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安
(銅仁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相對于傳統傳播媒體而言,新媒體傳播的內容愈加豐富和復雜,同時,所傳播方式更加多樣化和多元化,推送者和接受者之間可利于社交軟件進行雙方互動和交流,傳播對象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受眾群體更為廣泛。而人們在接受新媒體信息的過程中并不存在任何阻礙,其只需要一臺電腦或一部智能手機即可實時獲取到信息。基于新媒體傳播的諸多特點,一方面,其為商家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也為消費者獲取海量信息乃至獲得個性化需求提供了可能。但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背景下,也存在著社會問題,造成了重大的信息危機,本文就基于此來探討新媒體傳播的社會問題和其規避手段。
所謂新媒體,可以認為是以數字技術為基礎,利用網絡進行資源與數據傳遞的媒體介質或者平臺,這些內容都可以被稱作是新媒體。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新媒體傳播路徑主要依靠于網絡,其同時也具有多樣性的傳播特性,特別是在近幾年新媒體平臺的興盛及其規模的壯大下,不斷有人開始在這些平臺上進行媒體活動,包括部分品牌紛紛在這些平臺上進行新型營銷。基于新媒體的傳播的多樣性、廣泛性的特點,用戶將獲得更多的新聞信息,但這些信息也具有不定性,其真實性依舊存疑。另外,目前我國對新媒體的管理還存在欠缺的地方,雖然已經出臺了關于人肉搜索等一系列關于網絡信息犯罪的法案,但對新媒體市場的管理制度依舊并不完善,直接使得部分媒體為了獲取點擊量或者是為了獲利而扭曲事實,營造不良的社會風氣,為人們帶去不好的新聞觀感,甚至會誤導群眾,這一點是目前必須要著重關注的問題。
網絡所涉及到的信息容量是非常龐大的,其運轉過程中存在海量的信息流。在現階段的社會發展中,人們開始更加關心網絡信息的內容,傾向于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信息,這種行為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可以說,現階段的新媒體發展中,人們會根據自身的興趣去選擇觀看哪些信息,包括從標題、導語、首語到結尾等內容,此時,部分新媒體便會抓住這一點,通過制造噱頭來激發讀者們的情緒,確保讀者們被標題或者是主題內容所吸引,將自身的主觀情緒帶入,新媒體則由此來進入賺取點擊量。該種類別的信息在某種程度上相當于是謠言,會引起大眾的誤解,甚至某些熱點新聞在媒體的傳播下會誤導大眾在道德價值層面的判斷[1]。
所謂報道力度失衡的問題,就是指新媒體為了能夠營造噱頭,吸引人們注意,一味的去強調某事件的負面性,卻沒有去對該新聞的正面性進行報道,忽視了該事件對社會的影響力和所造成的社會效果。在報道力度失衡的情況下,即使媒體并沒有歪曲事實,無疑卻違反了客觀的原則,新聞的負面性會對大眾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造成負面影響,在一定的程度上綁架了大眾的道德判斷。當這種具有負面性的新聞越來越多,人們會越來越懷疑自己的生活環境到底是否安全、穩定,而極端者則會開始失去對社會的信心,萌生出犯罪的念頭,這不利于社會的穩定[2]。
媒介審判不同于上述的負面報道,其不具有客觀性和公正性,且存在有扭曲事實、主觀看待的情況。實際上,媒體審判就是指媒體越過司法界限,對所報道的內容與對象進行一種審判,本質上就是為了吸引讀者,增長閱讀量,從而增強與其他媒體的競爭優勢。可以說,這種內容屬于新聞競爭的產物,也是現代媒體失格的體現。媒介審判在短時間內會造成一定的輿論,妨礙真正的司法決定,主要源于媒介審判會將事件的性質、判決、立場等先行代入讀者,妨礙司法公正。
