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瑤瑤 龔成 徐婧雯(寧波財經學院)
制造業是一國的支柱,中國正處在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關鍵歷史時期。2020年,我國工業增加值達到31.31萬億元,多年持續居于世界第一。然而大部分的制造業業務仍然處于工業價值鏈底端,作為價值鏈高端的裝備制造業占比仍低于30%。而代表制造業“高精尖”的高端數控機床的80%和中高端芯片的80%以上都依賴進口,經常被外國政府和相關國外企業“卡脖子”。為此,國家提出“中國制造2025”規劃,旨在加快發展制造業,使中國轉變為世界領先的制造業大國。
共享制造是一種充分利用生產資源,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促進產業升級進而實現經濟效益的新型生產模式,[1]適合我國“中小企業眾多、區域產業集聚明顯”的制造業特點,同時也適應新一代信息技術下制造業發展的新趨勢[2]。事實上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推動互聯網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共享經濟新增長點”,工信部則更加明確提出《關于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業態,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共享制造已經成為擴大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一個關鍵部分,也是中國制造企業向高端產業鏈推進的途徑。那么,政府和行業應該采取什么樣的保障措施來確保共享制造的健康發展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討了共享制造在我國現有政策支持及其成效,重點討論了進一步有效促進該模式發展的對策。
共享制造的快速發展與政府的積極支持密不可分,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同時鼓勵在新的發展上產生新動能。國務院強調了積極發展以制造業環節為重點的共享經濟的重要性,這將涉及打破企業壁壘,交換設備、服務和技術。
在制造業領域,國家發改委圍繞制造業領域啟動“共享經濟示范平臺申報”工作。共享制造緊抓政策紅利時間,積極發揚自身優勢,通過生產資源共享,進一步擴大共享經濟市場規模,使得共享制造成果初步顯現。
(1)中國制造業共享制造相關政策法規不斷完善。為了給共享制造做好準備,工信部自2016年開始,發布了《發展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指南》《關于進一步促進服務型制造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業態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等相關文件,對制造業的發展大有裨益,為行業的共享制造建立了堅實的政策框架。自2020年以來,各省也制定了相應的支持政策,以浙江為例,出臺了《關于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業態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浙江省數字賦能促進新業態新模式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2年)》等文件,有效促進共享制造在浙江的開展。截至目前,中國制造業共享制造示范框架已基本建立,具體表現為制定了制造業共享制造“三年行動計劃”,啟動了示范項目建設,確定了示范企業、示范平臺(包括應用服務商)、示范項目、示范單位等。
(2)中國對制造業“共享制造”初步成效。沈陽機床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在全球范圍內推出“互聯網+機床”的i5智能機床,并開發了用于機床車間管理的智能車間管理系統,同時沈陽機床股份有限公司與合作伙伴合作開發了ISESOL云制造服務平臺。該平臺可協助租賃方利用智能機床給出的實時數據完成對生產的實時監控。i5智能機床是中國機床行業獨一無二的技術軌道,它的發展減少了沈陽機床與國際領先企業之間的技術差距,使其一躍成為同技術層面上的競爭者。
近年來,中國制造業產能共享規模出現,2017年制造業產能共享市場總額約為4120億元人民幣,比2016年同比增長約25%。超過20萬家企業獲得服務,其中小微企業占大多數。2019年制造業產能共享經濟的市場規模為9205億元,占整個共享經濟交易額的28.04%,顯示出持續擴張的良好局面。國家發改委在2017年推出了第一批“共享經濟示范平臺”,目標是圍繞創新能力和生產能力兩大領域發展一批共享經濟示范平臺,重點是生產設備、資源和分散的生產能力的共享。
盡管共享制造的成果初步顯現,政府不斷鼓勵共享制造的發展,但仍存在許多的問題,共享制造總體上仍處于起步階段,同時面臨著共享制造意愿不足、發展生態不完善、數字化基礎較薄弱、補貼和扶持政策力度不足等主要問題。
(1)部分企業與部門對共享制造意愿不足。筆者通過多地的調研結果來看,部分企業和部門沒有意識到共享制造的概念。據調查,大量制造業企業目前的發展理念與開放協調共享的發展要求不一致,部分企業不了解共享制造,導致企業缺乏參與共享制造的內生動力。企業參與共享制造的內在愿望缺失。總的來說,共享制造在制造企業中的應用范圍有限,全國范圍內的共享制造還處于初期階段。由于全國各地工業發展的差異性,大規模的共享制造難以實施,必須針對不同地區制定單獨的共享制造戰略。此外,根據受訪者的意見,共享制造起步較晚,大量的設備需要調試和升級才能逐步提高生產力和穩定性并應用于生產。
(2)發展生態不完善。綜合來看,共享制造的生態化程度不夠高、生態化覆蓋率不夠廣、生態化鏈條不夠長、生態化加工效率不夠高等,這些問題都使共享制造與專業化、多元化、高效化需求存在較大差距[3]。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共享制造設備的連接缺乏合理有效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4],使得制造業存在風險,阻礙了共享制造的發展。
