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亞峰
(甘肅省定西市岷縣茶埠鎮中心小學,甘肅 定西 748403)
自主學習也就是指獨立個體能夠主動選擇并控制學習的目標、內容、機會、時間及方法等,并有能力對學習效果進行自主的評價和總結,這種模式的學習就是自主學習。相對獨立的個體能夠主動、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需要具備的心理特征就是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習能力細化后形成的。這項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逐步積累經驗而獲得的。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包括:能夠獨立確定學習目標、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合理運用學習策略、在學習過程中實現自我控制及客觀評價學校效果等。
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指的是學生在參與學習的整個過程中,能夠持續保持積極主動、自覺、內驅性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意識。如果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能夠積極主動、獨立地對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嘗試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這種能力不僅對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具有積極的作用,對于小學階段的其他科目學習甚至更高級別階段的學習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需要對自主學習能力有全面和準確的理解和認識,能夠根據教學內容和小學階段學生的特點,進行系統的規劃和設計,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最大程度地發掘學生潛在的能力,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
一直以來預習都是小學數學教師所重視的一個教育環節,教師通過向學生布置自學任務,可以拉近他們與新知的距離,使其在提前自學中提升自身自主學習能力,同時為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的提升提供有效幫助。因此,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可以從預習入手,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現實情況,合理分配任務并要求他們完成。這樣一來,學生自學新知的過程,就是一個自主學習的過程,其相關能力必然可以伴隨自學的不斷深入得到提升。尤其是自學能幫助學生在課堂上更迅速地進入學習狀態,學生可以感受到預習的積極意義并在日后更主動地對新知展開自學,形成良性循環,其自主學習能力必然會實現質的飛躍。但需要注意的是,小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有限的,他們往往會在面對教師所提出預習要求和教材內容時出現無法把握有效信息的問題。因此,為更好地利用預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可以在這一過程中適當為其提供一些輔助材料,啟發他們的自學思維。
其次,就是可以通過激發學生的數學探究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簡單來說,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一旦學生發自內心地對所學知識產生了興趣,即便是面對困難問題,他們也會迎難而上、主動對相關知識展開學習并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在主動探究和思考中穩步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以“認識分數”為例,教師就可以在課程導入環節,構建“分一分”的教學情境,借助多媒體工具展示“小兔妹妹在分蛋糕,她將一個完整的蛋糕分成了8塊,一邊說著要把3/8的蛋糕留給弟弟,一邊將其他5 塊蛋糕送給了其他動物伙伴”的趣味動畫視頻,借助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對“總體分成的8 塊、送出去的5 塊、留下來的3/8”之間的關系產生好奇。這樣一來,在好奇心的影響下,學生必然會主動對相關知識展開研究,進而發現“整體中的幾份就是幾分之幾”這一分數基本特性。而這一從感興趣、好奇到自主發現的過程,就是一個自主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能力提高的過程。
對小學生個人思維和能力特征展開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大多數小學生都缺乏良好的獨立探究知識能力,這往往會使其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嚴重影響其知識探究效果以及個人能力的提升。”這也提醒著教師,想要完全實現對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有必要改變“讓學生單打獨斗”的教育方法,給予他們足夠的合作探究機會和小組學習引導。如此,通過小組合作加強在自主學習方面的交流,學生之間可以圍繞自身在自學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展開熱烈討論,他們的思維在碰撞中變得更加活躍,自主學習能力與效果必然會實現質的飛躍。以“認識方程”為例,教師就可以先錄制以講授“用字母表示數”和“等量關系”為主的微課視頻,同時在視頻中提出“天平左端有兩個40g 的砝碼,天平右端有一個50g 的砝碼和一個克數未知、標有x 數值的砝碼,如何確定等量關系?”的問題。進而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工具播放,先引導學生通過看視頻的方式對簡單方程知識展開自學,再鼓勵他們以小組為單位探究對應問題的解決辦法。這樣一來,視頻先為學生獨立探究提供了支持、制造了疑問,合作又為突破疑問創造了便利條件,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必然會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提高。
再者,質疑也是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師可以嘗試將錯誤資源利用起來,有意識地展示與學生所學知識相關的錯誤內容,將其引導“認識誤區”,鼓勵他們圍繞“錯誤”展開質疑并提出解決策略。如此,學生不再是圍繞刻板的理論知識展開鉆研,而是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對“該部分內容為什么會出錯?”“如何糾正錯誤?”“如何在日后的知識運用過程中規避類似錯誤?”上,這是充滿創新的自主學習過程,不僅有助于其能力和思維的發展,還能在極大程度上助力其解題素養的深化。以“小數除法”為例,教師就可以展示“11.5÷5=23”的錯誤算式,展示其列豎式計算過程,引導學生對該算式運算結果是否正確展開思考,鼓勵他們提出“23 應該是115÷5 的結果”這一質疑。緊接著,在提出質疑后,學生就會主動對“11.5÷5 的正確結果應該是什么?”展開探究,從而發現“小數點”的存在、通過深入思考得出“11.5÷5=2.3”的結論。如此,在質疑和釋義的配合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必然能實現正向發展。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及時的復習和實踐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在基礎教學結束后,引導學生回憶所學內容,并提出實踐性更強的應用類問題,一邊借助鞏固復習夯實其知識基礎、培養其自主復習能力,一邊利用實踐任務進一步培養其解題素養,依托復習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深化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以“百分數”為例,在基礎教學結束后,教師就可以先借助多媒體工具展示思維導圖框架,引導學生圍繞框架對所學知識展開復習,循序漸進地深化其總結復習思維,以總結性思維的進一步發展促進其總結方面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緊接著,提出“一種電冰箱的價格打七八折后,比原價便宜了330 元,這種電冰箱原價多少元?”的生活化問題,在夯實學生知識結構的條件下鼓勵他們自主解答,繼續深化對其能力的培養。
學習興趣是保障學習效果的首要因素,小學階段是學生身體和頭腦發展最快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模仿性強、學習意識也比較強。結合小學生的特點來看,在小學階段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最為重要的環節。小學生的認知有限,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將數學知識和學生較為熟悉和易于理解的生活常識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意識到數學并不僅僅是做題和計算,還能幫助自己解決很多生活中的問題。例如,在學習小學數學的加減法運算時,教師可以首先講解加減法的運算法則,在學生基本了解以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出一道例題來強化其運用能力。如:小紅去超市買東西,媽媽給了20 元錢,她買了一個2 元錢的本子,一個5 元錢的面包,和一個3 元錢的牛奶,那么她還剩多少錢?通過這樣和生活關聯性很強的問題,學生們能夠意識到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學好數學對生活是有幫助的。學生了解到知識的重要性,并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完成實際的任務。教師通過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教師設定小組活動的主題,讓學生通過對題目的討論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點。在小組學習過程中,學生會說出自己的觀點,質疑他人的觀點,和同學進行辯論、探討和反思,在沒有思路時得到別人的指點,在別人有困難時給予幫助,合作解決問題。在小組共同學習時,需要學生獨立思考,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2]。這種學習方法是目前小學教學中廣泛應用的一種方法,對于強化學生的思考、探知、質疑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具有積極的意義。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與質量、促進數學可持續教學的重要保障。教師應對此形成正確認識,積極通過布置合理預習任務、組建合作學習小組、多元培養學生興趣、利用問題進行科學引導等方法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展開培養,盡可能在最大限度上激發小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知識的欲望,為其后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