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鴻斌
(云南省曲靖市陸良縣圖書館,云南 陸良 655600)
引言:大數據指海量數據、復雜數據的集合。網絡信息時代到來后,大數據數量快速增長,并且數據模式動態創新,這為大數據技術創新式研發提供了契機。大數據用于圖書館信息服務當中,能夠通過價值數據獲取,滿足決策科學化制定、信息服務水平提升、優質化管理等需求。基于此,本文分析大數據背景下公共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有效路徑,希望同為相關人員提供理論指導。
當下,社會發展速度逐漸加快,但多數城市的公共圖書館沿用傳統管理模式,這不僅會弱化信息服務效果,還會降低大數據技術利用率[1]。隨著公共圖書館內部文獻資料共享需求的多樣化提出,這無疑增加了書籍科目細分難度,同時圖書信息化管理任務量相應增加,如果管理模式一成不變,那么管理效率大大降低,并且管理環節極易出現失誤,最終降低圖書資源利用率。要想改變不容樂觀的圖書管理現狀,應引進先進設備或信息化軟件,以此緩解管理人員工作壓力,提高圖書管理質量、提升信息服務水平。
現今公共圖書館信息服務水平整體偏低,這不僅會拉大讀者與公共圖書館間的距離,還會對圖書館事業日后發展增加阻力[2]。信息服務期間,往往因服務方式單一、信息延遲傳遞而降低公共圖書館運轉的整體效率,難以為文化事業發展貢獻應有力量。此外,圖書存儲方式過于局限,書籍借閱、歸還等程序過于繁瑣,一定程度上會延長讀者等待時間,最終會弱化讀者閱讀體驗,對圖書館現代化建設與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如果已有問題未能及時解決,那么圖書館信息服務水平短時間內將停滯不前。
信息服務人員在公共圖書館的經營管理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信息服務人員知識儲備、專業素質直接影響公共圖書館管理效率和質量。目前,多數信息服務人員知識儲備匱乏,并且綜合素質偏低,實際管理中常因對圖書資料管理流程了解甚少、專業技能偏低而弱化圖書管理效果,難以為讀者提供優質服務。長此以往,圖書管理工作會因信息服務人員供應不足而被動推進,不利于深化公共圖書館事業改革。
大數據時代到來后,公共圖書館工作人員應盡快適應新技術帶來的變化,通過創新工作理念、改變工作方法,充分挖掘信息技術功能優勢,從而提高公共圖書館信息服務水平。具體來說,館員應樹立學習意識、端正學習態度,正面大數據技術為公共圖書館管理工作帶來的挑戰與機遇,盡可能多的儲備理論知識、提升專業素養,通過熟練操控計算機向讀者提供個性化服務,一定程度上增強讀者與公共圖書館間的連接,為日后信息服務模式改進、信息服務水平提升提供方向導引和動力支持。館員之所以要豐富知識儲備、提高技術專業性,目的是提高對信息的敏感度,憑借較強的信息處理能力來提取價值信息,據此做出科學管理決策,確保公共圖書館信息服務有的放矢,真正滿足讀者提出的多元化需求。信息收集的過程中,應在時效性方面高度重視,因為信息時效性強弱對信息利用價值高低有直接影響,再加上,價值信息傳遞效果關乎信息共享進程,所以館員要靈活運用大數據信息技術,在信息處理與準確傳遞方面做出重要貢獻。
公共圖書館基礎設施建設不能一蹴而就,因為信息設施完善工作較復雜,再加上,信息服務要求多樣變化,所以要科學設計,并細化信息設施建設目標,使建成后的信息設施能夠盡快投用,為信息服務提供可靠保障[3]。由于圖書館業務場景各異,所以基礎信息設施完善環節,應根據業務場景服務群體特點及閱讀需求,利用大數據技術采集所需信息,通過信息處理,完善信息設施建設方案,確保數據共享成為現實。舉例來說,某公共圖書館在基礎信息設施建設環節,通過功能分區引入新型信息化設備,如自助區投放借還書機、館員工作區投放智能化工作站、盤點區增置移動盤點車、通道區安裝FRID 安全門禁設備。可見,隨著科技發展,公共圖書館基礎信息設施種類多樣化,且各類設施功能豐富化,這無疑會提升圖書館信息服務水平,真正加快數字化圖書館建設進程。對于讀者而言,能夠充分感受信息環境下的閱讀樂趣。
