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青平
(中共吉林市委黨校,吉林 吉林市 132108)
在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中,對人力資源、生產資料、勞動對象的管理普遍借助制度約束、監督檢查、名利獎罰等手段,實現企業管理中的行動統一、步調一致,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滿足企業經濟效益持續發展的需要。進入21 世紀以來,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廣泛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人們通過互聯網實現了信息共享,國際間交流日益頻繁,相互尊重與平等意識逐漸增強,傳統的企業剛性管理模式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二十世紀60年代以來,日本、臺灣等“亞洲四小龍”經濟體迅速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廣泛關注,在研究企業成功管理經驗的過程中,發現多數企業深受“華夏文化”的影響,一改強迫性的制度、獎罰管理手段,采取啟發、感召、激勵、誘導的方式把企業組織的發展意愿變為員工自覺奮斗的行為,調動了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形成了鮮明的企業文化亮點,企業柔性管理由此誕生。新形勢下,黨的十九大提出發展以人民為中心,改革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企業管理必須把握核心占位,把管理思想、方法、精神寓于尊重和利益歸屬同員工的一致上,創新企業柔性管理模式,促進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現代企業是生產經營信息化、現代化、智能化背景下的社會組織引導員工,以盈利為目的,向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具體實踐過程,企業的持續發展,來自科學的發展戰略,而科學的發展戰略是與企業文化一脈相承的廣大員工追求的愿望,因此,企業管理者針對企業的發展、資源配置、利益分配各種決策過程中,按照柔性管理理論的要求,必須實現決策民主化,充分尊重員工的意愿、意見與建議,自上而下地貫徹規劃,自下而上地完善規劃,使企業建設的重大事項“取之于員工,用之于員工”。
員工都是企業的主人,企業是員工生存的大家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企業要把激勵管理機制創建成企業文化,企業精神,通過不同形式的關愛,把員工的思想統一起來,凝聚共識,形成合力。比如,班組車間為每位員工過生日;企業為模范員工掛紅花;鼓勵優秀員工走上領導崗位;定期給貢獻較大員發放一次性紅包等等,用物質或非物質的激勵舉措,讓員工獲得精神與物質,名譽與金錢的獎勵,引導正能量需求。創設公正、誠信、公平、自由與平等的工作環境。
日常的工作中,把批評監督扁平化,巧妙迂回,首先,采取換位思考,找到員工犯錯或者工作效率不高的真正原因,“對癥下藥”,讓員工心服口服,主動改正。其次,與員工一起分析錯誤行為長此以往可能造成的惡果,不但深受其害,也連累大家。再次,以身作則,規范引領,通過模范行為和舉止言行,影響員工“自我深省”。
企業品牌或文化名牌有名牌產品、企業精神和知名團隊等多種表現形式,比如,大慶油田的“鐵人精神”“奉獻精神”,李寧運動服的“名人效應”,一些地方黨政領導為“產品”代言的“誠信模式”,今年過節不送禮,送禮就送“腦白金”的“廣告作用”,還有川菜、蒙古牛奶牛肉等“地域民族特色”,這都是通過不同渠道打造的企業文化或者品牌,員工在這樣的企業工作感到自豪,非常珍視來之不易的榮譽,因而,能夠自覺地把個人的利益與企業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產生較強的人格魅力,天工工作的積極性。
以“管”字當頭的企業生產過程中的監督激勵模式,在柔性管理模式下,突出“律己”作用的發揮,就具體的生產經營管理過程而言,把“人性化”作為監督激勵模式的總抓手,從“德、能、勤、績”等諸多具體方面,量化考核,充分考慮每一位員工的具體情況,“把丑話說都明處”,讓每一個人都能隨時自我“照鏡子,看形象”,從增強自律意識,主動“見賢思齊”。
企業是一個平臺,員工是在這個平臺上從事生產與服務的團隊,人與人之間只有樹立合作共贏,相互尊重,取長補短,才能實現,為了共同的目標,各盡所能,奉獻集體。企業的管理層、員工、客戶等把上下級關系、債權債務關系統統改善為合作互利共贏關系,清除傳統意義上不平等的各種依賴歸屬關系,創新企業發展品平臺,為每個人提供進步機會,實現共同管理、共同奮斗、共同分享建設成果的和諧目標。
以柔性管理為導向的企業管理方略,是新形勢下人民實現當家作主的具體追求,是新型人際關系在企業管理中的體現,也是企業管理創新的科學成果,隨著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人性化”管理越來越和諧、尊重、客觀,因此,不同企業結合實際在引進柔性管理的過程中,注重創新,才能取得較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