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孌 劉波
(空軍航空大學航空基礎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2)
引言:現代經濟的高質量增長促進了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而這二者之間的共同進步又帶動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社會時代背景環境的變化對于高校而言,可以說是給高校的發展與人才培養帶來了新的挑戰。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作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隨著社會發展形勢的轉變與時俱進地進行創新勢在必行,并且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融合時代發展元素,可以為高校的人才培養注入新鮮活力與動力,提升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高校人才培養和社會發展之間的匹配性。
從高校發展和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校園文化建設可以說是優良校風建設、濃厚學術氛圍搭建、文明生活方式倡導、文化生活參與、創建共同價值取向等多元內容集一體的合集。高校校園文化的良好建設,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在長期的學習、研究互動中形成的一種固有的、無形的思想,包含著全校師生的努力,對教師和學生的行為、思想、價值取向、道德觀念、集體意識等有一定的根本影響性,校園文化建設可以說是學校教書育人成果的體現,也可以說是學校濃厚學習氛圍的呈現。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社會文化發展相對比來說有著獨特的特點。首先,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的時代背景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體現出一種多元化和主動意識形態結合的現象,并且獨立性與開放性共存,包容性和輻射性統一,完整的呈現出了一種新時期的傳統與創新的和諧發展;其次,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教育教學形成了統一發展的形態,高校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和校園文化互動舉辦更具融合性,學校相關教學活動與文化建設活動的舉行都呈現出了教育性,這對于高校人才培養而言具有絕對的現實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高校人才培養的品質[1]。
對于高校的經營與發展來說,人才培養進程中校園文化創新建設的推進,務必要立足于學校自身實際情況。第一需要從實際出發加強校園文化引領,從原有的校園文化體系中進行渲染,逐漸滲透新的文化理念或者活動形式;第二要注意改進現有校園文化的不足,重新審視自身校園文化建設與社會發展之間的融合性,將其中所暴露出的問題進行有效改善;第三則是落實相關創新理念,將新的文化思想、理論內涵等在實際校園文化活動中逐漸呈現,以此促進高校校園文化創新發展慢慢實現,避免過猶不及。
以人為本思想是高校人才培養中實施教育教學的核心理念,而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在于學生,所以其創新發展中體現以人為本思想乃是關鍵。高校需要重新審視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同時需要調查研究當前學生群體的成長發展變化,以便于根據學生特性和需求,以及當前社會發展的變化調整校園文化建設規劃,從而確保其創新發展的有效性,保障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發展協調統一,從而保證高校人才培養在校園文化建設的背景環境下保持質量穩定,避免失去發展重心而影響人才培養。此外,我國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議》中指出,學校發展要以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增強為核心,這也正是說明以人為本思想在校園文化創新建設發展中的重要性[2]。
所謂的積極學習創新型校園文化,是指高校在創新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積極學習其他高校的創新思路與形式,包括其他高校人才培養規劃的轉型、各專業人才培養教育教學的改革、校園文化建設改革、學校教育教學和文化建設活動創新等內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他人的成功經驗和理念引入自身發展思想中,可以促進提高自我發展成功的概率,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發展帶來動力和支撐。
所謂“大氣”,從高校校園文化創新建設的角度而言,其所指意為學校的教書育人視野、校園學習氛圍、學校與教師的氣度和胸懷等內容,同時更重的是學校的發展、人才的培養、學術研究成果等產生的根本性影響。“大氣”原則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1.高校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相統一,也就是學校人文建設與發展和科學建設與發展的共同進步,這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缺少人文關懷的高效會失去人本價值,而沒有科學建設的高校則缺乏實際意義;2.開放性和兼容性的并緒,開放性可以讓高校拓寬視野、拓展能力,而兼容性則可以促使高校更好地迎接各種新的思想與改變,保持一種開放的姿態迎接新的挑戰,這對于創新建設校園文化而言更具推動性。
多樣化原則是實現多樣化發展的根本,高校校園文化的創新建設遵循多樣化原則,有助于促進高校吸收更多新鮮內容,讓高校校園文化的創新建設擁有與時俱進性,保持與社會進步和時代發展之間的協調性。高校多樣化發展校園文化建設,可以拓寬其人才培養的路徑和拓展校園文化建設方法,并且我國教育教學部門自十七大會議之后就主張“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融入到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中”,這也說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即使沒有創新發展也要想辦法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因此多樣化原則在高校文化建設中的遵循更加重要。
我國高校數量眾多,每個學校之間都有著明顯的發展特性和能力,遵循因校制宜原則乃是其創新建設校園文化的必經之路。因校制宜可以讓高校更清晰地認知自我,明確自身校園文化創新建設的道路和需求,避免高校過度追求創新而忽略自身能力和發展特點,尋找適合自身創新發展的路徑更重要[3]。
對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創新發展而言,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積極開展師生互動教學有著積極作用。師生互動教學視角下,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力與動力更充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更高,進而教育與教學的公共發展目標都能實現,那么高校校園學習氛圍也就更濃厚,因此其校園文化的創新建設會相對來說更順利。同時,教師和學生各方面活力的共同提高,是給學校帶來創新建設動力的根本,學校的主體與客體如果都不能保持前進積極性,那校園文化的創新建設是不會取得良好成果的。
健全教育教學設施其實并不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但是教育教學設施的齊全可以促進實現創新發展。高校應當根據人才培養中各專業教學的需求,引進相應先進的教學技術、實踐設備、擴建實訓場地等,以此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和成長空間,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教學的全面性,是體現校園文化建設的關鍵,只有學生這個主體保持良好的發展,那么高校的校園文化創新建設才有意義。
所謂的注入“紅色基因”,主要是指高校在創新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滲透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精神、傳統文化等內容,讓校園文化更充實、飽滿、有特色。比如學校可以開展“傳承傳統、弘揚民族精神”等類似的主題教育或者文化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文化、融入文化的過程中為高校校園文化的創新建設帶來動力,從而促進高效實現創新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這一目標[4]。
結語:總而言之,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關乎著學校學習氛圍的搭建和人才培養的品質。高校創新發展校園文化建設要注意遵循“大氣”、多樣化、因校制宜等原則,以便于保障校園文化建設創新發展的有效性,積極開展師生互動教學、健全教育教學設施、注入“紅色基因”、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等,是促進高校創新建設校園文化的有效措施。基于此,高校發展可以確保自身校園文化建設與時代發展之間的融合性,保障高校創新建設和人才培養與社會進步具有統一性,并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增強高校的辦學實力,提高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