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玉娥
(畢節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畢節 551700)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發揮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極效能,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繼承,可以使得文化軟實力得到提升,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支撐機制得以構建。也就是說,無論是國家的強盛,還是民族的進步,都需要文化興盛作為支撐點,繼而使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得以實現。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難以從時代的角度去審視傳統文化的價值,繼而使得傳統文化生命力處于比較脆弱的狀態,這樣就難以發揮傳統文化的多維度效能,為了改變這樣的局面,就需要以時代精神去激活傳統文化生命力。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命脈所在,是民族的精氣神,是五千年歷史沉淀的精神財富,這樣的財富不能總是束之高閣,或者在圖書館的古籍中,或者在展覽館的展柜中,或者在影視作品的剪輯中,其更多的需要與我們的生活、與我們的學習、與我們的工作聯系起來,成為我們中國人的基因或者脊梁,這樣才能夠切實的發揮其作為文化支撐系統的效能。對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進行歸結,會發現其特點集中體現在:其一,中華傳統文化有著兼容并蓄的特點。崇尚生生不息,敢于拼搏,相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也就是這樣的拼搏性格,引導我們的民族不斷前進,鼓舞著更多的炎黃子孫不斷前行。崇尚愛國,將其作為為民的責任擔當,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內涵,有著優良的家國情懷,繼而使得民族興旺發達的墻壁得以構建,由此確保民族能夠不懈前進。文化境界處于博大精深的狀態,比如儒家思想倡導和而不同,能夠與人和諧相處,確保各個民族之間平等對待,尊重彼此的風俗習慣,確保民族進入到協同發展的狀態,推崇和諧世界,關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造,以確保世界可以進入到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其二,中華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包括的文化類別比較多樣化。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生產出來的中華文化思想精髓,其必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解決世界性難題,指明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成為社會文明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精神支撐。也就是在這樣漫長的文化歷史歸結中,傳統文化的特色開始朝著更加鮮明的方向發展。以儒家為代表的孔子,推崇儒家思想,在修身方面、在齊家方面、在治國方面、在平天下方面都有著很多的觀點,這些觀點至今還可以成為人們行為處事的基準;道家主張做到天人合一,倡導能夠道法自然,人與自然可以和諧相處,將自然看作為人類的朋友,由此實現人類生命共同體的塑造,也就是在這樣的歷程中形成了敬山敬水的自然價值觀,因此在現代社會我們關注環境保護,關注資源保護,這些與傳統優秀文化之間也存在密切的聯系。也就是說,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引導我們正確認識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然后架構更加理想的文化機制,以確保人們認識世界的能力能夠提升,繼而實現自我行為的管理和控制,這樣才能夠步入到更加理想的持續發展格局。
時代精神作為一個時代人們文明創建過程中展現出來的精神風貌或者優良品格,可以激勵民族更好的發展,可以振興祖國步入強大狀態,作為精神動力,其可以被歸結到精神文明建設的范疇中去。對于當前而言,改革創新是我國時代精神的核心所在,依靠改革創新可以進一步的實現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依靠改革開放可以使得社會主義創新型國家得以建設,依靠改革開放可以更好的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當然時代精神的內涵是豐富的,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其展現出來的精神特色會有一定的差距,有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創業精神、青藏公路精神、抗洪精神、抗擊疫情精神等,這些都是時代精神的重要內容。很明顯,這些時代精神在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塑造優良民族品質,構建良好精神文明建設格局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效能,由此使得我國社會的發展步入到更加理想的狀態。
時代精神與傳統文化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優秀的傳統文化被人們所認知,所理解,所感悟之后,然后將其作為思想改造工具,繼而慢慢的將其作為自己做人做事的基準,然后在實際的工作學習生活中不斷呈現出來對應的精神風貌或者品質性格,這樣就慢慢衍生出對應的時代精神。反過來,時代精神的不斷出現,會使得優秀傳統文化以現代的姿態呈現出來,使得人們備受鼓舞,深感傳統文化的魅力,正確看待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然后更好的去了解和感知傳統文化。在這樣的交互關系格局中,可以產生良性互動機制,因此要高度重視時代精神的發展,確保時代精神成為傳統文化生命力激活的重要途徑,這樣才能夠使得兩者的融合效益朝著更加理想的方向進展。
在正確理解時代精神與傳統文化之間關系之后,就需要將傳統文化生命力提升作為焦點,積極進行部署,確保時代精神與傳統文化可以更好的融合。在此過程中,不僅僅要有宏觀的規劃和安排,還需要有更加微觀的執行方案,由此確保實際融合效益得以發揮。在此過程中需要關注的節點有:
