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實習記者 龍艷
人物簡介
楊萬澤,男,1960年生,彝族,共產黨員,四川省涼山州蜂業協會會長,代理協會技術人員,在全州17個縣市多次進行中華蜜蜂科學養殖技術培訓。楊萬澤帶領技術人員長期奔波在貧困山區,為蜂農開展產前、產中、產后配套服務,推動行業良性發展,成為全州技術養蜂的領頭人。
在四川涼山州德昌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不畏艱險和勞累,致力于將自己的養蜂技術帶進貧困山區,助力群眾通過養蜂脫貧奔小康,至今已堅守38年。他就是涼山州蜂業協會會長、代理協會技術人員——楊萬澤。
1960年出生的楊萬澤,自199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始,一直堅守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職責與擔當。1982年楊萬澤高中畢業,隨即便開始了養蜂之路。他帶著自己的一技之長從四川走到全國各地,哪里需要養蜂技術,就會出現在哪里,38年過去了,日日如此,年年如此。
在事業發展不錯的階段,楊萬澤將目光聚焦到了貧困群眾的身上。楊萬澤認為,既然自己有一技之長,為何不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楊萬澤在涼山州多個縣多次開展中華蜜蜂科學養殖技術培訓,讓所有的貧困戶都能夠學習這一技術,協會至今有290 余人。他說:“共產黨員的職責與使命就是為民服務,更是為需要幫助的群眾服務。”楊萬澤就是這樣帶著黨員的信仰,堅守38年,改善了涼山州多個貧困地區群眾的生活。
楊萬澤出生在德昌縣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他常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人只要還有力氣,只要像蜜蜂那樣不顧一切辛勤勞作,就會過上‘甜蜜’的生活。”
楊萬澤通過對涼山地區的考察,發現生活在高寒地區的群眾生活條件艱苦,缺少致富的條件,但同時這里又孕育著豐富的蜜源植物,據此楊萬澤推斷,在這種環境下產出的蜂蜜,營養價值高,經濟效益也會更好。就這樣,楊萬澤帶著自己的老本行,深入山區,手把手地傳授著養蜂技術。當時的楊萬澤并不是特別富裕,但他總是自掏腰包將養蜂所需的材料送到貧困戶家里,教會了400余戶貧困戶養蜂技術,讓貧困戶改善了生活,奔赴小康。
楊萬澤之所以致力于將養蜂技術帶進山區,是因為他堅信產出的蜂蜜能夠帶來不錯的經濟收入,還能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這無疑是一個很值得嘗試的想法。楊萬澤帶領技術人員長期奔波在貧困山區,用科學養殖技術零距離地服務蜂農,以此來推動行業良性發展。在春寒料峭的季節,楊萬澤也會帶領山區貧困戶由傳統飼養管理逐漸改良為活框飼養管理,通過楊萬澤悉心指導,最終貧困群眾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基礎。正因如此,楊萬澤成為全州技術養蜂領頭人。
楊萬澤認為,養蜂是一項任何發達國家都無法用機械代替的產業,不爭水、不爭糧、不占地、成本低、投入少,養蜂可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就業,且生態保護作用大,產品用途廣,種種優勢與特點都說明養蜂將會是扶貧造血型產業,是一項可持續發展項目,這也增強了楊萬澤通過養蜂技術幫扶貧困戶脫貧的信心。
同時,科技支撐是養蜂健康發展的關鍵,針對傳統落后的中華蜜蜂養殖技術,涼山州蜂業協會黨支部狠抓現場技術培訓,強化科學管理技術應用,加大對中華蜜蜂活框飼養管理、科技人工養蜂、人工培育蜂王、病蟲防治、四季管理等技術的指導培訓力度,力爭通過讓涼山貧困群眾學好技術、用好技術、發展產業來為脫貧攻堅事業做出貢獻。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