固執之舉。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支柱,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當前,中國制造業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然而不是最強的。國家制造強國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制造2025》主要執筆人、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原副院長屈賢明[3]認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制造存在質量效益差距大、持續發展能力弱、優化產業結構差距較大、創新能力不強、產品質量問題突出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根本是人才短板”。
人社部的一項統計顯示:中國技工勞動者約為1.5億,占就業人員總量的19%;其中,高級技能人才僅為3 762.4萬人,占就業人員總量不到5%。這一統計表明,文化素質高、技術精湛的優秀工程師和技術工人是目前最急缺的人力資源,而這數以千萬計的產業人才,則要靠職業教育來培養?!吨圃鞓I人才發展規劃指南》也指出基礎制造、先進制造技術領域人才不足。中國制造業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約為10年,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僅為13.4%,尤其是在一些重點產業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據預測,2025年中國需要2 000萬的新一代制造技術產業人才,同樣,在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新材料等制造業重點領域均存在數百萬量級的人才缺口。
據統計,中國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人力資源總量約8 589萬人,其中本科以上從業人員總量近736萬人,專業技術人員809萬人。而高等教育現狀為,2015年,中國高等學校本科工科類在校生525萬人;高等職業學校在校生136萬人;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186萬人。在校生數量不及企業實際需求的1/3。根據全國行業職業教育指導委員會提供的資料,未來5年中,制造業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總量為400萬人左右。此外,中國制造業又存在大量的人才結構性過剩與短缺,表現為初級工多、高級工少,速成培訓的技工多、系統培養的技工少,傳統產業人才素質提高和轉崗專業任務艱巨。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楊進[4]也指出,中國制造業技能型人力資源存在符合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數量不足、層次結構不合理;制造業從業人員受教育總體水平偏低,技能人才素質尚不適應制造業強國的需要等問題。
《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指出,制造業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產教融合不夠深入等是制約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突出問題。面對加快發展的先進制造業,社會各界必須把制造業人才培養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緊跟政府主導,充分利用各種平臺和資源,注重產教融合發展的協同性和契合性,形成更加緊密的需求-供給聯動機制,共同構建更加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和產教融合新格局。尤其是與經濟社會聯系最緊密的職業教育,需要率先利用好政府牽頭搭建的各種合作交流平臺,主動為政府分擔責任,針對實際需求,積極開展交流與合作,不斷提高交流合作的針對性、適應性和實效性,與產業發展實現同頻共振、協同發展[5]。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職業教育政策要求增加院校學生的實踐能力,而實際上,在實踐課程體系的開發與構建中還存在較多的問題,如課程開發不夠適應職業崗位的實際需求,課程內容的選擇、知識的編排和課程的設置沒有較權威審核等,導致院校教、訓內容與企業生產實際并不匹配,這恰恰也是當前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此外,《意見》同樣提到,要求院校加強實踐性教學,實踐性教學學時原則上占總學時數50%以上,強化以育人為目標的實習實訓考核評價,這都有待于進一步推行。
良好的職業精神既能體現職業教學的整體質量,也體現職業教育發展方向和觀念,能使學生在工作生活中終生受益?,F階段,高職學生在職業精神方面尚不能令人滿意,具體表現如下:①敬業精神欠缺,求職就業過于功利性;②自主自立意識淡薄,缺少吃苦和奮斗精神;③缺乏大局意識和團隊精神;④誠信意識淡薄,工作拈輕怕重等。而勞動教育可以幫助廣大青少年增強對勞動的認知、改善對待勞動的態度,促成勞動習慣、勞動技能的養成,在勞動創造中追求幸福感,最終促進其職業精神的形成。職業精神和職業信念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高職學生職業精神培養與勞動教育的加強,是職業教育中亟待解決的課題。
企業在快速發展中,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涌現,新設備配置很快但缺少專業技術人員已成為制造業發展面臨的常態。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深度對接是應對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新要求、突出職業教育的職業性和實踐性、提高人才培養的適應度的重要途徑。生產與教學融合,是實踐育人高職辦學特色的需要。以企業真實的生產項目為載體,融入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工藝、生產管理、操作規范和企業文化,在真實的生產實踐環境中,校企協同育人,努力培養職業道德高尚、職業素養優良、專業理論扎實、職業技能高超、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服務于人的全面成長。產教互融不僅有利于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同頻共振,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也能幫助學生盡早感知企業的氛圍、熟悉企業環境,盡早適應從學校到企業的轉變,同時也有助于企業近距離地觀察、了解和考核學生,降低企業發掘人才的時間成本,是一舉多贏的做法。
