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秀蓮(中國電建市政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近年來,隨著我國創新驅動戰略的提出和不斷深化,高新技術企業(以下簡稱“高企”)發展迅猛。高企是指在《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內,持續進行研究開發與技術成果轉化,形成企業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并以此為基礎開展經營活動,在中國內地注冊的居民企業。通過認定的高企,其資格自頒發證書之日起有效期為三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網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國高企數量已達27萬余家。按照《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規定的劃分方式,其中,電子信息、先進制造與自動化兩個領域占55.11%,建筑類高新技術企業主要集中的高技術服務領域占12.65%;按企業規模細分,銷售收入在2000萬元以內的高企占絕大多數,為58.85%,銷售收入4億元以上的企業僅占3.46%,大型建筑類企業(營業收入8億元以上)所占比例更低。
中國電建市政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具備大型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工程承包與運營管理能力的央企建筑集團,公司2020年度營業收入超過180億元,2014年首次通過高企認定,截至目前已連續三次通過高企認定。本文結合大型建筑類高新技術企業創建相關工作和管理經驗,針對大型建筑類企業高企認定標準和條件,分析探討大型建筑類企業如何籌劃和創建高企,進而通過高企創建推進企業高質量發展。
企業開展高企申報并通過認定等工作,主要有利于企業在稅收優惠、市場競爭、品牌形象、財政獎勵、政策傾斜、資本市場認可等方面增強優勢,大型建筑類企業創建高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益處:
(1)稅收優惠: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如果是非高企,企業所得稅按25%征收,高新技術企業按15%征收企業所得稅。中國電建市政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自認定高企以來,已享受所得稅減免超過4000萬元。
(2)市場競爭:高企就像一塊標牌,是企業具有較強技術創新能力的有力證明,有助于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在企業投標時也是非常重要的加分項。
(3)品牌形象:高企作為一項國家級的資質認證,能大幅提升企業品牌形象,利于品牌的推廣與營銷。
(4)財政獎勵:為鼓勵企業積極申報高企,各地出臺了相應的激勵政策。以公司所在的天津市為例,對首次獲批的國家高企按照企業規模大小分別給予30-50萬元獎勵。天津濱海高新區在2020年專門出臺《高新技術企業引育專項政策》,加大了首次通過認定的高企獎勵力度,并增加了對連續通過認定的高企的獎勵措施。
(5)政策傾斜:高企作為國家重點發展及培育的對象,各地出臺科技激勵政策時大多有所考量。以公司所在的天津市為例,出臺了優先推薦高企申請科技類獎項、給予重點資助、優先支持高企承擔各類科技計劃項目等一系列政策。
籌劃與創建高企是對國家創新驅動政策的積極響應與落實,同時也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劑。為了確保高企認定工作的有效開展,應當成立專門組織,如認定工作領導小組等,初步確定參與認定工作籌備的單位或部門;結合《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簡稱《工作指引》),明確認定要求和條件;梳理企業的現有資料,包括技術資料、財務資料、人員資料等;分析現有資料的不足與缺失,確定籌備期,并明確籌備期的具體工作方案、分工、職責;按工作方案實施,并定期召開會議,確認工作進度;材料齊備后,按要求完成申報工作并跟蹤進展。
高企認定條件主要包括成立年限、知識產權情況、高新領域界定、科技人員占比、高新收入占比、研究開發費用占比和創新能力評價等7個方面。此外,企業申請認定第一年內不得發生重大安全、重大質量事故或嚴重環境違法行為,否則一票否決。
對照《工作指引》的具體要求及評價方式,并結合全程參與中國電建市政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高企創建和牽頭組織3次認定申報的經驗,高企創建管理的重難點及注意事項如下:
不論是從高企的定義,還是具體的認定條件來看,知識產權始終是判定能否成為高企的關鍵。知識產權是開展創新活動的成果,是企業創新能力的體現,是形成高新收入的依托。知識產權和科技人員占比、研究開發費用占比、高新收入占比等三項重要指標密不可分。只有投入一定強度的研究開發費用和科技人員,才能獲得具有一定創新性的知識產權;獲得一批引領技術進步的知識產權,也會形成高新技術產品(服務),進而形成高新收入。
“核心自主”是評價知識產權的重要考量。所謂“核心”,就是企業擁有的知識產權對應的技術,應對其發揮核心支持作用,形成企業發展和收入直接關系的知識產權;所謂“自主”,就是企業對知識產權的擁有具有排他性,并依靠自身的研究形成,不能僅通過受讓、受贈等方式獲得。
近年來,國家認定政策調整將知識產權分為Ⅰ類和Ⅱ類,并進行分類評價。對于建筑類企業來講,Ⅰ類主要指發明專利,Ⅱ類主要指實用新型專利和軟件著作權。在評價打分時,兩類專利存在較大差異,從總體趨勢來看,Ⅰ類在認定中更加重要,如Ⅰ類發明專利在每次認定中都可以使用。按Ⅱ類評價的知識產權在申請高企時,僅限使用一次,如Ⅱ類實用新型專利和軟件著作權一旦使用過,之后的認定將不能再次使用。
