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超,崔繼春,安洪勇,白成林
(1.聊城大學實驗與網絡信息中心,山東 聊城 252000;2.聊城大學黨委辦公室,山東 聊城 252000)
大型儀器設備是高校立德樹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支撐硬件條件。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各個高校對大型儀器設備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尤其是近幾年,大型儀器設備的數量呈爆發式增加。但是,大型儀器設備分布不均衡,使用率不高的現象隨之出現,并越來越嚴重。如何有效推動大型儀器設備共享,提高投資效益及服務區域經濟能力,促進校企融合、科技創新,仍然是地方高校急需解決的課題。
為充分發揮大型儀器設備的重要作用,促進大型儀器設備資源的有效利用,國家和各地教育科研主管部門相繼頒發了一系列政策,有效促進了大型儀器設備的開放共享。1993-10-01 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1],第十八條“國家鼓勵企業建立和完善技術開發機構,鼓勵企業與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聯合和協作,增強研究開發、中間試驗和工業性試驗能力”和第三十條“國家的重點實驗室向國內外開放”明確提出推動高等院校重點實驗室開放共享,加強校企融合,促進社會服務。2015-01,國務院印發《關于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2](下簡稱《意見》),要求大型科學裝置、科學儀器中心、科學儀器服務單元和單臺套價值在50 萬元及以上的科學儀器設備,按照統一的標準和規范,統一納入國家網絡管理平臺,實時提供在線開放服務;建設儀器中心、分析測試中心等實體平臺,集中管理通用科學儀器設備;對于擬新建設施和新購置儀器,自完成安裝使用驗收之日起30 個工作日內,納入國家網絡管理平臺,促進開放共享,進一步提高使用效益。2017-09,為落實《意見》,推動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的開放共享,科技部、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等三部委共同出臺了《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管理辦法》[3](下簡稱《辦法》),進一步明確了設備管理單位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服務社會的責任,要求建立健全開放運行的管理機制,提高投資效益。
為貫徹落實上述《意見》和《辦法》精神,各省市相繼制定出臺了推動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的措施和辦法。如:山東省相繼出臺了《科技型小微企業共享科學儀器設備扶持辦法(試行)》《山東省小微企業創新券管理使用辦法》《山東省創新券管理使用辦法》和《山東省創新券使用管理辦法》,通過發行“創新券”方式給予小微企業大型儀器使用費用補助,扶持小微企業創新發展,進一步推動各高校及科研院所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提高科研設施和儀器的使用效率。
隨著各項政策發布與落實,國家、省市、高校和科研院所逐步建立了面向社會開放的網絡管理系統平臺和儀器中心、分析測試中心等實體平臺,積極推動了大型儀器設備資源面向社會開放共享,提高了使用率和使用效益,促進了校企融合、成果轉化和社會創新發展。
1997 年,科技部(原國家科委)推動建設國家、區域、省市多層次服務的“大型科學儀器協作共用網”;2003 年,科技部推動建設“大型科學儀器遠程共用、虛擬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2006 年,教育部推動建設“高等學校儀器設備和優質資源共享系統”“高校分析測試中心數字化管理系統”。這些國家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的建設都高效推動了大型科學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提高了利用率。
各省市地方政府響應國家號召,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大型儀器設備資源,陸續建立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服務平臺。截至目前,安徽省通過對全省20 萬以上大型儀器設備進行整合集成,搭建了安徽省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服務平臺,促進4 950 臺套大型儀器設備面向長三角地區資源共享,提高儀器設備資源的使用效率,為科技創新提供支撐;山東省搭建了“山東省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協作共用網”,促進了全省高校、科學院所及企業共17 933 臺套大型儀器設備的開放共享,促進了小微企業創新發展,有效提高了儀器設備利用率;北京市整合在京高校、院所、企業大型儀器設備,按照“小核心、大網絡”的工作體系,搭建了“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共促進3.25 萬臺套、303 億元儀器設備向社會開放共享。
各地高校也積極響應大型儀器開放共享政策,通過制定開放共享管理制度、設立公共測試中心等實體平臺、搭建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虛擬管理平臺等措施,積極推進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提高利用率,提升服務社會的能力[7-9]。如:西安交通大學創新大型設備的運行管理機制,成立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實驗中心,搭建“大型儀器設備共享物聯系統”,促進1 375 臺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提高利用率和投資效益;東南大學整合校內大型儀器設備資源,搭建“大型儀器管理系統”,促進2 249 臺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
