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成雙 劉歡
(寧河區東棘坨鎮史家莊小學,天津 301508)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當前小學各課程都在創新教學方法,比如在課堂中融入了情境教學、小組合作探究教學等,但仍存在較為嚴重的學業拖延現象。學業拖延屬于一種不良的學習習慣,不僅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成績下滑,而且也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使得學生出現自責、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反應。小學階段正是打好學業基礎和形成正確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學業拖延現象,制定切實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杜絕該類情況的出現。相關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屬于一種控制認知評價因素,可以建立起學習情境與學業情緒的中介關系,也就是說自我效能能對學生的學業情緒產生加大影響。本文將研究小學生自我效能感與學業拖延的關系,指出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改善學業拖延現象的具體策略,希望對小學生的學業良性發展提供幫助。
1984 年Solomon 和Rothblum 在文章中第一次提出“學業拖延”。他們認為學業拖延是指個體推遲完成與學習有關的任務以至于不能按時完成任務或者在任務期限來臨之前匆忙完成。在這之后各國研究者就開始對學業拖延展開研究。本文中的學業拖延是指學生在學習情境中雖然有意向完成學習任務,但在規定的時間內未能完成,或即使最后期限內完成了學習任務但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拖拉并因此產生不良情緒體驗。在以小學生為對象的研究中,曾玲娟(2010)的研究結果表明半數以上的小學生有過學習拖延的經歷,但大部分小學生是輕度拖延。
自我效能感是Bandura 于1977 年提出的概念。指人們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念。由于自我效能感在人類自我調節中的重要地位,其在教育領域的研究也得到了普遍重視。研究證實學生的學習效能感對其學習成績具有積極的影響。自我效能感伴隨著個體所處環境和教育的影響,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教師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具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較高的學生發生學業拖延的概率較小,他們在遇到學業問題的時候,會通過獨立思考或者向老師和同學請教的方式來解決,當突破一項較難的問題時往往會收獲成功感,進而對自己產生信心;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會出現明顯的學業拖延現象,他們即便在家長和老師的催促下也很難完成作業,貪玩好動、注意力差在他們身上表現得較為明顯。
本研究希望能探究自我效能感對小學生學業拖延的影響,在今后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找到增強學生自我效能感有效辦法,幫助學生減少學業拖延行為,養成高效率完成學習任務的良好習慣。此次研究的問卷結果顯示我校三至六年級學生普遍有學業拖延現象,其中在性別方面存在差異,男生拖延較女生嚴重,年級方面也存在差異,高年級拖延較低年級拖延嚴重。還顯示女生的自我效能感強于男孩自我效能感。兩份報告結果體現出了學生自我效能感水平與他們的學業拖延水平呈顯著負相關。如果小學生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地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時,就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且很有學習動力,不會進行拖延。
要想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首先就要對他們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根據自我效能感低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各種活動來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比如可以開展“從心開始”主題系列活動,讓學生之間進行心靈溝通,說出最近自己一些成功完成的事情,不只是學習上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自我,學會與老師和同學相處,擺脫自卑、自戀、自閉等不良心態。在活動的過程中,可以穿插學生才藝表演,比如唱歌、吹葫蘆絲等,增強活動的趣味性,老師也可以和學生一塊做趣味心理測試,像“你畫我猜”增進彼此的交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親切感,從而產生內在的學習動機,構建一種積極的學業情緒,改善學業拖延狀態。
小學生自我效能感低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學校教育存在“重智忽德”的情況,在學業壓力下,很多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厭倦感,一些本身自律性不高的學生就更會產生學業拖延的行為。學校大力開展德育教育活動不僅會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且也會營造一個良好的班級氛圍,將學生各方面的潛能發揮出來,從而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學業拖延行為。在開展德育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成功,從中獲得信心。當學生獲得成功感覺后,他們往往能表現出超越當前的行為表現,學業拖延也會改善。在德育過程中教師要盡量讓學生知道失敗大都與努力不夠有關,并非是能力不足。可以進行如下的歸因訓練:通過觀察和交談了解學生的歸因傾向,引導學生開展某項德育活動,像課堂問答、小競賽、辯論等,接著對學生的成敗進行歸因,制定德育策略,從而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降低學業拖延行為。