隨著網絡的興起,人們開始毫無顧忌的在網絡上面發表言論,該種時代背景下“墨鏡效應”衍生出來。人們都希望自己戴著墨鏡,以便滿足自己作為一個看客的心理偷窺欲望,媒體就看準這一點,在報道的過程中,對新聞當事人進行全方位曝光,所曝光的信息包括有姓名、家庭、工作單位等私密性極強的信息。一些不良媒體借機對這些受害者的詳細信息進行描述,有時并未調查清楚事情原委,使得受害者的信息被全盤泄露,這無疑是更加增添了受害者的心理傷痛。
新聞主管部門一般包括黨委宣傳部、新聞出版局等。在兩個部門的合作下,需要制定出能夠限制新媒體環境下新型媒體的道德規范,加強對新媒體新聞報道的篩查與監督工作。兩個主管部門要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行業規范,包括對外部的懲戒措施,確保主管單位的行政監督機制和新聞協會的行業監督機制。因為網絡本身具有自由性等特性,該領域的任何言論必將受到相應的監督,從而防止有虛假新聞、不良報道等[3]。
部分失格的媒體所報道出來的新聞與實際情況存在著非常大的偏差,這使得媒體的公信力降低,輿論的導向與現實情況存有偏離。為了能夠解決這個情況,新聞媒體可建立起相應的道德預警機制,及時對大量的網絡新聞進行篩選,逐漸扶正網絡新聞媒體在大眾心中的地位。相關部門要充分發揮作用,實時監管網絡言論,一旦發現不良新聞督促發表者及時整改,并要求媒體表達歉意,構建良好的社會氛圍。
在報道社會新聞時,需要保證社會新聞的真實性和公正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將新聞當事人所說的話全部報道出來。媒體要所報道內容的社會影響,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做到本質真實、整體真實和具體真實。新聞工作者要能夠有能力、有自信,積極承認自己的報道內容的真實性,對新聞內容有著深刻理解,對新聞進行公正、完整、準確的報道,確保該新聞面向全部群體,力求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網絡媒體一旦在報道社會新聞時出現了輿論導向偏差,會使得人們產生更加消極和極端的行為與情緒,該種情緒往往會伴隨著讀者進入到家庭、工作、生活上,帶來極大的問題。所以新媒體工作者必須要確保自己所撰寫的新聞具有真實性,以正面宣傳為主,確保新媒體環境中所存有的輿論為健康、積極、向上的輿論。新媒體從業者必須要能夠堅持自我,堅持真理,處理好一些敏感性的社會新聞問題,要避免夸大其詞、過分追求趣味性等問題。
一方面,新媒體工作者不能夠利用自己的自由權利而去違反職業道德,堅持以理性的精神報道所獲取的社會新聞。新媒體工作者要能夠對當日發生的事情進行真實、全面且富有智慧的報道,在論壇或者交流平臺上對所獲取的新聞進行報道分析。另一方面,新媒體工作者必須要加強對所提取出的新聞信息的社會目標和價值觀的正面呈現,充分理解新聞信息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對自己的報道行為負起責任。可以說,社會新聞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道德基礎上的,是對社會中的道德問題、風氣問題進行反映。新媒體工作者需要找到公正、公平、可觀的社會新聞報道與責任、經濟和收益之間的平衡性,積極為社會的穩定、國家的安全、受眾的精神與健康而努力。
要保證新媒體工作者的能力必須要從人才的培養機制入手,要求新聞人才在培養時有著較高的職業精神,確保我國自媒體人才堅持理性精神,對任何事情理性和科學思考,采取更加科學的方法報道社會新聞。自媒體工作者要有遠大追求,但這些追求包括但不限于真理、公平、獨立思考、勇于改錯等。網絡媒體要能夠了解并明確自身的職責所在,恪守自己的職業道德。當然,光靠自身堅守與追求還不足以達到完善新媒體環境的目的,需要在采信程序上對其進行規范。新媒體要更加嚴格的遵守采信程序,對每一則新聞的內容進行重點核實,并檢驗輿論的可靠性。
綜上所述,本文探討了關于新媒體傳播下的社會問題及其規避的內容,在簡單闡述了關于新媒體的特點之后,則需要了解新媒體的傳播中可能導致的社會問題,并提出了幾點規避措施。新媒體是未來媒體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所以我國更加要注重對新媒體行業的管理,減少其帶來的社會問題,確保新媒體的正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