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澤鵬 母肖靖 金路(大連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以往高校班級團支委會、班委會二者的地位及作用存在較大的差異,團員能夠相對輕松地進入團組織,組織管理也比較寬松,團員缺少較深的歸屬感,所以或多或少都存在思想意識覺悟低的問題,而班委會管理效用得不到充分體現,所以急切需要找到平衡團支委會和班委會的發展策略。作為高校基層團組織,學生團支部承擔著團結、教育青年的任務,隨著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深化改革,為了實現班委會、團支部的有效整合,構建班級團支部與班委會一體化運行工作機制,即“班團一體化”,對全面提高班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開展高校班團一體化建設工作的過程中,還需要兼顧時代環境,尤其面對新媒體帶來的沖擊和挑戰,還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式,促進團支部和班委會一體化運行。
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在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這就要求高校需要秉承大作為、小切口的工作理念,在基層工作中實施班團一體化工作機制,使團支部、班委會二者的功能、作用和優勢體現出來,對資源內容進行有效的整合。高校班團一體化建設應確保班團學生干部積極引領思想、端正價值觀念作用的發揮,借助協同發展和上下聯動的工作形式,讓學生的綜合思想道德水平、政治素養得到提升,幫助學生清晰認知自身所承擔的社會責任[1]。班團集體的建設成功與否,關鍵在于凝聚力的強弱,實施多樣化的班團思想教育活動,加快班團一體化建設,能夠讓支部團員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明顯增強,也有助于提升團員的歸屬感,對提升團員綜合意識和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均有重要意義。
加快高校班團一體化建設不僅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求,同時也迎合了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在班級團支委會、班委會的協同努力之下,能夠創新、改革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不僅豐富了學生思想引領的內容,同時也使班團活動更加多樣化,有助于健全班團活動的長效育人機制。所以開展高校班團一體化建設工作,應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和全面化發展,逐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夢培養出新時代接班人。
加強高校班團一體化建設,一方面指的是對團支部、班委會的日常事務管理及制度進行健全,另一方面還要制定出規范化和系統化的班團組織育人機制,確保班團組織的穩定、有序運行,讓學生充分、積極地參與到各項工作和活動中,增強班團組織的凝聚力[2]。高校班團一體化建設能夠使班團組織關系變得清晰化,使職能分工更加明確,對班團支委結構的優化有重要作用,對提高班團組織運行活力、基層班團組織內生動力的增強也有積極作用。
經過不斷的發展,當前高校班團一體化建設雖然已經相對普及,然而在實踐過程中仍存在建設成效不理想的問題,沒有將班委會、團支部二者真正的融合起來,影響了團員青年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班委會、團支部在實際工作中會存在交互性較差的狀況,班團一體化意識并未真正的滲透和建立。出現上述狀況的原因,在于高校沒有重視對于班團一體化的宣傳和推廣,在全新內容和思想的傳播方式仍有待更新,迫切需要將新媒體與高校班團一體化建設進行有效整合。
作為一種全新的媒介形式,新媒體建立在移動通信技術、互聯網等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包括多種形式,例如:移動電視、數字廣播、App客戶端、網絡、數字電影和觸摸媒體等[3]。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新媒體憑借其內容形式豐富化、實效性強等傳播優勢得到了廣泛應用,彌補了傳統信息傳播途徑的弊端,將信息的雙向交互傳播變為了現實,支持用戶結合自身需求,針對性的獲取信息。鑒于班團一體化建設和實施涉及多種信息的傳播、溝通,但是高校普遍沒有利用好新媒體信息傳播、信息制作優勢,未依托新媒體平臺對信息進行發布,使班團一體化內容呈現效果不夠理想,沒有很好的提高團員責任意識,不利于團員的發展。而且當下新媒體的重要用戶群體就是高校學生,然而班團一體化建設與新媒體的脫離,就必然會導致無法很好地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和需求,就會大大阻礙班團一體化工作機制的建立和實施。
新媒體能夠實現對多樣化信息內容的實時性傳播,能夠以受眾群體的需求為導向,提供針對性的傳播內容,迎合受眾心理。同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順應了大眾文化的發展需求,具有親民化的特征。鑒于高校班團一體化的屬性,要想切實落實各項工作任務,就需要將指示性策略、思想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進行下發,但是如果沒有同新媒體進行整合,就容易出現內容傳達不夠精準的情況,過于生硬、死板的向高校學生傳遞思想內容,會讓學生產生明顯的抵觸心理。長此以往,班級團支委會、班委會的工作的實施會受到阻礙,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會變差,學生無法真正從實施過程中獲得良好的體驗,會導致實施工作流于形式。