經過20 多年的發展,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機制日趨成熟,成果逐步顯現。如:2020 年,“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為1 萬余家企業提供各類社會服務,實現合同額24.92 億元,包括測試檢測4.69 億元、聯合研發15.31 億元、技術轉移4.92 億元,大型儀器設備的開放共享很好地推動了校企融合及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有效提高了社會服務能力。但從全國范圍來看,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共享意識不強,共享機制不健全,實驗技術隊伍建設不足,利用率還比較低,資源閑置浪費現象仍較嚴重[10-11]。
部分地方高校科研人員山頭主義強烈,總認為自己團隊申請購置的購置儀器設備,只能自己團隊使用,即使自己不用,也怕別人會用壞或別人使用時自己使用不便,而不愿共享,造成大型儀器設備被閑置或是重復購置。此外,部分科研人員從自己團隊利益出發,為便于成果高效產出,而壟斷科研儀器設備,維持自己的資源優勢[12],也是造成大型儀器設備使用率低的重要原因。
部分地方高校在組織申購大型儀器時,只是根據引進人才的需求進行購置,經費主管部門因缺乏統籌規劃,不進行同類儀器查重或不進行同類別儀器利用率查詢論證,導致重復購置、盲目購置;部分高校即使建設了共享平臺,但是因無人管理、沒有相關規章制度,處于無人使用狀態,導致共享平臺形同虛設,大型儀器設備無法共享。
目前,部分地方高校大型儀器設備使用效益考評指標體系還不完善,使用機時是大多數高校大型儀器設備共享情況評價的一個唯一或最重要權重指標,單一機時指標不能全面客觀地評價儀器的共享使用情況,需要建立涵蓋機時、服務范圍、預約次數、管理質量、產出成果等權重指標的考評體系,能更全面真實反應共享及管理效能。
同時,大部分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還沒有建立大型儀器設備考評獎懲機制,對于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程度高、利用率高的相關單位及設備責任人,沒有獎勵或激勵政策;對于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程度低、利用率不高的相關單位及設備責任人,沒有問責和懲罰制度[13-14],造成大型儀器設備管理單位及個人開放共享意識不強,沒有動力。
由于人力資源配置和人才引進政策的限制,許多高校無法引進新實驗技術人員,大型儀器設備缺少專人管理,“一人多機”現象普遍存在。大型儀器設備管理員多由教學和科研人員兼職擔任,教學科研工作任務繁重,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管理設備和業務開發,只是側重于與自己的研究方向或領域,無意于拓展方向和共享。
將大型儀器開放共享納入校園文化建設活動,不斷增強師生共享意識,使大型儀器開放共享成為意識常態,成為教師、科研團隊、項目負責人及學生的自覺意識;建立校級大型儀器共享門戶網站,可視化提供全校儀器資源、共享方式、共享政策等信息展示;不斷完善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政策、制度,將新購置儀器入網共享作為驗收條件。
4.2.1 統籌規劃布局,優化資源配置
按照學科發展目標,統籌規劃大型儀器設備的購置計劃。學校組織專家開展競爭性購置論證,綜合考慮校內布局、已有大型儀器設備的開放共享情況,詳細論證購置的必要性、可行性、緊迫性、預計效益、風險等,避免重復購置、盲目購置,優先購置急需且覆蓋面廣的大型儀器設備,提高設備使用率和投資效益。
4.2.2 完善管理平臺,實時動態監管
基于大型儀器設備位置分散,分屬不同院所管理的實際情況,遵循“專人專管、有償使用、開放共享”的原則,通過物聯網技術采集儀器設備運行數據,搭建具有校內、校外不同用戶的在線預約、委托測試和數據傳送,能可視化展示機時、覆蓋范圍、使用頻率等實時運行數據,并定期形成評估報告的“大型儀器共享管理信息平臺”,為學校考核評價,科學決策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撐,更好地推進高校的大型儀器設備更好的服務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
建立科學的考評制度,對不同功能和使用方向的大型儀器,分類考評。主要包括制度建設、運行管理、開放范圍、使用效率、科研成效、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儀器維護、安全整潔、服務評價等考評指標和權重,并納入學校年度考核工作指標體系,每年定期舉行考評,結果全校公示,作為后期學校經費投入的重要依據。
建立有效的獎懲制度,對考評優秀和良好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并在后續開放共享、經費投入、職稱評聘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對大型儀器設備管理不規范、考核評價不合格的單位,學校將采用限期整改、減少經費投入或對儀器設備進行調撥處理等措施,保障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健康持續發展。
頂層設計,科學設崗,明確崗位職責[15];建立培訓制度,加強對實驗技術人才隊伍的業務培訓,更新拓展知識結構,著重于提高大型儀器設備的維護測試、功能開發與運行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升實驗技術隊伍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制定實驗技術職稱晉升辦法,職務的聘任、晉升著重突出實驗技能和實際工作業績;設立實驗技術研發基金,資助實驗技術人員和教師從事實驗技術開發和大型儀器的功能開發,促進實驗技術隊伍建設和實驗技術創新;加強管理,科學考核。逐步建設一支實驗技術高超,管理能力強,能熟練應用信息技術,適應新時代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需求的高水平實驗技術隊伍,為大型儀器開放共享,服務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及社會服務提供人員保障。
在國家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積極推動創新發展,“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地方高校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推動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深化校企融合,增強地方企業創新活力、提高科技創新水平,為推動企業新舊動能轉換、結構升級,實現科技成果再消化再吸收,取得質的創新提升,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并承擔更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