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
(阜康市第二中學,新疆 阜康 831500)
所謂主題式教學,就是指教師在開展課堂活動的過程中,為學生創建情境,將干癟抽象的理論形象化和具體化,從而增進學生對于教學知識的理解。所以教師采用主題式的教學模式,也需要將知識點進行連接,最后形成邏輯體系,讓學生理解知識內涵的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加強知識點的利用,從而解決實際問題。簡單來講,就是指根據課本知識點設計教學主題,并構建教學方案,以供學生層層探索。以地理學科為例,地理知識點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初中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主題式的教學方法,也是建構學生思維、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渠道。
短時間內,我國應試教育的模式還無法得到改變。所以在升學壓力之下,我國初中地理教學中也呈現出這樣一個嚴重的問題,即教師過度依賴于淺層教學。通常情況下,教師都是將考試的要點和重點給學生梳理好,而學生只需要進行記憶就可以了。這種現象不僅僅局限于地理學科之中,政治、歷史、語文以及生物等多門學科,都有這樣的特點。所以造成的結果就是學生短期內完成了考試任務,但是從長遠的視角來看,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地理學科知識,地理核心素養沒有養成,那么在現實生活中基本也無法應用地理知識解決問題。
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之下,越來越多的地理教師也開始重視主題式教學方法的應用,不過結合我國中學地理課程的教學現狀來看,應用效果非常一般,很多缺陷和不足也需要持續改正和完善,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第一,教師的教學觀念相對傳統,短期內不容易改變,這與主題式教學理念存在明顯的出入[1]。尤其體現自備課階段,傳統的教學模式之下,教師只需要進行考試內容的梳理即可,從而課堂上根據這些課程內容進行講解。但是主題式教學則需要教師構建完善的教學體系,如結合課本知識進行知識體系的重建,設計教案,優化教學方法,以及做好課堂意外情況的補救措施。第二,教師所組織的主題活動科學性有待加強[2]。多數教師都是剛接觸主題式教學的概念,所以在建構主題活動的過程中,也勢必會存在一些漏洞,比如理論和實踐的結合相對生硬,或是教學評價機制不夠科學等等。
除了教師的不適應,學生對于主題式教學的接受能力也相對較差。初中需要面臨中考的升學壓力,多以也難以抽出更多的時間去深入理解學科內涵,相比之下還是記憶式的學習方式更有成果,也更加容易出成績。在這些因素的困擾下,主題式教學模式在我國初中地理課程中的應用還不夠廣泛。
1.確定教學主題
在傳統的教學程序中,教師都是根據課本的課時順序,進行逐一講解。但是主題式的教學方法需要教師將教材內容進行系統的連接,建立更加具有邏輯性的知識體系。所以教師也需要重新調整教學內容的順序,根據學生的思維和心理特征,設計主題。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前兩章的課程教學為例,第一章為《地球和地圖》,第二章是《陸地和海洋》,因為這是學生第一次系統性地接觸地理課程教育,所以教師可以將主題設定為“認識地球”。通過明確主題,學生們對于這兩章的課本內容也會形成宏觀的了解,知道這兩個章節的內容都是講述地球知識的。
2.明確教學目標
傳統的地理教學就是單純地為了讓學生完成考試任務,但是主題式教學的目標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以“認識地球”這個教學主題為例,教師需要設立這樣的目標:掌握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規律,并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分別闡述地球自轉和公轉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掌握比例尺的規律,學會看地圖,并可以按照不同比例簡略繪制現實某區域的地圖;了解地球各大洲和各大洋的地理位置,并結合地圖指出我國處于什么哪個洲?臨近哪個海洋?通過拋出這些目標,讓學生帶有目的性地去學習課程內容,并聯系生活實際,鍛煉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3.設計教學活動,優化教學方法
根據“認識地球”這個核心主題,并根據學校安排的課時、現有的資源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工作,而且也要在不同的活動中采用最為合適的教學方法。首先需要考慮課程的進展,如在第一章教材內容講解完畢之后,學生對于地圖和地球的相關概念和自然規律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主題活動可以安排在第一章之后的課時;其次需要選擇合適的地點,由于知識內容有限,在校園內就可以完成;再次是準備教學材料,如地球儀、地圖等等;最后是構建課堂小組,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
4.開展主題活動
教師按照如下程序進行“認識地球”主題活動的開展:首先是明確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其次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學生情況確定核心主體;再次是主題活動的設計過程;然后是主題活動的實施過程,需要做好活動的實施記錄;最后是根據活動記錄進行活動評價,并整理成活動報告。
1.講解基礎知識點
教師需要設立活動任務,比如在小組的合作下,制作簡易的地球儀。而在制作地球儀之前,教師需要給大家講解地球儀的知識,如地球的大小,經緯線,赤道長度,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等等。通過將知識點與實踐動手結合起來,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也更加透徹,因為這些知識點都是地球的重要元素,想要制作地球儀,就必須要對這些知識點形成全面的掌握。
2.組織具體活動
教師可以組織多項活動,讓學生對地球產生更加全面的認知。
活動1 是小組合作制作地球儀。教師需要為學生準備制作材料,首先是真實的地球儀,其次還需要地圖,從而讓學生認識“平面的地球”和“立體的地球”,最后還需要一些剪刀和貼紙等材料。在制作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地球的知識元素讓小組同學自行分配不同的任務,比如A 同學負責經線的繪制,B 同學負責緯線的繪制,C 同學負責陸地的粘貼,D 同學負責海洋的粘貼等。在制作完畢之后,讓學生根據地球儀的制作元素自行匯總地理知識點,這樣既可以復習上一章節的知識,同時也為下一章《陸地和海洋》知識點的講解進行預熱。
活動2 是學生演示地球自轉和公轉。基于活動1 地球儀的制作,讓學生在小組內部應用地球儀模擬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過程,同時結合教材知識點拋出問題: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和周期分別是?自轉和公轉分別對地球造成了什么影響?通過學生的自行演示,對于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現象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也明白了這些現象的產生原理,更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點,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點。
3.制作活動報告
在主題活動完成之后,教師需要對活動的開展過程和開展效果進行全面的評價。比如活動設計有哪些不足?活動的開展有哪些地方偏離設計的方案?活動進行中容易出現哪些意外情況?通過這樣的總結,教師也可以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學生的特點,逐漸積累經驗,提升主題活動的效果。
教學主題是由多項教學內容組成的,而教師在挑選教學內容的過程中,也需要優先選擇內容分散的章節以及知識系統性強的章節。這些內容之間的關聯性強,適合構建邏輯體系,所以也更加容易形成一個鮮明的主題[3]。
主題式教學表面上是一種課堂活動,其實課前的準備和課后的評價,都是重點和難點[4]。首先,一個優質的主題活動,則需要教師耗費大量的精力進行準備,比如課時的節點設置,活動所需要的材料和儀器,教學所需要的自然環境,尤其是地理課程,與天氣、時間的關聯性極強。所以教師在課前準備的過程中,對于這些因素都要考慮到。同時,在活動中如何體現出課程的要點知識,更是課前設計的關鍵環節。此外,課后評價也不能忽視,這是對主題活動設計和實施的反思,教師必須要持續加強對學生、對自己的課后評價,這樣才能累積經驗,構建更好的主題活動。
在我國的教育機制之下,主題式教學方法還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實踐效果也不明顯。因此,本文以初中地理課程為切入點,設計了“認識地球”這一主題活動,致力于為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應用主題式教學方法提供參考。同時,也提出了主題式教學方法應用的注意事項,如下:第一,科學選擇主題內容;第二,除了重視活動設施,也不能忽視課前準備和課后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