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小川
(中國能源工程集團有限公司,上海 200061)
進入21 世紀,“有機”“低碳”“可持續發展”模式成為城市建設新的衡量標準。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對食品要求也逐步增加,食用新鮮健康有機果蔬成為人們飲食追求。此外,都市缺乏自然的環境,工作的壓力使他們更加向往過著像陶淵明“采菊東籬下”般寧靜的田園生活,而對于一直傳承下來的農業耕作,是人們回歸自然的生活、釋放壓力的可實現途徑。在擁擠的城市中擁有自己的一塊地,已成為當代都市人們的理想。
社區農業是指在城市居住區域,居民利用社區范圍內土地,如房前屋后綠地,進行農業活動。
社區農業是城市農業的一種表現形式。其構成形式多樣,不受面積、空間的局限,可在屋頂、院落、公共綠地、陽臺等地使用有效土地進行農業種植。
是指在城市生態化背景下,采用耕種形式,利用農業耕作手法,使用有機生產肥料,把社區與農業景觀相結合,使農業作物兼具觀賞性、生產性,保持社區小環境內的生態平衡、生物多樣性。社區農業景觀提供了一種新的生活生產方式,滿足了人們耕作樂趣,為人們提供了趣味的景觀,提供了新的食物供給模式。
根據土地類型不同,可劃分為以下兩類:
指在社區范圍內,居民單獨或共同協作耕作公共土地,使其形成觀賞性生產作物。公共性強調土地的所有權屬于社區管理者所有。例如公共區綠地,花園。社區管理者提供土地,由社區組織或社區居民自發組織,分為單獨經營管理和共同經營管理。
是指在社區大環境下,居民利用私有土地進行農業景觀活動。例如利用自家院落,陽臺、花盆、屋頂。家庭性質農業景觀可形成多維度景觀模式,有效地利用建筑空間。家庭農業選用種植油菜、西紅柿、辣椒等小型食用性果蔬植物。
社區農業景觀理論源于城市生產性景觀理論。早在工業時代后期,西方社會已經提出生態城市概念,如霍華德提出的“田園城市”理論。之后,P·格斯迪的《進化的城市》,明確了生態與城市的結合。麥克哈格的設計結合自然一書標志著生態城市概念的正式確立。此后,生態理論被運用到城市建筑。20 世紀以來,社區農業理論著作相繼出版,如1999 年《都市農業雜志》詳細介紹了歐美國家的社區農業發展情況;2009 年《社區園藝》通過分析案例,介紹了在社區環境下,生態農業的技術指導;同年《綠色城市,成長社區》利用美國城市—西雅圖,闡述了社區與自然的共生,通過社區農業改善社會問題。20 世紀80 年代后,通過國際會議確立的城市生態內涵,城市社區農業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與深入。國外的城市社區農業理論已基本成熟。
早在19 世紀末,美國居民就已開始在住宅附近栽種糧食作物,緩解個人經濟壓力。在經濟大蕭條時,美國通過耕種城市農作物為貧窮人們提供食物供給。戰爭時期,美國發動了一場名為“勝利農園”運動的農業活動以補充軍糧。之后,國外把生態農景觀作為城市建設的一部分。目前,紐約的社區菜園已超過750個、英國大約有8025個、德國的小型菜園也有近150萬個[1]。
19 世紀初,黃光宇最早在《田園城市、綠心城市、生態城市》中提出生態城市的概念。他認為:“生態城市即為生態良好或健康的城市”[2]。20世紀初,都市農業概念傳入中國。之后,我國的各大城市開始進行相關研究,并出版了相關書籍。但我國尚處于宏觀理論的研究。沒能形成符合本國特色的理論體系。我國社區農業景觀主要局限于居民自發進行活動。我國尚未形成一定規模的社區農業景觀實踐。
我國社區農業景觀嚴重缺乏觀賞性,由于沒有管理者進行統一的管理,亂搭建柵欄,種植作物觀賞性差,種類雜亂無章且分布碎片化已成普遍現象。因無相關部門的指導,人們仍延續傳統的耕種技術,缺乏對新技術的了解。我國相關政策沒能與時俱進,未設立相關組織機構,未有相關鼓勵政策。此外,我國對于社區公共綠地有明確規定,居民不可私自利用公共土地進行農業活動,因而居民的自發耕種,受到社區管理人員的阻礙破壞。
社區位于阿姆斯特丹附近,來回僅需半小時。是一個正在嘗試運用多種創新技術開發的社區,社區具有可自我維護調節能力,運用可再生能源,實現社區彈性發展。社區利用居住區田地、房屋周圍果園、居住區垂直農場為居民提供食物來源。食物殘渣可通過昆蟲生物進行消化,用作魚蝦飼料。飼養動物產生的糞便,可用于農業有機肥料。形成廢物再造資源系統,實現動植物共生,實現食物的循環;房子通過生態設計可以過濾雨水,以便收集存儲水資源。并開發一種可利用植物和樹木進行污水處理的水管理系統,通過灌溉和能量轉換實現水資源的循環;社區使用太陽能或其他形式的自然能源產生電力為居民服務;電動汽車被要求停靠在社區周邊,減少能量的損耗,并保持道路僅可步行。
社區位于武漢市。是一個由社區物業管理組織的農業景觀。社區開墾出一千多平方土地用作農業種植,由物業管理并出租給社區居民。農場共有26 塊菜地,每塊面積約3.6 m2[3]。物業通過標明菜地種植作物品種和種植居民來進行管理。保持社區的農藝景觀,并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方式。
本文運用案例對城市社區農業景觀進行闡述分析,提高人們對社區農業景觀的認識,旨在對今后建設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