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劉濤 汪洋 鄧劍剛 閆爽
(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浙江 諸暨 311800)
提到木作工藝,自然離不開木工工具,中國古典家具名揚海外,古典家具的制作自然是一個重要的工序,涉及到開料、選料、開榫頭榫眼,以及組裝等;無不體現木工師傅的制作技術,一代代木工匠人用自己的經驗。對鋸子、尺子、鑿子、刨子、墨斗等木作工具,總結出了工具使用的各種俗語,比如形容木工工具重要性的語言:“推(刨)刀斧頭鋸,曲尺墨斗線;鑿囝(nān)鐵錘囝,七件家似囝,走遍天下都不驚。”
據史料記載,早在河姆渡文化時期就出現榫卯結構,并在河姆渡遺址中出土了非常重要的生活器具——漆碗。這個漆碗是整挖制作而成的,表面經過了髤漆處理,可想而知,當時人們已經開始使用木質材料制作生活用具了。
商周時期是青銅禮器的時代,漆木家具在這個時候初露端倪。木作工藝真正獨立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木工的鼻祖魯班也是這個時候出現的,他的“以制器者尚其象”行為,也和當時工作技術水平有關。春秋戰國時期鋸、鉆、鑿等各種木工工具也得以應用。家具的制作不再是整挖的了,而是采用榫結合的形式,這個時期的木質家具又出現箱、笥、櫝和小座屏這樣的新型家具,由此可以看出當時木作工藝發展迅速。
魏晉南北朝時期,家具木作工藝也得到進一步發展,隨著新木作即高型木結構建筑的發展,這種建筑上的大木作結構也應用到家具方面,家具的型制也比前朝高出很多。
通過對宋元時期一些流傳至今的家具作品,一些在繪畫作品上我們看到的一些家具可以判斷出來,當時的木工制作技術是比較發達的。在唐代的《六尊者像》中的的小桌子,桌面是整板的,而且比較厚實。那么到了宋代桌面通常用薄板。而且,有的時候薄板都不用,用的是嵌板。這再次證明了,隨著當時的木工工業不斷發展,制造木作嵌板的技術已經不斷普及了。隨著冶鐵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南宋時期我國出現手推刨,手推刨在白木家具制作上發揮了很大作用,使家具雕刻紋飾大量使用。據南宋戴侗《六書故》記:“刨皮教切治木器,狀如鏟,拘之以木而推之”使得宋代白木家具的制作達到了很高的標準。宋朝的蜈蚣刨使家具的線條、打洼、泥鰍背等工藝操作更為精細,為出現賞心悅目的家具立下了汗馬功勞。鐵制工具的出現為木器的鏤雕、高浮雕打開了廣闊的天地,但由于其硬度和韌性還是不夠,在某種程度上使硬木家具的出現成為不可能。宋朝末年的白木家具,無論是紋飾、雕刻工藝等,均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技術水平。歷史發展到這一時期,人類的工具制作由原始的石器、骨器、青銅器發展到鐵的冶煉,工具制作為家具制作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因而推動家具文化日臻成熟,為以后出現明清家具鼎盛時期打下了牢固基礎。
到了明代社會對家具需求量大,木匠得到自由發展,皇帝也喜歡木作產品,特別是到了明朝中晚期之后,出現很多木工和關于木作技術的書籍。如:大家熟知的《魯班經》在之前是介紹如何進行大木作的,而到了明朝對魯班經進行了增編,增編了很多關于家具木作的一些知識。在明萬歷《魯班經》版畫中的木匠做工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家具小木作的工藝已經十分成熟。在明朝中葉之前,很多工匠在匠師班里面,主要采用的是“住作制”或“輪班制”的模式,這些匠師通過從匠師班當中分身自由之后,他們也有了更大的積極性去參與家具的生產與制造。明朝中葉之后,為增加稅收解除了海禁制度。海禁制度的解除,促進海外貿易,一些珍貴木材運到了中國。使得各種硬木資源的利用。除此之外,歷史上明朝皇帝——明熹宗,他本身皇帝就是一個木匠。明熹宗從小最愛就是干木匠活,他的木作工藝的非常的精致,讓很多匠師都望塵莫及令人驚嘆。明中期煉鐵技術的發展使刨削刃具的硬度大大提高。帶動了木做的發展,為制作硬木家具奠定了基礎。在明中期雖然發現了硬木家具,但大都沒有精美的雕刻,這說明當時的木作工具的條件有限。事實上,硬木家具的出現,并不說明當時剛發現硬木能做家具,而是因為煉鐵工藝的發展,讓人們發現,隨著硬度和韌性更強的制作工具的出現,以前認為不能制作家具的硬木制成家具后,出現了異乎尋常的效果。但由于雕刻刃具鋼口的不足,可能會認為這些硬木不適合或不能進行雕刻,反而更在簡約風格上花費大量心血。這說明依然是煉鐵工藝的發展,帶動了制作工具的更新,促成了硬木家具和鑲銅技術的可能。
