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 孫震 姬曉瑜 王藝錕
(揚州大學法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本文以江蘇省為例,通過展示2012年—2019年江蘇省離婚率,以小觀大,較為直觀的體現我國離婚家庭子女的現狀。
為此,在民法典的視角下,我們團隊以最大程度保護未成年子女利益為目的,結合法律、司法解釋和相關法規,圍繞離婚后子女撫養問題和現狀展開研究,從子女的撫養權、撫養費和探望權三個實踐爭點對子女撫養問題進行探究,研究其內涵范圍及其存在問題,并試圖提出相關建議。
本次我們團隊調研將圍繞江蘇省法院系統的離婚后子女撫養問題的爭議與處理的實踐經驗展開,我們團隊調研以“離婚、未成年、撫養”等詞為檢索核心詞分析了一百六十八篇江蘇省近五年的離婚后子女撫養問題的訴訟,以此了解司法實踐現狀,從中發現值得研究的問題。
在這一百六十八篇中,關于撫養權及變更撫養權的有一百三十二篇,關于撫養費爭議的有四十四篇,有關探望權及隔代探望權的有二十二篇(多項涉及則重復計算),從數據可以看出,撫養權及變更撫養權仍是有關離婚后子女撫養問題的主要爭議問題,在分析案例中,我們發現,法院對協商不成的撫養權的歸屬認定還是主要依據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長的角度,考慮是否有穩定收入、性格、有無固定生活環境等,結合婚生女的年齡、撫養狀況等因素,同時還要考慮有自主意思表達能力的子女自身的意愿,并且子女意思表達的比重正在逐漸增加。
在探望權的相關案例中,江蘇的法院更多考慮到的是法律設定離婚后父母對子女的探望權,這一關注出發點是讓父母雙方在離異的情況下也能關愛未成年子女,降低未成年子女的心理壓力。所以當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探望權的情況下,法院往往會支持原告方的判決。而有關隔代探望權的案例中,如18(2017)蘇12 民終1348 號,江蘇地區的法官也往往會秉持著人道主義精神,結合公序良俗,贊同隔代探望權的存在,但目前法律還未將隔代探望權納入其強制保障的范圍內。
除了探望權,撫養費的問題也是離婚后子女撫養問題中經久不息的爭點,在我們調研分析的案例中,法院判決支付的撫養費從每月400 到每月2200元不等,主要還是依據父母的收入情況以及當地生活水平作出的定奪,但是在個別案例中我們發現,在因為無法知曉和確定當事人的收入狀況時,法院會參照江蘇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30%比例來確定撫養費。
從梳理的案件中來看,法院在解決撫養糾紛時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盡管法條明確了最有益于未成年兒女原則是確定撫養糾紛的唯一標準,但在司法實踐中法官普遍會考慮其他利益因素進行判決。第二,在存在多種因素的案件中,由于最有益于未成年兒女原則的靈活性,導致了法官在進行法律評價時也充滿了靈活性、例如,當經濟因素與其他因素并存時,有的法官認為,經濟狀況應當位于第一位街,即應支持經濟較好一方的撫養請求;但有的法官卻認為,兒女的撫養問題是由各種因素共同決定的,經濟狀況的如何并不能直接對兒女的成長起決定作用。
通過分析大量案例,我們發現在有關撫養費的訴訟中,出現了如下幾個現狀:
1.撫養費計算方法的滯后性
首先,撫養費的標準以當地生活水平為基礎,但是隨著現在科技娛樂等方面的發展,僅僅以當地的居民生活水準為基礎的撫養費標準是否合理是有待考量的,在撫養費以某些標準來指定的時候,是否應該不能僅僅以當地平均水平為原則,孩子面對父母的離婚已經不幸,撫養費在此充當的是彌補孩子缺失的愛的積極功能,如果這樣的目的不能夠達到預期的標準,那么撫養費的存在意義將會大大降低。
其次,撫養費的不足會致使離婚家庭成員生活貧困化。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母一方為撫養、照顧未成年子女,很可能會其喪失外出工作機會,經濟收入減少,貧困的現實化因素便理所當然的體現。
2.撫養費訴訟主體資格