知識經濟時代下,公共圖書館信息化服務水平逐漸提升,主要是因為館員利用大數據技術合理調整知識服務標準,使得服務模式向利好方向改進,取得知識服務、信息服務的良好效果。大數據技術支持信息的多樣化采集和深入分析,在此期間,動態獲知讀者的知識需求,盡可能多的探索圖書館與讀者間的交互數據信息,將其作為閱讀方向預測的重要依據,進而針對性向讀者推薦適合讀物,爭取在短時間內提高書籍流通速度,取得知識服務快速輸出的良好效果。考慮到公共圖書館讀者群體規模較大,但讀者服務需求多元化,所以要科學化、精準化對預測信息行為,并定位最高知識服務標準,結合公共圖書館內外部發展要求,動態推廣新型知識服務模式,為用戶提供更高質量服務,更好地滿足讀者閱讀需求,讓讀者對知識服務和信息服務留下深刻影響。舉例來說,多數讀者借助手機的相關軟件觀看館內座位剩余情況、查找所需書籍的相關信息,并在大數據技術輔助下自助借還書籍。這既能讓讀者享受到前所未有的便捷,又能提升公共圖書館服務水平。
公共圖書館個性化信息服務提供的前提條件,即保護每位在線讀者、實體讀者隱私安全,一旦讀者隱私安全保護工作未能具體落實,那么讀者在公共圖書館中的閱讀滿意度會大大降低,這對公共圖書館日后建設與發展會起到阻礙作用,最終會對文化事業帶來負面影響。足以見之,隱私安全保護工作十分關鍵。隱私安全保護期間,相關技術人員應滲透數據思維,據此獲取信息服務數據,為讀者隱私性行為保護制定可行性方案。在此期間,應充分尊重讀者隱私,并從網絡安全維護、公共圖書館信譽等級提升等方面入手,確保信息安全保護工作落實到過程,大大降低隱私被他人盜取竊用的概率。網絡安全維護方面,公共圖書館聘請專業網絡運維團隊檢查網絡安全問題,一旦發現安全隱患及時排除。同時,建立網絡安全運維管理制度,這既能規范用網行為,又能對惡劣行為起到懲治作用,為讀者隱私安全保護給予制度層面的保障。公共圖書館信譽度樹立方面,公共圖書館基于服務平臺下發讀者隱私安全保護的通知,消除部分讀者的懷疑態度,讓讀者放心閱讀。
大數據時代下,新媒介順勢而生,為真正優化公共圖書館信息服務質量,應利用新媒體搭建溝通平臺,滿足讀者在線了解信息、在線答疑需求,同時,這也是推廣線上借閱服務的有效路徑。信息化溝通平臺開通后,讀者能夠向館員提出信息服務方式改進的合理化建議,這對公共圖書館可持續發展,以及信息服務水平提升有促進作用。從某種程度上來看,讀者能夠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真正為我國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提供推動力。當館員了解讀者心理需求后,會再次利用大數據技術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從而精確定位閱讀方向,使得公共圖書館特色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常態開展。即便讀者閱讀需求動態變化,仍能精確化制定服務決策,向讀者提供滿意的信息服務,長此以往,能夠調動讀者的閱讀欲望,這對讀者知識儲備豐富、文化素養提升有現實性意義,最終公共圖書館事業能夠穩健發展。
結論:綜上所述,公共圖書館事業包含于文化事業,為調動人民群眾閱讀的積極性,真正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應結合大數據時代發展要求,動態創新公共圖書館信息服務模式。具體來說,通過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建設基礎信息設施、細化知識服務標準、加大讀者隱私保護力度、搭建信息化溝通平臺等措施來提升圖書館信息服務質量。這既能為我國公共圖書館建設與發展注入內動力,又能提升全民文化素養,進而促進我國文化事業常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