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億
(福建海峽科化富興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福建 三明 366000)
現如今,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信息網絡的優化,礦建工程對井下工作的要求也在逐漸提升和細化,尤其在近幾年來,由于各項技術性工作的落后所帶來的弊端和矛盾逐漸暴露在生產和投資上,尤其以北方地區最為明顯,也逐漸滋生了許多市場亂象,其中隨意選址、占用耕地、占用公共區域等問題尤為突出,亟待解決。
中國礦建工程管理和建設起步較晚,呈現出“先天不足”的弊端。長期以來,各級政府及相關負責人員對礦建工程管理都有不同程度的忽視,缺乏專業的規劃者和建設者,甚至有些管理人員缺乏專業知識,并沒有相應的理論作為支撐,很難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法和長期穩定的整改措施,導致井下工作和建設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徹底性的解決,甚至成為歷史性的遺留問題,當下一屆負責人上任時,仍舊得不到改善[1]。同時,負責人自身對礦業基地選址和建設不夠重視,沒有規則意識,在實際建設中任由施工隊進行布局和規劃,并沒有考慮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因此,許多地方在布局規劃中停留在了原地,沒有真正實現突破。
由于中國礦建工程歷史遺留問題較大,安全事故發生的頻率較高,在實際改革過程中整改難度較大,很多政務人員對所在轄區內礦建工程范圍的界定并不清晰,在衡量相關問題時,并沒有相關政策作為依托,從而明確規定某一用地是否屬于井下工作范圍。因此,即使明知許多企業“鉆政策的空子”,但依然沒有辦法管理或處置。這種歷史遺留問題會使得關于礦場建設的糾紛一直存在,無法進行后續的管理和改革,影響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
礦建工程的質量高低實際上取決于原材料的合格與否,由于施工設計的承重力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操作人員的不規范操作、路面地理條件及構造、后期維修的不到位等,這些因素會直接威脅到工程的合格率以及井下工人的生命安全。
工程施工設計的標準率與施工的技術水平呈現正相關關系。各級政府、各個單位在審核和驗收項目時,一般通過項目負責部門的成品來衡量其技術水平。另外,一些采購部門不僅挑選一些質量較差的材料,還減少用料,確實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節省人力、物力、財力,提升經濟效益的目的。但是事實上,即使在短時間內增加了一定的“利潤”,但這種虛假建造的工程傷害的是人民的權益和安全。
工程的施工進度是反映一個施工團隊能力的重要標志。因此,相關的負責人員會要求在施工期限內必須完成沉降路段的修復和養護。然而,施工期限與相關工作人員調動、資源配置、材料補給等施工進度相關的因素密不可分。比較常見的情況就是,操作團隊如果要在施工期限內完成對沉降路段的施工作業,就要在施工后期加快操作速度。此時,前期作業過慢,施工團隊為了提高施工速度,則不得不提高團隊的工作速度。這樣的工作習慣會導致工程質量低下,使道路結構過于脆弱。因此,加強對技術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整體上把握礦建工程的施工效果,避免因拖慢工程進度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當一項制度有法律法規來保駕護航時,這項制度才具有真正的可行性。也就是說,目前現行的有關礦建工程施工技術管理的法律法規存在著不全面、非細化、難下行的弊端。貫徹落實管理條例,滿足新形勢下出現的新情況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因此,過于籠統的法律法規反而會成為制度發展和前進的絆腳石,要想實現相關措施的有效貫徹,就必須增強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增強其可操作性[2]。就目前的發展狀況而言,中國現行的法律體制中,并未完全制定出有關管理井下工作的法律及法規,正是這種“無法可依”才導致了施工現場管理亂象叢生、隨意性強的狀態。不僅如此,立法滯后也同樣加大了基層負責人的管理難度,使他們沒有統一、詳細的標準來衡量和判斷某一行為的正誤,也無法對某一錯誤行為作出針對性的懲罰要求。因此,要切實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
要想實現和完善礦建工程施工技術管理,必須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嚴格管理程序,依法保障礦場的合法使用權。其次,政府工作人員要加大對礦場的各項檢測和排查,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隱患,包括人員流動、礦場面積、違建設施、逃生設備等。總之,不能一勞永逸,要建立長期性的、動態的、有數據支持的科學管理系統,實時監控礦場安全和管理工作,層層嚴格把關,建立公開透明、讓百姓放心的工作程序。
在進行資源勘探和井下作業時,相關行政部門要建立“一人一檔案”制度,登記其相關資料,其中包括居民有效證件、家庭住址、社保狀況等。通過統籌安排,使整改程序逐漸規范化和條理化,實現流程的公開化和透明化[3]。其次,提高審批環節的通過門檻,具體來說,每個礦場從選址、開挖以及完工都要接受相關人員的監督和管理,做到公正、公平、公開,符合當地國土發展規劃布局安排、鄉鎮城建等工作任務,增強安全和規范意識。
為了確保提高土地利用率,減少土地浪費現象,提高環保質量,國土部門應該建立健全礦場有償使用制度。實行這種制度將完善社會公眾對自然資源的思考,啟發相關人員慎重考慮其實際用途,節約土地資源,提高國土資源的利用價值,逐漸完善中國資源和經濟效益的合理配比,切實保護廣大人民的合法權益。對于處于標準范圍之內的礦場和企業,收取常規費用,對于超出使用范圍的部分,對其進行有償征收,做到“一寸不落,一寸不多”。
礦建工程在中國的發展已經步入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相關技術也在不斷的實現優化和升級。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此過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弊端和不足,比如團隊合作意識薄弱,部門之間責權邊界不清晰、轉型發展受到限制等。因此,建筑工程施工團隊要注意運用管理職能促進相關工作的開展,增強坡面的安全性、穩定性與牢固性,實現現場工作的高效調度,分擔路面壓力承重點,同時有針對性地提高團隊合作意識,培養各部門之間的互動和聯系。其次,利用網絡等平臺實現對客戶滿意度的調查,通過真實的反饋,了解發展過程中的不足和局限。
要想實現施工技術方面的改革和突破,就必須加強管理層的作用,發揮集中領導的優勢,在項目開始之前對施工做出發展綱要,在進行過程中加強監督和指導,最后在項目結束時落實審核程序。通過這些措施,可以確保責任到人,提高整個團隊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升工作效率,節約人力資源和工作成本,實現產業的優化和升級。
同時,測試施工材料的質量。因為施工的特殊性和環境的復雜性,必須對地下建筑材料進行防腐性能的測試,因為在長期密閉和潮濕的環境中,建筑材料會有不同程度的腐蝕現象。要選用抗水性能較強的灰土提高土層的緊實度,減少地基的負擔,以免弱化地基的支撐力度。
礦建工程施工技術管理工作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當地居民的生活和發展,推進相關的土地管理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其次,礦場管理影響著農村村民的生活質量甚至身心健康,相關部門一定要切實關注農民的利益,鼓勵專業人員合理選址、科學布局,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兼顧集體利益,為中國礦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