在高企培育階段,針對知識產權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幾點:
(1)知識產權類型與籌備時間:應當以發明專利作為重點培育和申報對象,由于發明專利申報周期較長,往往需要提前兩年以上開始培育、申報,才有可能在認定時獲得專利授權。
(2)知識產權的歸屬:在申請高企以及高企資格存續期內,知識產權只能由一個權屬人在申請時使用,對于有多個權屬人的,需要與其他權屬人確認,對方是否用于高企申報,如尚未使用,還需要得到對方出具的證明。對于合作研發的項目,在簽訂合同之初應當確定好知識產權的歸屬問題,避免可能出現的權屬糾紛。
(3)專利維護和專利有效性。申請認定時,專利的有效性以企業申請認定前獲得授權證書或授權通知書并能提供繳費收據為準。以中國電建市政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為例,2020年末擁有有效專利333項,需要專人管理專利繳費事宜,并實時更新數據,避免因維護不利導致專利失效,進而影響高企申報。
企業近三個會計年度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同期銷售收入總額的比值應不低于《管理辦法》中的規定,對于大型建筑類企業,適用占比要求為不低于3%。
研發費用的歸集依托于研究開發活動的開展,根據《管理辦法》中對研究開發活動的定義,一般性的升級改造、技術應用產生的相關費用不應當歸集進入研發費用。
在高企籌備期,研發費用的管理應當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連續性。研發費用需要考核近三個會計年度,這項工作需連續開展,否則很難達到比例要求,也無法通過高企年度備案。
(2)規范性。研發費用作為高企專項審計的重點之一,財務核算的規范性格外重要,相關費用的列支、財務附件的嚴謹性、合規性都是把控重點。這不僅僅是財務人員的事,需要人力資源、設備物資、工程技術和財務部門人員的通力配合。
(3)合理性。研發費用的歸集只是個結果,是過程的記錄,研發課題的確立、開展才是源頭和過程,把握好研發課題的技術先進性才能更好地把控研發費用發生的合理性。
《管理辦法》要求,企業從事研發和相關技術創新活動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比例不低于10%。在高企籌備期,科技人員的管理應當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連續性。近年來,國家政策日趨完善,對于科技人員的計算方式也進行了細化,規定要求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科技人員數均按照全年月平均數計算。該規定對企業按月精細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建立月度研發人員臺賬,并按月匯總統計職工總數。
(2)規范性。科技人員發生的工資薪金、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以及外聘科技人員的勞務費用等都應計入研發費用中的人員人工費,既要保證費用歸集規范,又要保證與非科技人員進行合理區分。
《管理辦法》要求,近一年高新收入占企業同期總收入的比例不低于60%,高新收入是指企業通過研發和相關技術創新活動,取得的產品(服務)收入與技術性收入的總和。
在高企籌備期,高新收入的管理應當重點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明確高新技術產品(服務)類型。建筑類企業與產品制造類企業有所區別,形成的產品大多以工程實體為主,收入也是依托工程實體,結合企業核心技術,對照《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分門別類地確定高新技術產品(服務)類型,才能合理歸集高新收入。
(2)科學區分高新收入與其他收入。確定高新技術產品(服務)類型后,根據收入形成的過程中核心技術的支撐程度,科學劃分高新和非高新收入(即其他收入)。
(3)規范核算過程。作為高企專項審計的重點之一,財務核算的規范性特別重要,相關費用的劃分、財務附件的嚴謹性及合規性都是把控重點。
企業創新能力主要從知識產權、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研究開發組織管理水平、企業成長性等四項指標開展評價,其中,知識產權的管理要點已在上文詳細闡述,企業成長性指標主要是財務經營指標。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研究開發組織管理水平主要注意以下兩點:
(1)科技成果轉化主要從成果轉化數量上進行考核,也體現了成果的質量和對企業的核心支持作用。籌備期內,企業需重點收集、整理科技成果轉化的證明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成果資料、轉化項目合同、發票等,申報時進行整理、匯集。
(2)研究開發組織管理水平主要是考察企業體系和制度的完備性。一般大型建筑類企業都有一套科技管理制度體系,對照《工作指引》的要求,可以利用籌備期進一步完善制度體系,進而形成一套科學完備的管理體系。
高企的創建并非一蹴而就,即使對于科技制度完備、科技成果豐碩的大型企業,整理資料的工作量也不容小覷。對于科技制度仍不完善、科技力量較薄弱的企業,就更加需要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這項工作需要企業自上而下調動方方面面的資源,涉及科技、財務、人資、物資等多個業務部門,制定詳細的工作方案、明確的節點目標,責任到人、扎實推進。
高企是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力量,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高企認定通過不是終點,高企創建更是個長期過程,應當以高企的建設為契機,不斷強化創新能力,提高科技水平,最終實現企業良性循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