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淇
(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403)
目前“00 后”已成為在校大學生的主體部分。《2020 年中國粉絲經濟市場發展規模現狀及未來前景分析報告》顯示,“00 后”追星群體占比接近70%。這說明,大學生是粉絲中的核心群體。但自2021 年以來娛樂圈遭遇多位偶像人設“塌房”事件,知名藝人違反社會公德和法律的丑聞,或遭到法律的追究,或遭到輿論場的道德唾棄,或遭到行業的聯合抵制。“塌房”事件曝光后,首先,不少粉絲選擇視而不見,接著有些粉絲甚至為偶像“洗白”。然后,當網上的傳言實錘后粉絲們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悲傷和抑郁情緒。最后粉絲們只得無奈接受現實。“飯圈”文化實際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普遍缺失的問題。
“飯圈”即為粉絲圈,是粉絲群體的一個簡稱。他們匯聚成一種組織或團體,自發為偶像應援助威。“飯圈”文化是廣義粉絲文化的一部分。粉絲文化,用百度百科的定義解釋為:一個個體或者群體,由于對自己內心虛擬的對象或者是現實存在的一個對象的崇拜和追捧心理造成的文化消費,并由此發生的為自己喜愛的對象過度消費和付出無償勞動時間的一種綜合性的文化傳媒以及社會文化現象的總和。
近年來國內“飯圈”文化陷入了價值怪圈。在“飯圈”,擁有顏值、流量、人氣和話題的“頂流”明星,即使沒有優秀代表作品,甚至沒有藝術功力,也能受粉絲瘋狂追捧。隨著“頂流”明星商業價值的增高,資本逐利,使得明星爭取各種商業資源,加速商業變現。一些粉絲們甚至對劣跡藝人仍癡迷,顛覆了正向價值觀。
從粉絲的角度看,偶像就是他們的精神支柱。有時粉絲對偶像的關心勝過對自己的親人。一些偶像養成類選秀節目,粉絲見證偶像從普通人走向煊赫一時的明星,參與偶像長成的全過程,在偶像身上寄予諸多情感。依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粉絲們在與偶像的“共生”關系中得到情感撫慰,得到“歸屬”與“愛”,接著盲目地偏愛和崇拜偶像,甚至認為偶像的一切都是好的,反對偶像的就一定是壞的,是非觀念混亂。
不同偶像的粉絲之間好似互為敵對勢力。為了維護自家“愛豆”的人氣和人設,粉絲們活躍在各大網站中,不遺余力地擔當網絡“水軍”,甚至新建多個賬號刷分控評,只要看到對自家“愛豆”的負面評論就是非不分地反駁和詆毀對方,甚至是通過人肉搜索來抨擊、造謠。如此滋生了網絡暴力。
一方面,許多粉絲表示,不管自己需要與否,只要價格可以承受,就樂于購買偶像代言的各種商業品牌產品。另一方面,在粉絲圈里,有組織、有分工地為偶像開展打榜、控評和反黑,許多粉絲自掏腰包地投入到維護偶像的人氣榜單位置的行動中,比如刷“明星勢力榜”的愛慕值,為的是讓自己在粉絲圈擁有更高的地位,從而能幫偶像刷更多的愛慕值,創造與偶像更多的接觸機會。
當前社會是多元文化碰撞的社會,恰逢科技和經濟的飛速發展。這些都強烈地沖擊著大學生的價值觀樹立和理想信念的堅定。大學階段處于一個人三觀尚未成型的階段,許多大學生從小習慣于灌輸式教育,鮮有養成辯證的思維方式,易于被社會輿論帶偏。從前,許多媒體將報道的精力放在明星的緋聞與炒作上,而大學生網民們將關注放在了偶像的私生活上。他們把偶像當作自己的理想,一旦偶像人設“塌房”,他們的理想似乎也隨之坍塌。這無疑暴露出大學生中理想信念普遍缺失的問題。他們對未來迷茫,對自己的個人發展缺乏動力,對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大局不夠關心。
2021 年8 月27 日中央網信辦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飯圈”亂象治理的通知》,重點整治娛樂圈的打榜行為,試圖為網民和粉絲制造一個風清氣朗、健康的外部環境。娛樂明星,如果道德敗壞,或者違反法律,不僅會被資本家拋棄、被行業拋棄,最終也要被粉絲拋棄。高校教育者們都應該思考:要怎樣建設當代大學生的內心世界,幫助他們提升理想信念呢?