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雖然離不開學校教育,但是如果沒有家長的支持,也難以成功,因此家校開展共育活動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幫助會很大。學校可以組建家長委員會,家校雙方一塊就學生學業拖延行為進行分析,通過創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來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雙方也要努力創造條件,讓學校和家庭教育回歸生活,讓教學生活化,實現“生活即教育”的宗旨,在生活化教育的理念下,學生更愿意參與到家校活動中,家校雙方也能充分了解學生除了學習之外的其他方面,從而對學業拖延行為進行更好的歸因分析。比如有的學生對于藝術課的興趣較高,他們完成作業的積極性高,學業拖延很少發生,而對數學等傳統學科興趣不高,易出現學業拖延,家校雙方就要進行溝通,嘗試通過創設不同學科的學習情境或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等來降低學生偏科現象,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學校也可以發揮出家長的資源作用,邀請農林牧業各行業家長到校與學生一塊探討一些生活知識,建立起課程與生活聯系的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語文等學科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提高自我效能感,降低學業拖延行為。
在小學教育中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一些本身按時完成作業的學生到了高年級之后也會逐漸出現學業拖延行為,很難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這與課堂教學效率低,學生積極性不高有關。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一定要分析學生的學情和興趣愛好,通過構建一些生動的自學、互學以及展學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中,由被動性學習向主動性學習轉變。教學內容要體現基礎性和趣味性,可以按照學生的學情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每個層次安排不一樣的教學內容和布置不同的課堂作業,使學生都能在規定的時間內高效完成作業,慢慢的學生就能感覺到成功的樂趣,自我效能感就能提高。
作為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通過優化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外,也要創設和諧的班級氛圍,當學生對學習活動能夠做到自主選擇的時候,他們往往能將做一件事情堅持下去。基于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多對學生進行正面的鼓勵,采用語言勸說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對自己正面能力的評估,讓學生對自己更見肯定。除了正面的言語鼓勵外,由于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當發覺他們出現自我效能感低的時候,教師可以拿出該學生之前的成功案例對其正面教育,激發學生的正面體驗情緒,從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對于學生出現的學業拖延,教師不能采用強求式的教育策略,非要他做的每個方面都好,可以不經意間提起學生在某方面做得較好的事情,喚醒學生的情感,讓他們逐漸意識到學習原來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在完成學業的過程中自己體會到一種成就感,從而樹立起對學習的從容面對能力。
學生出現自我效能感低,進而引起學業拖延行為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平時的教育中,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性格和愛好,做到因材施教,合理的挖掘學生在某些方面的潛能,并將這種潛能想方設法地與文化課學習融入在一起,從而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這就需要我們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歸因。學業拖延歸因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了解學生的歸因傾向。可以設計調查問卷,全方面了解學生對哪些事情感興趣哪些不感興趣,從而優化教學過程。也可以在長期的師生交往中留心觀察,歸納總結。二是,區別對待不同歸因學生。對于總是感覺自己能力不行的學生,教師可以創設一系列活動,讓他們體驗成功的感覺,進而讓他們懂得成績的好壞與自己的努力程度有直接的關系。而對于因為學習成績差而產生內疚的學生,教師要將注意力轉移到外部,減輕學生心理負擔之后再進行自我效能感提升。因此,教師要積極的引導學生學會正確歸因,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之處,進而在薄弱點進行針對性的補強,減少學業拖延行為。
相關的調查研究發現,自我效能感差的人往往也存在團隊意識差的現象,因此開展團隊心理輔導,可以讓自我效能感差的學生在團隊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為了完成團隊任務而努力付出。團隊心理輔導的方式較多,教師可以在文獻總結的基礎上自己構建團隊心理輔導活動,進而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比如開始階段可以設定“相識”主題,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認識并建立契約,創建溝通游戲、介紹
團隊規則,在完成任務后進行信任性的握手,從而讓他們體驗成功的樂趣。
通過本文的研究得出,小學生出現學業拖延與自我效能感低有直接的關系,而造成小學生自我效能感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與家庭和學校教育方法有直接的關系,也與小學生自身行為有關。在提升小學生自我效能感中,要結合學生的日常行為和興趣愛好,通過開展各種心理輔導活動,積極的引導他們進行正確的歸因,教師也要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樹立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滿足他們學習中的需求,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