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姣美
(嘉應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廣東 梅州 514015)
近年來,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如火如荼,數字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首先,《2020 年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顯示,中國數字經濟總量持續增加,2018年為31.3 萬億元(占GDP 的34.8%),2019 年為35.8 萬億元,占GDP 的比例上升到36.2%,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測,到2025 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將達到60 萬億元。其次,數字經濟具有較強的就業吸納能力,且數字經濟的發展能夠創造一批就業崗位,如2018 年數字經濟相關就業人員達到1.71 億人,占全年就業總人數的24.6%,并且隨著數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數字經濟相關領域的就業機會被繼續拓展,就業模式也會發生巨大變革。最后,數字經濟的增速顯著高于當年GDP 的增速,且2019 年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67.7%)高于傳統的三大產業(第一產業貢獻率為3.8%、第二產業貢獻率為36.8%、第三產業貢獻率為59.4%),數字經濟已然成為近年來帶動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核心動力。
中國支持數字經濟發揮效能的政策也在不斷深化和加快落地。2015-11,《“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這標志著大數據已被國家政府納入創新戰略層面,成為國家戰略計劃的核心任務之一。2019-10 河北省(雄安新區)、浙江省、福建省、廣東省、重慶市、四川省等啟動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實驗區;2020-0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分類提出了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五個要素領域改革的方向,明確了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具體舉措,這是首次將數據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寫入政策文件;2020-07,國家發改委等13 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旨在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
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均是人才,當前具備良好數字素質的數字經濟人才缺口日益擴大,在現階段的求職市場中,計算機軟件行業、IT 服務業、互聯網/電子商務行業等與數字經濟相關的行業穩居前三。本文擬從數字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和高校人才培養等現實狀況出發,探討數字經濟時代商科專業產學研融合的新模式,以期為社會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創新人才。
數字經濟時代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研究,比如吳畫斌等(2019)、姜樺(2019)、吳稟雅(2020)、劉平等(2019),總體而言,當前對于數字經濟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還有待進一步深化。這是因為,推動數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核心要素是數字人才,數字人才在數字經濟的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大數據、機器學習、AI、VR、金融科技等前沿學科的發展帶動了數字技術的強勢崛起,數字經濟背景下的人才培養,特別是高素質創新型數字人才的培養應該順應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通過創新產學研融合模式,培育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數據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可以適應數字經濟發展需要的復合型創新人才,從而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
數字經濟背景下,高素質復合型創新人才應該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具備較強的數字思維、數字能力與數字素質,同時還應具有高度綜合的創新能力和商業實踐能力。另外,2020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穩定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牽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促進產學研融通創新。因此,高校應該主動面向區域、行業和產業進行辦學,深化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經濟發展、促進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積極推動產學研的融通創新,全面加速數字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和高素質數字人才的培養。
數字產業的發展亟需專業人才,人才是數字經濟發展的血脈和動力,是數字經濟建設的引擎。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數字經濟時代下產教融合有四個關鍵點:構建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發展格局,強化企業的重要主體作用,推進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改革,促進產教供需雙向對接。
基于前述分析,立足數字經濟背景,為進一步促進中國數字人才的培養,本文擬提出數字經濟時代商科專業人才培養產學研融合的創新模式。
數字素質即學生對數據的認識、理解與綜合應用的能力,數字經濟時代提高人才的數字素質尤為迫切,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應及時轉變人才培養理念,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數字人才,滿足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實際需求。將數字素質的培養理念滲透到每個專業,通過專業調整重構布局面向數字經濟社會的商科專業集群。其次,按照數字經濟發展的需求設置教學課程,適時開設數字技術相關課程,如“大數據概論與分析”“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數據挖掘與商務智能”“金融科技”等課程。加強學生數據實踐能力在課程考核中的比例,提升學生的數字素質和數據運用與處理能力。
數字人才的培養應充分利用新科技,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創新模式。借助“互聯網+”“智能+”等數字化教學模式打造“智慧數字化”教學課堂,建設優質的數字經濟在線開放課程,并依托慕課平臺等進行推廣和傳播,讓學生學習突破場地的限制。積極與國內外知名大學開展深入的雙邊、多邊合作,突破時空限制,建立如學分互換系統、學分互認系統等“云大學”機制,提升商科專業數字化人才培養的國際化水平。開設數字經濟論壇,邀請國內外知名數字經濟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進入論壇分享最新的行業動態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突破領域限制,為學生創造條件接觸數字經濟的潮流浪尖。結合既有基礎和區域特色,搭建數字實驗室,打造虛擬直播基地,讓學生直接參與到項目的建設中,真切感受數字經濟的魅力。
積極請企業走進校園、走進課堂。在繼承和揚棄原有模式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優勢,不斷創新,比如共建科技研發中心、聯合開展科技項目合作。在創新的基礎上,校企雙方持續深化合作范圍和內容。校企雙方應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共同制定課程教學大綱,共同開展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考試評價方式的改革。另一方面,讓學生走出去。可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增設創新學分,開設創新研究課程,可以讓來自企業和高校的導師共同指導學生參加創業大賽,讓學生在比賽中磨練協同創新能力,了解如何與他人合作協調,認識怎么與企業對接項目落地;也可以鼓勵學生積極主動進入合作企業進行實習鍛煉,使學生提前了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盡快彌補不足,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特別是數字能力。
產教融合是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手段,基于商科專業的特點,結合當前數字人才的需求,在培養人才時需要更加注重學生的數字意識,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校企協同,打造開放共享的數字經濟協同育人平臺。具體來說,可以通過多個方面促進數字經濟時代產教融合的發展。積極與數字經濟領域的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建設高校主導、多元參與的數字經濟產業學院或者大數據產業基地,提供項目組/任務小組形式的數字經濟學習營,提高商科專業人才的綜合數字實踐能力;組建由高校專家和行業精英為主體的聯合式數字經濟師資隊伍,多方共同參與數字經濟課程的開發、實踐基地的建設以及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等,以實現高校商科專業人才創新培養與企業發展所需數字人才無縫對接;鼓勵高校與企業協同一心,整合優質資源,建立符合新興產業發展的數字化人才聯合培養機制,著力培養創新數字化科技人才,形成區域數字人才培養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