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天偉(白城師范學院)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這就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挑戰,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才是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而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也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主要目的,不僅是為了推行素質教育,也是為了培養高素質人才。就現狀而言,高校在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上基本都是以課堂教育為主,缺乏實踐性的創新創業活動以及課程內容。尤其是對于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要求學生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學生只有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相互結合,才能更好地掌握相關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所以,本文就從創業氛圍、課程內容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對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進行研究分析。
理論與實踐銜接不足。學習環境藝術設計的學生首先應該擁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儲備,并學習一定的職業道德規范,同時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當今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具有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有專業的知識和設計天賦以及審美能力,還必須學會在一線進行施工、設計等工作。但是現在很多高職院校并沒有意識到環境設計專業與其他專業的不同,并沒有搞清楚現在這個社會對于設計型人才的用人標準,就是簡單地模仿其他本科院校,導致學生在理論知識學習上沒有本科院校深入,在實踐能力上也不盡如人意,并不能達到社會的用人要求。就目前的環境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而言,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十分明確,其中主要包括了基礎課程的學習、專業課程的深化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三部分的學習都是有一定邏輯性的。在基礎內容的學習上,學生需要掌握的是相關的基礎知識以及專業要求;在專業課方面,學生要做的就是對于基礎知識的深入和專業知識的學習;在綜合實踐設計課程中,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對于知識的運用能力,鍛煉實踐能力。這三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沒有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學習,在實踐階段,學生就會無從下手;但是如果僅僅學會了理論知識,缺乏實踐能力,導致學生只會覺得我應該能夠做好,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無法掌控,學習的知識就沒有實踐意義,這樣的學習模式是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也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我國的環境設計專業發展時間比較短,目前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并且這門學科本身就比較難,要求教學的教師以及學習的學生具備很強的綜合素養。這就使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審美能力,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和專業的操作水準,這對于教師的要求極高。
在目前我國的高職院校中,這種具備專業素養的全面型人才好處于稀缺狀態,導致高校極度缺乏專業的教學資源,不能滿足學校的教學需求。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還有進步的空間。
第一,教師照本宣科。雖然很多高職院校都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但是還是有很多教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有很大一部分教師在備課時,都是將要講的內容和知識點等直接輸入到課件中,上課時,就照著課件念,然后加以簡單的講解。這不僅導致課堂教學索然無味、毫無樂趣,還浪費了學生的學習時間。有的教師甚至將教材贈送課件當作正式課件直接使用,并不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學習的階段等情況。這直接導致課堂效率低下,教學質量下降,達不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第二,學生不是課堂主體。國家對于教育事業的新發展中提出“在課堂上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建立引導式、合作式的學習模式,促進學生個性化的養成”。講授法就是指教師通過語言來講述課本上的內容、原理等。這是一種在高校比較常見的教學模式,但是這種教學模式無法得到學生的響應,難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利于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環境設計專業課堂教學中最為常見的就是講授法教學模式,這就導致學生不能成為課堂上的主體。
第三,理論聯系實際不足。上述的講授法主要針對的是理論知識的學習,并且,環境設計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實踐培養是分開進行的,這就導致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踐的運用之間聯系不夠密切。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踐行知行合一,深刻貫徹落實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豐富學生的實踐活動,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例如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等活動,讓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在加深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還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改革環境設計專業課堂教學的關鍵在于加大理論聯系實際的程度。
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建立工作室平臺,是培養創新創業能力的首要方式,通過實際項目來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將工作室的創新創業項目與課堂教學聯系起來。首先,作為設計類專業的學生,必須要具備一定的設計思維和設計理念,以及一定的專業能力能夠對工作室負責。其次,工作室不僅要教給學生如何通過設計方案,更重要的是通過實際項目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設計表現、主題設計等,最大程度上完成對項目的階段性預測表現。這就要求必須通過數據和圖例的相互結合,完善的方案設計才能實現對項目的預測。最后,工作室平臺之間的情境創設、工作流程和設計管理等信息能量輸出輸入,有利于培養實踐型的創新性人才,擴展學生的知識結構,為社會的發展輸入具有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
環境設計專業屬于藝術類專業,對學生的表現力有很高的要求,學校應該在這方面加大資金投入。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學??膳c文化中心、組織部門、教育民政部門進行合作,聯合舉辦一些演出活動等,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鍛煉學生的表現力。讓學生在舞臺上學習。校企聯合,讓學生接觸到實際的工作項目,培養交流、創新、動手、管理、團隊協調等綜合能力,為以后進入社會奠定基礎。校企合作并不是新的教學模式,學生通過在企業中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提高自身的價值,然而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將整個社會包括在我們的考慮范圍之內,企業更是這其中關鍵的一部分,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生產力才是發展的主力。企業在競爭中需要更多新鮮血液的注入,尤其是既具備實踐能力也有創造力的青年人。因為學生已經在校內的工作室歷練過,縮小了從學校到企業之間的距離,在進入企業后,面對實際的工作項目,能夠更快熟悉項目進入工作狀態,還可以從中學習到很多在學校接觸不到的東西,在不斷的實踐中積累經驗,無論是客戶對接,還是工作流程,甚至是企業文化以及企業管理等。同時,企業在管理層的創新以及生產方面的創新都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創新創業意識,并為他們提供幫助和啟迪。
科學的課程設置才能培養出專業的人才。課程設置要以教學目標為中心,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課程設置中堅持理論結合實際的理念,并與其他專業進行協作,整合學校的教育資源,合理進行資源分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目前我國高校環境設計類課程的設置現狀來說,應該多設置一些開拓思維,激發創新創業意識的課程,同時還要考慮到專業的特殊性。還可以設置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課程,或是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傳承并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學習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發揚本土文化。與此同時,環境設計專業課程設置還可以與其他藝術類專業進行協作發展,開展聯合課程。比如讓學生學習平面設計相關專業,或是學習繪畫等,通過對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日后進入社會提供更多的機會。
老師是人才培養的關鍵,優秀的師資隊伍,有利于促進學校在教育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式上的創新。教師要發揮出示范作用,引導學生、幫助學生,培養出高素質人才。我國大多數高校教師在進行授課時都是以理論知識為主,對于實踐能力的培養比較少,所以,高校在進行教師招聘和教師培訓時,可以多關注教師的創作能力以及實踐經驗,并在課程設置上,多設置一些實踐類課程、創作類課程,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還可以設置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課程,并邀請一些當地知名的藝術家進行授課或是講座,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傳承并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在導師的設置上,也可以借鑒碩士導師的設置方式。進行“雙導師”培養方案,一個校內導師和一個校外導師。壯大師資力量,給學生更多選擇的機會,校內導師傳授理論知識,校外導師傳授創作經驗,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
大學生是新時代的創新主力,肩負著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所以更應該緊跟時代發展潮流,適應社會的需求,在奮斗中實現自我價值。所以,高校更應該在這種新時代發展下,培養環境設計類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這是高校進行環境設計類專業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