清式家具在清朝經過康熙、雍正這兩朝的發展之后,國力更加強盛了、老百姓更加富有了。達官貴人特別追求炫富之風。在這樣一個炫富之風的背景之下,家具成為了當時有錢人的一種奢侈品。從此,家具的精神功能大于了它的物質功能,因此家具表面更加追求一些華麗的裝飾,如:各種鑲嵌、甚至是鎏金啊鍍銀等等,裝飾方法更加多樣化,看上去更加雍容華貴了。清朝到了道光年間,隨著國力的衰弱,家具的制造更加粗糙了,特別是一些皇帝大婚之后也沒有專門的家具師班幫他訂制,而是到一些民間找一些明間師傅來制作。可想而知當時的國力衰落之后老百姓生活不如從前,因此這種炫富之風減弱之后,家具也幾乎失去了本有的清式家具的風格。從此時起,西方列強入侵,隨著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增多,西方的一些裝飾方法帶入到了大清帝國。因此,清朝晚期,隨著西學東進這種思想的影響,很多家具它的表面一些裝飾紋樣也發生了變化,融入了西式的一些紋樣。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我國清式家具在當時形成了三大木作:家具的制作和設計已形成了以廣州、蘇州、北京三大城市為中心的局面。“廣做”以用料大方、中西合璧為特點;“蘇做”以用料節約、頗具明式遺韻為特點;“京做”以生產具有宮廷特點的家具為主。
首先了解一個詞,它的名字叫攢,那這個字是提手旁右邊加一個贊字,那攢又叫攢接,是指將小料接長的一種方法。攢接通常是兩根小料,圓木也可以是木方,通過一個插入榫結合起來的,這個插入榫在明清家具當中它叫“插銷”。經過攢接零部件就實現了接長或者制造出特殊造型的異形了。實際上這個攢接是和另外的一個詞經常的搭配使用,它叫斗。斗這種方式結合的小料通常是一簇一簇的,所以也叫“斗簇”,很多時候攢接和斗簇是相結合的所以叫“攢斗”。
實際上我們看到很多家具上面有一些圖案,這些圖案可能采用的是攢接的形式接成的,也有可能不用攢接用到另外一種方法。實際上攢和另外一種工藝是相對應的,它的名字叫挖。在明式家具當中很多家具的裝飾部位,都采用這種攢的方式。而到了清代,特別是清朝中期之后,很多家具不用攢接了,而用一些整挖的方式,挖的方式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到一些鑿來進行挖,也有時不用鑿,而用鋼絲鋸,用鋼絲鋸來進行挖,我們現在叫鏤,類似于鏤雕一樣,鏤空出各種各樣的花紋,實際上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鎪挖”。
明清家具無論是椅類家具還是桌案類家具,腿足通常是重要的一個裝飾部位,腿足的斷面形狀也是多種多樣的,有混面還有像打洼成的凹面,有時在打洼成凹面的兩端邊線或是這種混面的中線通常起一根陽線,這條陽線長度比較長,跟椅子腿的長度或桌案腿的長度是一致的,給人以挺拔俊秀之感,這種起線方式,在明清家具中叫起線也叫起棱。
明清家具的零部件,主要靠榫卯結合來實現接合,幾乎用不到一點釘子。榫結合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直角榫、燕尾榫還有像插銷似的插入榫、銀錠榫等,一些書通常會出現這樣一個詞叫讓榫,讓榫并不是根據家具的榫頭造型來命名的一種榫結合,讓榫是一種工藝技法,它指的是家具在進行榫卯結合,如果在同一個零件上同時開鑿兩個榫眼,通常榫眼不在同一個平面上,如:三方交匯的構件,它采用的就是讓榫的形式。明式家具是追求人文情懷的,一些家具甚至模擬竹材的造型,如:有這樣一個詞叫裹腿做。
中國傳統木作歷史悠久,木作文化博大精深。家具小木作在中國歷史文化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通過完成一件件古典家具,將我國民族文化賦予家具作品之中,從而實現文化傳承。人們可通過對家具木作工藝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對中國傳統家具文化研究,來實現對歷史古家具修復與保護的目標。這些保護,不僅是對傳統古家具,更多的是對傳統民族文化的保護,最后,更希望這樣凝聚著中國民族文化的家具木作工藝能夠永遠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