雙方互動性較強也是新媒體媒介的一大特征,受眾群體不再一味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夠主動對信息進行選擇,結合自身偏好、實際需要來篩選信息,也能夠對自身觀點和看法進行發表。當前,多數高校在開展班團一體化建設工作的過程中,并未認真聽取學生的反饋信息,所以經常會出現不能公平和公正地開展學生獎學金評比、班級干部選拔等工作的情況,再加上學生信息反饋的渠道較為單一,且信息反饋周期較長,這些都影響到班團一體化建設成效。受以往高校班委會、班級團支部地位和作用的影響,班委會的功能依舊沒能很好地發揮出來,從而使班團一體化的信息反饋機制不夠健全化[4]。高校在日常工作中也沒有通過新媒體媒介,進行積極的輿情疏導,不能很好地教育和引導學生,致使學生更易受到不良文化思潮的影響。
在高校班團一體化建設方面,發揮新媒體媒介的作用,能夠實現班級團支委會、班委會的有效整合、互補。基于宏觀角度來看,將新媒體與高校班團一體化建設進行整合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促進高校共青團工作長效發展的根本需求。但是高校班團一體化建設對于新媒體的有效運用,并不僅僅指的是基于傳統傳播思維下的濫用,而是要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新媒體特點,找準切入點,有效處理和解決高校班團一體化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明確高校班團一體化建設的路徑,使基層團組織工作得到全面的提升。
高校應將班團一體化建設路徑、班團一體化建設機制的規模化、系統化宣傳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可以打造專項新媒體平臺,提高信息傳播工作的質量和效率。高校可以結合實際狀況,依托校園網絡,針對性的開設視頻網站、官方微博和公眾號等,將高校班團一體化建設內容、路徑等信息傳遞和推送給學生[5]。利用高校學生喜歡新媒體的特征,還可以在班委會、班級團支部和青年團員中對班團一體化思想進行大規模的宣傳,讓廣大學生受眾群體能夠加深對班團一體化的認知,從而提高對班團一體化建設的重視,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確保高校班團一體化建設工作的有序開展。
高校班團一體化建設在與新媒體進行融合時,還必須要合理的對傳播技巧、傳播方式進行運用。班團一體化建設內容傳播并非機械性的宣傳,要求高校要對傳播信息進行軟化處理,即結合學生受眾的心理特征、需求和愛好等各方面的狀況,適當的調整和編輯信息內容,從而確保班團一體化建設信息傳播的有效性。結合高校學生學習能力強、樂于接觸新鮮事物的特性,高校可以將網絡流行語對班團一體化信息內容進行加工和包裝,抓住學生的眼球,吸引廣大學生能夠參與到了解班團一體化建設話題中。對于班團一體化傳播內容,不能局限于文字形式,還可以添加一些圖片,或者制作出短視頻,運用一種輕松、愉悅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所傳播的班團一體化信息內容。高校對班團一體化建設內容的傳播方面,應避免出現硬性宣傳的方式和效果,通過含蓄、委婉的方法來傳達信息,提高高校班團一體化建設傳播內容的可視性及有效性。
高校開展班團一體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在于優化整合班級團支委和班委會,實現二者的協同工作,改善班團工作成效。基于此,高校應找準二者工作話語權、職責義務的平衡點,有效對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分歧問題進行處理,以此來提高共青團員的職責意識,使學生工作更加有效。高校對于班團一體化建設工作所存在的問題,不僅需要依托新媒體對措施進行宣傳,同時還要找到產生問題的緣由,從根源上徹底消除隱患問題,達到推進高校班團一體化建設的目的[6]。基于此,高校要充分發揮新媒體雙向交流的優勢,針對所設立的班團一體化新媒體平臺,對相應的反饋機制進行構建,廣泛搜集、整理學生對于班團一體化建設的意見和建議,鼓勵學生為班團一體化建設出謀劃策。高校也可以讓學生借助反饋機制對自身所遇到的學習、生活問題進行反映,給予學生及時的幫助。班級團支部和班委會在協同開展工作的過程中,應將學生利益放在首位,保障反饋渠道的通暢性,將優質的服務提供給廣大學生,樹立起班團一體化工作的威信,將自身感召力和影響力充分體現出來,使學生能夠真切感受到建設班團一體化的有益之處,使高校班團一體化建設擁有扎實的學生基礎,進一步推動班團一體化開展。
在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和大規模應用的新時期,為了進一步推進高校班團一體化工作的開展,共青團要想跟上時代發展步伐,就需要從根本上掌握好新媒體傳播規律、特征,將新媒體的優勢充分體現出來。基于新媒體視域下,在建設高校班團一體化工作機制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打造建設傳播新媒體平臺、提高傳播內容的可視性及有效性、制定高效化的反饋機制的路徑,統籌協調班級與團支部工作,使高校基層班級團組織的戰斗力和活力得到全面提升,培育出一批具有較強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