長期以來,高職院校面向市場的辦學機制尚未形成,校企合作機制僵化、內涵不夠豐富,在校企合作方面進展緩慢,打破院系和專業壁壘、推動專業交叉融合、共享資源的體制機制也尚未形成,體制機制障礙是抑制高職院校發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辦在經濟欠發達地區且地處縣級市(縣域)的學校,長期以來倍受辦學機制體制的束縛,學校辦學呈現出對內教學資源封閉、條塊分割,對外服務區域經濟的創新能力不高等現狀,已直接影響了職業院校辦學水平和辦學吸引力。職業院校轉變社會服務方式、提高區域服務能力進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成為職業院校發展的戰略抉擇和現實選擇。因而,瞄準縣域成為高職院校轉變社會服務方式的著力點,大力推進“縣校協同創新”活動,主動服務于或引領縣域-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成為職業院校改革發展的良好契機。
政府、學校、企業之間相對封閉,資源配置相對分散,為解決這一問題同時為產業轉型升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和條件,打造了“協同創新公共平臺、省級公共實訓基地平臺、省級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平臺”三大平臺。依托平臺建設,實現政校企行的聯動,開放辦學,促進學校與政府及相關利益方充分發揮其優勢的資源配置和要素互動,促進政校企協同育人,推動“政產學研用”合作的延伸。
為解決學校滿足區域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的能力亟待提升、教師服務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不強、產學研結合程度不高這些問題,我們注重轉變服務方式,依托科研服務平臺,積極開展科研團隊培育工作,建立新能源電機研究、新材料加工技術研究等技術服務與創新團隊,開展“立地式”應用技術研究,為區域企業技術升級提供研發服務,并完善科研成果的轉化機制,積極推進技術成果的產業化,達到“政校企行”共生、共同發展的目的。
在當前深化產教融合系列優惠和激勵政策影響下,承擔職業教育社會責任的理念正在逐漸被企業所認識和接受。為加強校企深入認識,召開“校企懇談會”進行交流,增進企業承擔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社會責任認知,激發企業加入職業技能人才培養的意愿和育人的社會責任感。在此過程中,企業認識到將職業院校作為進行跨界共生的合作伙伴,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進行要素對接和融合,可獲得更多人才培養的主動權,可尋求獲得更多核心競爭優勢。企業加入職業技能人才培養的意愿得到進一步激發,育人的社會責任感得到進一步加強。一些企業還牽頭成立寧德市職業院校聯盟,搭建產業學院平臺,開展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享資源等合作活動,致力于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為主導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持,有效引導和充分激發企業的內生動力。
適應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新要求,突出職業教育的職業性和實踐性,是高職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問題,為此,以產業轉型升級對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新需求為出發點,在學校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中“產教對接、工學交替、課證融合、層次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創新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探索實踐“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創新“二元制”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推行“中高職銜接”等人才培養模式,對產學融合的課程教學體系進行改革,提出并實施了“課崗對接、以賽促改”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探索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我們應抓住國家出臺新政策和厚植企業承擔職業教育責任的社會環境,根據自身的條件與人才培養的需求,主動與行業內上規模、具有影響力的企業合作,完善校企合作機制,積極推進產業學院建設。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校企協同,合作育人”的原則,充分發揮雙方資源優勢,在場地提供、市場開發、員工培養方面積極為企業提供便利,通過校企合作辦學、參與辦學過程、檢驗辦學成效,構建產教融合、多元主體、協同育人的辦學新模式,協力打造“校企”合作辦學命運共同體,實現校企的共享共贏,共同為產業發展培養好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術技能人才,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職業技能人才培養的關鍵是師資建設,目前職業院校專業教師普遍學歷高,理論功底較好,但多數是“學校到學校”,實踐經驗較豐富的比較少。我們應抓住當前的產教融合契機,依靠“協同創新公共平臺、省級公共實訓基地平臺、省級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平臺”等平臺建設,加大專業教師到企業實踐鍛煉力度,積極組織引導教師參加實訓項目開發研究,提高教師課程開發、豐富教學資源建設等能力,提高教師職業能力,全面推動“三教改革”,進而保障人才培養的質量。
加強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是新時代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現實需要。高度重視勞動教育,把握新時代開展勞動教育的重大意義,將勞動教育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