依據百度百科的解釋,理想,是對未來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信念,是情感、認知和意志的有機統一體,是人們在一定認識基礎上確立的某種思想或事物堅信不疑并身體力行的心理態度和精神狀態。理想信念是“理想”和“信念”的有機結合,通俗說就是精神支柱,也是前行動力,如指路燈塔。理想信念若坍塌,人活的如行尸走肉,一具軀殼而已。習近平總書記形容理想信念為精神之“鈣”,“心有所信,方能行遠”。他在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的“七一“講話中勉勵廣大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投身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也就是要將個人的理想融入社會發展的理想中。
在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人們的內心每天都在經歷著各種利益的矛盾沖突。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要明白堅守什么信念、摒棄什么觀念?堅定什么理想、怎樣朝著理想邁進?正確而堅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激勵自己不斷突破、越走越遠。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提升離不開學校引導。因此,高校要重視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為祖國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
2014 年3 月26 日,教育部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導綱要》中指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引導青少年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大學生可以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涵養理想之源,在憂國憂民的詩句中熏陶家國情懷。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中華兒女孜孜不倦地追逐理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建議高校考慮開設中華文化課程,將其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通識教育的必修學分,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從而提升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學習內容不僅僅是中華詩詞,還可以是紅色家書等。許多大學尤其是職業院校過多地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知識的學習,但對于學生的品德養成、理想信念的追求引導不夠。該課程的開設能夠陶冶學生的家國情懷,引導學生遠離利己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價值觀念。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為抗瘧疾進行了幾十年的尋找與試驗:四處走訪老中醫、整理數千張資料卡、整理出數百種藥物,甚至親自試藥。最終她發現了青蒿素,挽救了世界上數百萬人的生命。“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了天下人能吃飽飯的理想而研究當時飽受爭議的雜交水稻,從數萬分之一的希望中找到雜交水稻的母本開始雜交和培育,并為了畝產量的增長在幾十年間進行不間斷科研挑戰,為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衛星之父”孫家棟,在海外學成回國后先后投身我國導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第一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等研制工作,的幾十年里只爭朝夕。他還是我國月球探測工程的總設計師,為我國航天和國防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時代楷模們對科學的目標追求不動搖,對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不動搖,他們的執著、赤誠和奮進的精神是他們堅定的理想信念的真實寫照,真正做到了把個人的命運與民族的繁榮發展聯系在一起。他們才是最應該追的“星”。
建議高校在課余組織大學生觀看對國家和民族發展有重大貢獻的人物故事作品,比如《功勛》和《覺醒年代》,或革命歷史題材的優秀文藝作品,比如《潛伏》和《叛逆者》,并開展觀影心得的交流和評比。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寄語青年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目前,我國正處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應引導當代大學生學習時代楷模身上的寶貴品質,將個人命運融于祖國命運,扛起時代賦予青年人的使命。只有將個人理想匯入社會理想,才能在未來的工作領域中走的更長遠。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環境造就個人,在周圍積極向上、勇于擔當、奮勇向前的環境影響下,個人也會有效仿、追趕的態勢。“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與歷史書本和新聞中弘揚的人物相比,身邊同學中的“朋輩典型”人物距離感更小。建議高校將道德品質出眾的在校學生或歷屆校友樹立為榜樣,如:道德模范、行業標兵,或是在抗擊新冠疫情中出現的志愿者等。并且,每年定期開展評選,從候選人自我、教師和社會的綜合評價中產生“朋輩典型”人物,分享他們的成長故事,了解他們理想信念的樹立,以此找尋自身與“朋輩典型”的差距而努力。為促進大學生從理想信念教育的客體轉換為主體,從被動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到主動提升理想信念助力。
在信息爆炸的當今時代充斥著各質量參差不齊的信息,有些媒體甚至為了流量效益而造出吸睛的話題,擾亂了人們的價值追求。應當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求是》雜志、新華網、人民網和央視新聞等為代表的主流媒體的宣傳為指引,跟進社會發展熱點、跟進國家發展大局,從而堅定個人的發展方向,端正自身的價值觀念。建議高校利用學校官方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實時轉載主流媒體對于社會問題的評述文章,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大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避免盲目跟風。
當然,不是說“飯圈”文化就一定與主流文化相悖離。本文建議引導大學生理性追星:德藝雙馨的藝人可以追;教育報國的教師可以追;以科技造福人類生活的科學家可以追;于千萬人中逆行的抗疫醫生可以追;無悔戍邊關的軍人可與追;見義勇為不留名的路人可以追……這些所追之“星”所彰顯的人性光輝、理想信念是激勵大學生前進的寶貴精神。此外,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提升有賴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共同努力,弘揚真善美、摒棄假惡丑。
結語:本文從“飯圈”文化的價值怪圈中分析出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缺失問題,并探討了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徑。理想信念教育不可一蹴而就,而是貫穿大學全過程的緩慢“浸潤”。高校應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融于顯性的課堂教育和隱性的校園活動的熏陶之中,大學生應從中華傳統文化、時代楷模精神、朋輩典型故事和主流媒體宣傳的指引下奮勇向前,避免成為”飯圈”文化中盲目和偏激的“烏合之眾”,堅定理想信念,助益成就個人的事業,進而助益成就祖國發展的偉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