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靜雅,張 凱
(1.江蘇理工學院教育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合署),江蘇 常州 213001;2.江蘇理工學院商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1)
應用型本科院校作為培養未來社會中堅力量的主要教育陣地,其人才培養應當以理論為指導,實踐為發展方向,迅速且貼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以社會的需求為導向制訂人才培養計劃,注重培育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以往本科院?!爸乩碚摚p實踐”的培養模式已無法有效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當時課程改革的趨勢倒逼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當改變原有的教育模式,轉向“理論與實踐并重,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新型教育教學改革模式。目前在線上MOOC學習加線下SPOC學習的混合深度學習模式成為高校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其中深度學習的實訓基地建設是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理論與實踐并舉的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對“MOOC+SPOC”深度學習實訓基地建設的研究轉向、發展趨勢和多元模式構建進行系統研究,對實訓基地建設和教學改革都有較強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踐意義。線上線下混合深度學習的實訓基地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來規劃實訓基地建設。因此,需要以實訓基地的規劃和已建項目的經驗為基礎,構建適合高校人才培養需求,同時又具有高校特色的教育體系。
學界對高校實訓基地建設的研究經歷了實驗室+校辦廠、實驗室+實訓室、實訓室+實訓車間、實訓基地幾個典型階段,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地建設模式、運行、管理三大方面。
實訓基地建設模式:沈華錦等從高職院校自身、校企合作、校際合作以及政校合作四個角度提出了四種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模式[1]。有學者通過案例分析了校內實訓基地、校外實訓基地、校際共建實訓基地以及校企共建實訓基地。王良春介紹了“訂單式”模式,即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簽訂協議,在實訓基地中共同培養所需人才,同時也介紹了“雙掛牌”模式,即高職院校在合作企業掛牌建立職工培訓基地,企業合作企業掛牌建立實習實訓基地[2]。
實訓基地運行機制:姜大源介紹了德國“雙元制”模式下的實訓基地建設和運行經驗[3];廖小春認為應當必須強化政府統籌協調功能,處理好政府、學校、企業三者之間的關系,實現三者聯動;姚海清認為可以借鑒德國跨企業培訓中心的運作方式來指導中國公共實訓基地的運行和管理[4]。
實訓基地管理模式:吳櫻櫻認為實訓基地的管理模式可以借鑒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教學工廠”的管理模式;馮旭敏等認為實訓基地的建設應當系統化、體系化[5];陳林德等認為職業學校內的相關專業應當建成類似企業經營方式的實訓基地,按照“一一三三”模式進行一體化管理[6];曲巖等認為應當探索通過基地信息化建設提高實訓基地教學管理工作效率和質量[7]。
國外的實訓基地作為實訓類教學的主要場所,都極為重視培養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的實訓教學,實訓基地作為實訓教學的主要場所逐漸發展成熟,形成了許多可供借鑒的模式,具體如下:①美國的CBE模式。CBE是“以能力為本位的教育”,是美國的職業教育模式,該模式是以社區學院為載體,受教育者通過在社區學院中的學習掌握職業教育中的技能。②德國的“雙元制”模式。德國的“雙元制”是指學校理論教育和企業實踐培訓相結合,以企業培訓為主,以培養高水平的專業技術人員為目標的職業教育制度。③澳大利亞TAFE模式。TAFE是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的縮寫,該模式是新型的現代學徒制度,該模式的核心在于要以職業能力為培養的本位,大部分時間在工作場所,只有少部分時間在學校進行理論學習,該模式的意義在于大量的實踐工作能夠使受教育者迅速掌握實訓技能。TAFE模式將終身教育的理論應用到實踐當中,從而使澳大利亞逐步成為學習型社會。④新加坡教學工廠模式。新加坡教學工廠實訓教學模式是博采眾長、自主創新的一種模式,教學計劃是根據產業發展需要而制訂的,其教學計劃的安排也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而制訂,教學計劃的安排充分借鑒德國雙元制的理論。
梳理當前對實訓基地建設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的文獻可知,當前國內實訓基地建設的研究從建設模式、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做了比較全面的研究,但存在實訓基地建設的理論不夠系統,多為宏觀層面的研究居多,具體實施及范例較少的問題。國外的實訓基地研究主要以不同國家的模式為研究趨勢,對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實訓基地建設經驗進行對比分析,可知實訓基地需要有適合本國國情的模式,不同國家的社會特點、教育模式、所處社會階段不同,學生的接受能力也不同,應當綜合考慮國情、社情、學情和學生特征,探尋出一條具有本國本區域本學科特色的深度教學實訓之路。
當互聯網+擴展至教育領域后,線上線下結合的深度學習模式成為混合教學的主流,基于“MOOC+SPOC”深度學習的實訓基地應當構建與師范生課程體系相匹配的實訓基地。當前實訓基地的建設模式和基于工作過程導向型的課程體系之間存在不匹配現象,目前大多數的實訓基地建設依舊按照學科體的模式進行,排布多采用“工序分散”原則放置,給教學實踐帶來諸多不便,甚至直接導致課程的實訓環節無法正常實施。同時要構建適應教學模式的實訓基地管理模式,“行動導向教學”是師范教學的主要教學模式,教學模式的改變會帶來教學管理模式的改變,行動導向教學需要學生在開放式的教學環境下進行實踐學習,需要實訓基地在管理模式上更加靈活,能夠將所有實訓資源整合調配,靈活使用。
教學型實訓基地是以教學為主要任務,同時提升教師和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一般教學型的實訓基地都在校內的仿真實訓基地展開,對于師范生的“MOOC+SPOC”深度學習實訓基地,需要依據相關師范生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課程體系來對具有實訓活動的課程進行安排。校內教學型實訓基地模式的教學改革提高了高校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同時教學型實訓基地的建立使課程的教師能夠意識到理論和實踐的關鍵性聯系,也能夠提高學生的深度學習和職業能力。
教學生產型實訓基地是指高校和社會結合,將高校的理論和社會的資金資源融合,利用高校的實訓基地,面向社會進行生產和服務,改變高校單純依靠“輸血”的生存方式,在完成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的基礎上,與社會的生產服務對接。高校擁有相對較為先進的實訓設備,但缺乏掌握高新技術的專業型教師,與社會對接可各取所長,相得益彰。教學生產型實訓基地不僅能夠在教學上完成課程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而且能夠將社會中具有實踐意義的指導帶進課堂中,使學生在課程教學的同時直接與社會上的企業對接,完成部分實習目標。教學生產型實習基地能夠為學校的課堂教學提供一線的實踐性專業人才作為高校實訓基地的外聘師資力量,也能夠將企業先進的具有實踐意義的生產技術應用于實訓基地的教學中。
一般生產型實訓基地是建立在校外的,具有營利性質的實訓基地,一般由校企合作作為校外生產型實訓基地的主要實現形式。企業能夠為學生提供最為先進的設施設備,最為貼合市場需求的技術方法,擁有掌握高精尖端技術的專業實踐人員,由此企業能夠為學生提供最接近社會的工作崗位和工作體驗,形成學生的職業觀、價值觀,因此,校外的生產型實訓基地也是能夠將“MOOC+SPOC”結合的校企合作結果。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線上(MOOC)和線下(SPOC)結合的深度學習實踐型課程越來越受到應用型本科教學和就業企業的青睞,因此本文在梳理“MOOC+SPOC”深度學習實訓基地的研究現狀后,對實訓基地的多元模式的特征進行了分析,以期為不同模式下的實訓基地提供線上線下深度學習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