(3)數字化基礎較薄弱。雖然中國的制造業生產在過去20年里有了長足進步,但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目前中國的制造業數字化發展基礎較為薄弱:數據滲透率低,數字資源比較分散,數字化與制造業的融合不夠深入,數據資源開發不足。由于目前中國的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不發達,共享制造技術需要的工業互聯網、物聯網、5G等領域的技術基礎并不扎實,不足以為共享制造提供技術上的全面支撐。制造業企業之間存在信息化和數字化程度不同的問題,導致企業生產數字化聯動能力不足等問題。同時由于缺乏共享的制造業數據標準,生產設備與集成控制設備之間存在“信息孤島”問題,阻礙了共享制造設備的合作采用和信息整合。
(4)補貼和扶持政策力度不足。首先,盡管政府為共享制造業制定了強有力的補貼計劃,但在補貼政策方面存在一些限制。最為重要的是,共享制造急需的部分核心設備還沒有納入補貼范圍。其次,扶持政策仍存在一些問題,如援助的廣度受到限制,執行力度有限。此外,總體來看,共享制造新產品上市、金融保險、維修服務以及支持政策的其他部分仍處于早期發展階段。
為進一步支持共享制造模式的發展,政府應推動共享制造的示范和推廣,推動共享制造新模式新業態,加強共享制造人才培養,積極爭取財政支持擴大保障力度。拓寬共享制造的潛在發展空間,加強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領域的融合,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1)推動共享制造示范與推廣。繼續推進“1+N”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建設[5],依托相關平臺資源整合相關領域企業制造資源,利用相關平臺資源完成多廠協作的共享制造模式。鼓勵行業龍頭企業發展共享工廠,將生產任務外包,提高制造業的供給保障能力。以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為契機,積極推動互聯網、區塊鏈、物聯網等當前信息技術在共享制造中的應用。積極引導制造業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培育新模式、新業態,在勞動量大、勞動強度大等重點環節開展共享制造,提升制造業生產供應能力。同時,利用示范企業、示范平臺、示范項目、示范單位等方式進一步宣傳共享制造的理念,加強政府與企業對共享制造的深入了解,通過范例為企業進行共享制造轉型提供可參考發展典型,降低企業轉型的風險,進一步實現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我國的制造業整體能力,為我國成為制造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2)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業態。中國制造業自誕生以來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目前正走向個性化生產、柔性生產、網絡化生產和模塊化生產等生產方式[6]。消費者的需求呈現個性化和快速變化的特點,導致生產和制造系統的快速轉型升級。在數字化和制造業融合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新的生產形態和模式,例如工業互聯網、共享制造等。抓住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關鍵機遇,依托信息技術產業,加強信息安全,積極引導共享制造的融合導向,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進而孵化新的經濟增長空間,加快推進“中國制造”提質增效,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邁進。支持企業開展互聯網與產品質量融合,培育網絡化協同制造等創新生產模式。實施融合發展系統解決方案能力,對產品互聯互通的智能原件、智能車間制定對應標準。面向重點行業協會開展試點示范,為中小企業提供標準化、專業化的解決方案。
(3)加強共享制造人才培養。未來要發展共享制造和智能制造,目前現有的共享制造的人才儲備有限,共享制造領域缺乏大量的人才儲備與人才培養計劃。要壯大共享制造的后備梯隊人才,首先利用高校、高職院校、研究所等鼎力配合,開設相關課程與研究項目。其次,鼓勵企業和高校進行有效的聯合培訓,建立聯合培訓基地,創新培訓模式,開展在線學習,以提高制造業人才對共享制造的理解和操作能力,為該領域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再次是由龍頭企業組織相關共享制造活動,組織和推動企業員工前往共享制造孵化園、企業等范例個體進行實地考察與學習,發揮范例作用,補充企業員工共享制造學習體系和行業人才儲備。最后依托代表性的共享制造平臺制定范例手冊,鼓勵行業運營標準的提高。鼓勵企業在共享制造領域聘用社會稀缺人才,以及社會培訓機構完善關鍵崗位的專業人才培養。
(4)積極爭取財政支持,擴大保障力度。要努力增加資金總量,積極利用共享制造設備維修補償、共享制造設備購置補貼、共享制造推廣項目等資金渠道,特別要關注共享制造示范企業、示范車間、示范園區。積極尋求金融機構合作,開發新的金融商品和服務,以促進當地實施共享制造業信用貸款、房屋貸款、融資租賃、綜合保險等業務,以擴大信貸對共享制造的支持力度。推廣共享制造設備政策性保險,努力擴大共享制造設備政策性保險的范圍。鼓勵各地積極爭取地方財政支持,更多地參與共享制造示范項目。根據生產需求和實際生產能力,更好地管理共享制造設備購置補貼,正確修改共享制造設備購置補貼的補貼標準和產品種類。鼓勵知名企業開展試點,同時政府對試點企業提供政策補貼。
制定并開展新型共享制造商品補貼,逐步擴大補貼范圍,將適合制造業發展和共享制造的新項目納入補貼范圍。通過啟動政府主導的主題基金來投資共享制造新的融資機制,如利用知識產權作為抵押品,并鼓勵風險投資公司參與該行業,從而改善資金環境。
(5)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共享制造的發展應遵循政府為主導、各企業為主體的基本導向,通過市場化的程序,完善共享制造的進一步發展。首先,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和互聯網平臺,構建形同各大購物平臺:京東、淘寶等雙向評價平臺,降低平臺與產品存在的道德風險,進一步規范市場的運行機制。其次,在產業生態圈建設時,各共享制造企業利潤增加的信號也將吸引各風投公司、集團、中小企業涌入共享制造領域。通過多方力量涌入共享制造領域,穩定共享制造的市場架構,形成特色競爭力,從而帶動共享制造生態圈的發展。隨著共享制造占用平臺數量的增加,對使用共享制造技術制造的商品需求也在增加,從而使共享制造生態系統進一步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