從所調查的案件和實踐來看,有關追加和追索撫養費的案件都需要以子女的名義起訴。而現實的社會情況是,許多父母為了避免子女因為自己的關系而與其父/母關系不和睦,對于撫養費的追索往往都是單獨去起訴,不愿告知自己的子女。雖然法律的規定在名義上以子女為利益中心,賦予的是子女的權利而非家長,但是對于未成年子女來講,即使是以他們的名義起訴,法定代理人仍然是其父其母,顯得有點畫蛇添足。況且,增加撫養費案件要求子女另行起訴,在實質上是與保護未成年子女的初衷背道而馳,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發展,耽誤學業和生活,引起子女與被訴方的關系僵化,破壞原有可能修復甚至復合的親情關系。
在我們團隊搜索分析的百余篇案例中,18(2017)蘇12 民終1348 號是關于隔代探望權的訴訟,張某、秦某夫婦的獨生子張甲與陶某結婚后,于2008年4月在民政局協議離婚,于2008年7月登記復婚,于2013年4月生女張乙。2014 年6 月23 日,張甲起訴與陶某離婚,后撤訴。2015 年4 月14 日張甲第二次起訴與陶某離婚,2015 年4 月21 日張甲病故,該案終結訴訟,后子女的祖父母張某、秦某夫婦上訴請求探望權。現有法律沒有確定(外)祖父母的權利主體地位,但二審法院仍依據親屬權、代位繼承、未成年人和老年人權益保護,綜合衡量立法精神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依法支持了祖父母張某、秦某的探望權請求,而同樣的情況下,也有法院依據法律明文規定認定祖父母沒有探望孫子女的法律資格。
1.撫養費執行強度不夠。
2.撫養權歸屬的規定不健全。
3.探望權的規定存在不足。
1.建立撫養費強制執行機制
(1)未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無固定收入。當事人應該按照同行業平均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支付撫養費。無財產可供執行時,可以考慮建立子女撫養費擔保制度,在離婚案件做出判決之前法院應當充分調查孩子父母雙方的撫養能力以及生活穩定程度,經調查查明未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無固定收入的話,法院可以采取留置、抵押等民事方式為未成年子女預留一定的財產當擔保,若未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未給付撫養費達到一年及以上的時間,直接撫養一方可提起申請法院拍賣擔保的財產,從而支付撫養費。(2)若出現一方當事人不及時、足量的給付撫養費的原因是故意不履行撫養費給付義務,而不是因為財產出現狀況不能給付,建議可以對負有撫養費給付義務的一方進行行政處罰,保證撫養費的執行力度。(3)若支付撫養費一方確實無經濟能力,直接撫養孩子一方也沒有經濟能力撫養孩子時,可向社會或者有關組織尋求幫助,申請生活資助,確保離婚子女的生活質量。
2.健全社區監督機制
我們認為直接撫養孩子的一方所在的社區的居委會等組織可以發揮其作用,對相關家庭提供適當的幫助及一定的人文關懷,如定期走訪等。這種社區幫助的形式同時也是一種監督,監督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是否積極履行了其對未成年子女的撫養義務,是否對孩子心理、三觀等進行了良好的教育。
3.完善探望權制度
首先,注重親子本位應該傾聽未成年子女的意見。未成年子女有表達自己是否希望被探望,在什么時間、以什么方式被探望的權利。其次,擴大探望權的主體范圍。我國法律目前缺少對子女有權探望父母的相關規定,忽視了子女的情感需求,僅僅將探望權認作是父母對孩子的單方面行使,法律也應該給予未成年子女探望權,給予對未成年子女對父母的探望權也是對他們意愿的尊重。同時,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也有探望孩子的需求,也應該賦予他們一定的探望權。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世界各國婚姻家庭法立法的發展普遍越來越看重兒童的利益,注重親子本位、兒童利益最大化。未成年子女是獨立的個體,具有民事主體資格,父母面對未成年子女應該擔負起作為家長的義務與責任,做好對孩子的保護與教育責任。關于父母離婚,未成年子女有權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法院在審理離婚案件中,也要多重視傾聽未成年子女的看法,從維護未成年子女利益出發。各界學者應該轉變觀念,積極尋求更好、更有效的解決辦法和途徑,才能共同推動家事審判改革,促使實現家庭領域兒童利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