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逸凡
(湖北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2)
在遙感技術的應用方面,1970 年代中后期非常成功。遙感應用研究涉及廣泛的主題和類型,包括作物產量估算,土地資源調查,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水土保持,森林資源,礦產資源,牧場資源和環境。許多業務部門參與了評估和監測,土地利用的動態監測,洪水和火災監測,天氣監測和工程勘測以及港口,鐵路,水庫,發電廠等的建設研究,極大地擴展了該領域。促進我國遙感應用的整體發展。遙感在應用領域具有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根據土地使用遙感調查的數據,空中遙感僅花費時間的1/8,資本投資的1/3 或1/16。與傳統的地面勘測相比,人力。遙感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在天氣預報中,特別是在惡劣的天氣預報中,例如熱帶風暴,臺風,霜凍,干旱等。遙感技術負責許多土地資源的使用和管理,對土地利用狀況的詳細調查始于1980 年代后期。在土地利用調查中,有133,360.01 百萬,133,360.25 百萬,13,336.05 百萬和133.603 億主要使用天線。利用成熟技術和完整的航測數據進行遙感技術的手段和方法。在我國西部地區,由于調查率很小,沒有航空攝影數據,因此利用MSS 和TM 衛星遙感數據中的一些進行了測繪,共計133.603 億,取得了良好的調查結果。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隨著資源管理部門和國民經濟部門對遙感信息的需求不斷增長,遙感技術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迅速發展,衛星遙感信息的空間分辨率從1980 年到2002 年如下。作為從79 米MSS 衛星的初始分辨率到當前的2.5 米,1.0 米和0.61 米的分辨率,覆蓋范圍和深度正在迅速擴展數百倍。自1996 年以來,我們一直使用來自法國的SPOT 衛星數據進行動態土地使用監測,最近我們一直在以1m 分辨率進行土地變化調查,并使用IKONOS 進行各種尺寸的土地利用圖的更新試驗。達到了應用效果和結果。隨著衛星遙感數據分辨率的不斷提高,信息處理技術的不斷改進以及衛星數據價格的逐步降低,應用的深度和廣度越來越廣泛。一些關鍵的應用情況介紹如下。
土地利用調查和土地利用地圖更新1980 年代末開始使用航空遙感技術進行土地資源調查。當時,國家航空攝影數據覆蓋了整個國家,這是該國首次使用機載遙感技術為便攜性提供了條件。與傳統的測繪方法相比,詳細的土地調查不僅節省了調查時間,而且還提高了調查結果的準確性和質量。用于測量的航拍照片的時間階段與測量時間不一致,相差超過幾年零十年,但農業地區土地使用的變化仍然很小。國家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加快了國家和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生態環境建設等項目的實施,加快了土地利用的動態變化,原始調查數據滿足了需求。經濟建設,但它還無法實現,因此有必要應用更新的高精度遙感數據,以便不斷更新基礎的土地利用數據。近年來,一些經濟發達的地區已經應用了航空航天遙感數據和3S 技術進行了第二次詳細的土地調查。例如,北京使用高分辨率IKONOS 衛星更新太原,杭州和其他城市的土地利用圖。使用最新的大規模航空攝影數據來復制大型地籍圖和土地使用圖。
對土地利用的動態遙感監測繼續采用現代技術手段,以形成一套相對完整的技術方法和系統。衛星遙感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衛星遙感圖像分辨率的不斷提高,擴大了遙感監測應用的范圍和領域。它使用高分辨率衛星數據監視全國的城市,監視西部農田的生態轉變,使用高分辨率衛星數據進行應用研究和實驗,完成土地使用動態監視,并支持完整的土地檢查。審查了年度土地流動調查統計數據以實施使用計劃。結果在支持土地變化調查,更新土地使用圖,與土地執法和監督合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并為當地土地使用規劃和管理提供了現實的基準結果數據。遠程勘查監測項目的實施,準確反映了我國主要城市的建設場地規劃,特別是建設用耕地占用情況,為有關部門的國土資源管理和決策提供了依據。監測結果的應用已經發現并調查了一些重大的土地違法案件,這些案件為利用土地遙感和GPS 技術進行土地執法和監督以及土地變化調查和農田調查的生態轉型提供了一種有效而科學的手段。
遙感技術可以檢測臭氧層,氣溶膠含量,溫室氣體,空氣熱污染等。我國主要完成了四項任務,一是利用遙感技術探測空氣污染和污染物。其次,可以通過植物季節節律變化的差異以及遙感影像中污染后的響應來逆轉空氣污染與植物的污染指標。第三,將地面采樣的分析結果作為參考量,并結合遙感圖像進行相關性分析。第四,使用安裝在飛機上的空氣檢測設備在地板上對污染區域進行采樣之后,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
對水環境的遙感檢測主要包括對水中懸浮物,水溫變化,色度和受水有機物的檢測。具體而言,檢測的方面可以分為水分布,水體沼澤,赤潮和富營養化,沉積物污染,廢水污染和漂浮固體污染的變化。在中國,我們通過不斷監測海河,渤海灣,濟運河,大連灣,長春南湖,于潮水庫,珠江,蘇南大運河和千chi 湖和富營養化。利用水葉綠素與富營養化的關系研究了滇池的水污染與富營養化,并利用水彩遙感數據估算了渤海灣地表水葉綠素含量與葉綠素含量和葉綠素含量之間的相關性。海水光譜反射率已經建立。關系模型定量地分割了有機污染區域。利用熱液污染原理,通過紅外遙感監測了大連灣、海河、閩江。
我國目前主要利用NOAA/AVHRR 數據,LANDSAT/TM 數據和SPOT 數據在自然生態遙感監測方面做大量工作。例如,在早期的天津渤海環境遙感實驗中,對天津市區土壤中的一些重金屬污染進行了檢測和分析。從那時起,許多城市都使用遙感技術來執行城市熱島效應和生態環境。另外,我國正在進行濕地監測,森林調查和草地監測。流域治理的各個方面都采用了最先進的遙感技術,主要挑戰包括資源和環境的動態遙感和模型分析實驗,可再生資源的遙感研究,宏觀調查和動態監測這個國家。有研究。遠程發現資源和環境。在大興安嶺中部進行了基于TM 影像數據的林地面積估算。全國沙漠,戈壁灘和荒地調查使用衛星圖像,并在合成的1:100,000 和1:200,000 彩色圖像地圖上繪制并驗證了荒漠化要素。國家環境保護局批準的TM 和SPOT 圖像對國家生態環境的現狀進行了遙感調查。
如今,地理信息系統(GIS)的興起和應用將地理學與現代技術結合在一起,推動并加速了地理學的發展。地理空間信息系統不僅是存儲和管理空間數據和地理信息的有效工具和方法,還是地理空間和綜合分析的重要方法和工具。遙感是地理空間系統中重要的信息資源和強大的信息更新手段,極大地增強了地理空間信息系統的生命力和應用性。同時,地理信息系統為遙感提供了各種有用的輔助信息和分析方法,提高了遙感信息的識別和分類精度,為遙感的應用和開發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因此,在現代地理科學園區內,將結合并支持兩種杰出的科技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為地理科學綜合體增添光彩。有助于地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