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紀云
(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226)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在各個行業都十分重視弘揚和傳承工匠精神,因此在高校的教育中,學生擁有良好的工匠精神不僅可以促進職業教學的發展,同時對于學生自身來說,也可以更快適應學校外的社會,以及在較短的時間內投入到工作中。因此在高校的思政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實現對學生道德素養的培養,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挖掘與工匠精神的內在聯系,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使學生的職業素養得到有效提高,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意識。
工匠精神的培養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我國已然成為世界范圍內的制造業的大國,但是從某種角度來看創造力明顯不足,同時目前科學技術發展速度非常迅速,因此對于我國來講培養高質量、具有創意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專業人才是必然趨勢,由此可見工匠精神對于我國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在高等教育中,學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和思想政治道德修養,不僅是當前社會發展的要求,同時也是我國社會發展、國際影響力提高的重要表現。第二,很多高等學校辦學的目標主要是為國家建設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和教學,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觀,將良好的工匠精神應用到今后的實際工作中[1]。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吃苦耐勞、對工作形成積極負責的態度,擁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第三,學校培養學生對待工作精益求精的態度也是為了使學生在畢業之后快速適應社會,在將來面對招聘和就業時可以更加得心應手。因此,高等學校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可以使學生在學校中提前感受到企業單位的文化,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和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步入社會時的適應能力。
高校的思政教育是國家意識形態的一種表現,同時也決定著高校思政教育的政治特性,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形成正確的價值體系和較高的道德素養。而工匠精神在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也是追求和諧人才的培養目標[2]。但是由于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高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難免會陷入技術人的教育中,使得學生在這種校園文化和人才培養方案中被技術人的觀念固化。通俗來說工匠精神的培養主要是為了將學生的職業道德、專業素養和人文素養同時發展,將學生的人文價值和技術價值同步發展、和諧統一,使高等教育學校中的學生成為健全的職業人才,為國家建設提供高素質、高技術的建設者。因為高校的思政教育與工匠精神有共同的價值目標,所以高校的思政教育就為工匠精神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載體,使得高校工匠精神的培養策略有最佳的實施途徑。
首先從理論層間來說,高校的課程思政為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提供了切實有效的途徑,而工匠精神的培養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實踐體現。高校的思政教育既是我國當代思想政治的時代精神,同時還能體現出較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風格和特征。在新時期的背景下,我國的社會經濟在不斷發展,同時市場經濟也在不斷升級和轉型,因此高校培養具有良好工匠精神的學生,有利于實現我國偉大中國夢的實現。總的來說,高校的思政教育為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思想基礎,而工匠精神的實現則是學生形成良好思想政治修養的實踐和體現,因此,思政教育與工匠精神之間的關系在認為追求和關懷方面都是和諧統一、相互契合的。
在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以有效船舶,同時也為我國高校辦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同樣新時期的工匠精神也在高校的辦學目標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相同的培養方向。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特色事業的過程中,我國提出了很多戰略發展計劃,同時這也在表明著我國中國夢的實現。因此,在此背景下高等學校教育肩負著為國家建設培養生產、管理等各個領域的高技能人才,我國是制造強國,除了要培養專業知識和技能較高的人才之外,還需要有積極健康的工匠精神。因此,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入工匠精神與新時期社會的發展不謀而合,二者之間有著共同的出發點和歸宿。
由于當今社會現象的消極影響,使得學生對高校中的專業課程認知產生了一定的偏差,很多學生會認為很多專業課程中的技術含金量比較低,在將來參與工作時也不會有很大的利用價值。但是從現階段的社會發展情況來看,不光是我們國家重視技能型的人才培養,很多發達國家也越來越重視工科型的人才培養,所以新時期對于工科型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多,同時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這樣的人才培養方案下,學校中的專業課程也必須做出相應的改革,將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目標充分融入到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精益求精的思想觀念,促進我國高校工科專業的發展,將課程思政充分融入到自己的日常教學中,列舉和學生生活有關的案例,充分挖掘案例中所蘊含的思政教育勻速,引發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同時教師還需要提高學生對專業課程的愛好,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促進學生工匠精神的形成。
因為很多學生在步入大學之后,學習松懈下來,表現出的學習動力也不是很強,如果只依靠思政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很難達到預想中的目標,因此學校可以通過校園文化為學生營造充滿工匠精神的思政教育氛圍。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學生所形成的的工匠精神具有一定的短暫性,學生只有切實感受到相關的企業文化,真正的了解到工匠精神的意義,才能形成正確的職業意識和職業素養。因此學校和相關企業要進行合作,為學生營造有關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例如,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到企業單位中進行實地觀察,親身體驗相關的企業文化,使學生置身于真實的工作環境,從內心深處體會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學校還可以邀請企業楷模到學校進行講座,為學生講述自己的真實經歷,使學生從內心深處了解到工匠精神在實際工作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學生在這樣的校園文化中,會受到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提高學生的自主約束能力,從而嚴格規范自己的行為,逐漸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
在如今的高校教育中,很多時候人才培養的目標并不是很明確,尤其是在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方面,沒有對學生進行就業的指導和技能的培訓。尤其是對于高校中一些應用型較強的專業,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滲透工匠精神的教學,促進學生的職業技能發展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使得將來學生在參與工作時,具有較強的技術實踐能力,能更好地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將來的工作中。基于此,教師在課堂教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將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環保意識等內涵貫穿到每一節專業課堂教學中,使學生的知識與專業技能、價值觀等得到相應的發展。課程思政本來屬于高校的一種叫傲雪活動,因此必須認識到只有學生真正投入到實踐中,獲得相應的實踐經驗,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工匠精神等才能得以形成和提高。
在思政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盡量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案例進行教學,不僅要注重對學生思想品德培養,還要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使學生的思想和技能得到統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選擇和學生身心特點相符合的教學方法進行思政教育教學,提高學生在思政教育課堂中的參與性。因此教師要改革傳統的思政教育教學方法,實施案例教學、合作教學等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和職業意識[3]。同時教師還可以舉辦專門的工匠精神主題活動,將工匠精神培養的思政教育課程模式以活動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如組織學生搜集有關工匠精神的感人事跡,在活動中進行分享交流,并且在活動的最后教師要通過客觀的方式對此學生進行評估。
高等教育中的學生大多數的學習方式還是通過課堂學習,因此教師在在思政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挖掘與工匠精神有關的教學內容。教師要充分了解和掌握高校思政教育課程的特點,在實現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例如,教師在思政教育課堂中對學生進行課堂測評時,不僅要要學生要能夠自主完成測評,同時還要求學生能夠不斷追求進步,這樣學生才能在思政教育課堂中進行反復不斷的實踐和練習,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工匠精神,并且運用到今后的實際工作中。
綜上所述,高等教育學校的課程思政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教學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提高學生競爭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學校在提高學生道德素養的前提下,還要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和職業觀。通過營造充滿工匠精神的氛圍、轉變德育教學的方式、挖掘德育教學中與工匠精神有關的內容、加強企業和學校之間的合作等方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嚴格要求自己,為今后的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