傳統文化不僅僅是遠去的歷史或者靜止的符號,其需要在不斷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與時代精神關聯起來,這樣使得其成為我們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驅動力量,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支柱。從這個維度來看,就需要在正視歷史,感悟歷史,反思歷史的過程中,尋找時代精神與傳統文化的融合點,然后確保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能夠朝著更加旺盛的方向進展。在此過程中需要做好的工作主要有:在解讀時代精神的過程中,可以深度挖掘時代精神中所蘊含的歷史元素,還原對應的歷史情境,讓行為主體進入其中,感知時代精神中的傳統文化基因,由此可以正確看待時代精神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這樣就可以對于時代精神有著更加全面深刻的認知,繼而使得傳統文化的時代感得以提升,人們也不會將傳統文化看作為束之高閣的瑰寶,而是將其看作為現代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文化支撐;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可以設定時代精神與傳統文化交互的話題,引導行為主體更好的在歷史情景中去探討這兩者之間的關系,這樣就可以更好的思辨對應的歷史發展問題,繼而確保在實際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能夠切實的發揮時代精神或者傳統文化的效能,這也可以構建更加理想的融合格局和環境。也就是說,在歷史學習和認知的過程中,要從過去的角度去審視傳統文化之魅,要從現在的角度去審視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繼而從兩個維度去實現時代精神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融合。
要想切實的發揮時代精神在傳統文化生命力提升中的效能,還需要懂得去迎合現代的價值觀,圍繞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樹立創新意識,以時代的角度去解讀不同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思考這些傳統文化如何在現代社會發揮其在指導人,引領人,感悟人中的效能。在此過程中需要積極主動的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其一,積極依照《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訴求,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框架的構建,在此基礎上增加投入,確保優秀創新文化的創新能夠成為新風尚,確保其更好的與生活學習工作關聯起來,使得人們能夠以更加正確的視角去審視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其二,積極借助更加大的媒介平臺和自媒體平臺,生產更加多優質的傳統文化節目或者產品,在更加大的平臺中進行交互,確保更加多的人能夠對于傳統優秀文化有著更加深刻的認知,在實際內容生產的過程中,要學會挖掘傳統優秀文化的時代價值,確保其以現代價值觀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樣便于人們更好的去接受,更好的去感知,更好的去踐行,這樣就可以使得實際文宣的效益得以發揮,這對于實現時代精神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而言,也是很有效用的;其三,確保設計更加多傳統文化體驗性的活動,構建理想的傳統文化感知格局,將傳統文化與旅游業,傳統文化與文物保護領域,將傳統文化以非遺傳承,將傳統文化與節日習俗等關聯起來,這樣就可以使得傳統文化承載著新時代的春風,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人們的面前,這樣就可以更好的實現傳統文化時代價值的發揮。當然在上述各項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還需要國家在此方面有著更加持續性的投入,還需要對于文宣或者媒介進行更加多的引導,確保可以主動的融入進去,這樣可以構建更加理想的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融合的環境。
需要看到的是,在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融合的過程中,不能僅僅依靠政府的規制和號召,還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積極主動融入進去,發揮多方行為主體的效能,才能夠使得時代精神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朝著更加理想的方向進展。詳細來講述,在此歷程中需要做好的工作主要有:其一,政府維度,建立完善的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融合的投入機制,確保在傳統文化繼承發展中進行更加多的投入,確保資源資本可以不斷融入進去,這樣才能夠達到理想的融合環境;其二,教育維度,能夠高度重視傳統文化在各個教育階段中的滲透,確保學科教育和專業教育中,可以看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影子,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之間的關系,繼而確保能夠更好的參與到實際文化活動中去;其三,文化媒介維度,確保在優秀傳統文化宣傳的過程中,樹立創新意識,挖掘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確保將傳統文化以更好的方式呈現出來。也就是說,全體社會成員能夠正確理解時代精神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聯,然后在現實生活學習工作中,自覺的將優秀傳統文化貫徹執行到實踐中去,產生實踐效益,這樣就可以慢慢的實現時代精神的塑造。要想達到這樣的局面,就需要進入到更加理想的宣傳教育格局,由此確保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之間的融合能夠朝著更加有效的方向進展。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背景下,要懂得正確看待時代精神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實現傳統文化生命力的塑造,這樣就可以使得傳統文化的價值得以發揮。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投入,需要更加多力量融入進去,由此形成合力,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實現時代精神與傳統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