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碧健
(宣城市宣州區文化和旅游局,安徽 宣城 242000)
文物是人類歷史發展演化的結晶,承載著豐富文化的信息,是不可再生的珍稀的文化資源。習總書記對此一直十分重視,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散落在鄉村里的文物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鮮明的地域特色,同樣蘊含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需結合新時代將其發揚光大。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推進文物合理、適宜的利用,使文物保護的成果惠及群眾。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用好歷史留下的寶貴遺產,認識到提高文物保護保護的重要性,做好文物旅游的合理利用將大有可為。
依托文物開發旅游,富含文化含量的旅游有別于一般的游覽觀光,提升旅游產品的品味[1]。深挖文物內在價值,看懂文物背后所蘊含的歷史藝術社會價值,創新組合方式,展示出彩的故事。讓“冷冰冰”的文物變得鮮活,耳目一新,又是博采眾長,輝煌燦爛。統籌文物保護和旅游開發,創造性地轉化文物的歷史文化價值為經濟價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開發鄉村里的文物旅游,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基于文物來開發旅游由來已久,已經探索出比較成功的一種旅游業態,能給游客帶來沉浸式的文化體驗。處理好文物保護和旅游開發的案例不勝枚舉,安徽黃山地區有國企經營的“西遞模式”,民企獨資的“宏村模式”,國企和村企合作的“唐模模式”等,融合了文物保護和旅游。這些文物普遍保存較好,地域特色顯著,集中成片優于單體文物;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等要素;引入特色農產品更好。經過科學合理的開發,文物周邊生態人居環境得以提升,促進文物事業的進步,有效提升地域知名度和文化品位[2],社會、文化和經濟業態得到成長。宣州作為發展鄉村文物旅游的踐行者,借鑒成熟的運營模式,反思存在的差異,努力走出政府主導國企經營居民參與的“水東模式”。隨著文物旅游業態的形成,形成有影響力的地域特色旅游產品和文化品牌。
宣州在開發水東老街的文物旅游過程中,注重文物保護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效結合。水東作為歷史悠久的古鎮,除了保留了完整的古鎮形貌,商旅功能建筑、茶馬古道、地質奇觀,還有鮮明“棗”文化及其衍生物產。老街上古宅成片聚集,修繕后老街的格局風貌得到保護,人居環境得到改善。旅游開發中,適時推進現代服務業、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博物館進駐,豐富旅游體驗。在文物的旅游轉化中,人居環境改善,旅游業態富民,促進水東老街和旅游業態的良性成長。
在文物保護前提下發展文物旅游,需不間斷地衡量評估保護與開發利用之間的關系。宣州地區文物資源開發利用方興未艾,學習其他地方文物旅游的模式,應用到本地域發展中來。對比那些發展較好的案例,仍存在著差距:
(一)鄉村文物分散,文物資源開發程度不高。宣州區存在文物地處偏僻,甚至人跡罕至之地,保護和開發利用的難度偏大,更何談開發利用。轄區內的水東老街建筑聚落保存較好,最具有開發潛質。如何統籌分散的文物資源,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對促進地方旅游業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二)保護工作尚有缺失,部分文物遭到破壞性開發。古建筑是文物旅游開發的主體,也是保護重災區,城鎮化進程中拆舊建新,加速它們的消亡。其次是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影響本體的保存,一旦離開人的生活,缺少必要的通風等,木質構件極易滋生霉菌、蛀蝕等。再次是周邊文化景觀環境改變,諸如無保護規劃的商業開發或工程建設。類似的問題層出不窮,需要有因地制宜的保護管理辦法,開發過程中建立跟蹤評價體系。從歷史文化保護的角度看,需兼顧保護文物的原真性和環境協調性,才能取得文化氛圍與旅游經濟相得益彰。
(三)文物資源開發的深度仍可挖,還需借鑒學習。開發文物的歷史文化價值的深度,和修繕水準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專業人員參與和資金投入。文物資源的利用形式較單一,基本是參觀游覽和圖片展示為主,新意不足。為全面深刻地展現出文物的歷史韻味,達到沉浸式體驗的效果,適當加入非物質文化和民俗等展示,營造出豐富的地域生活特色和歷史情境。
開發文物資源需要思考的問題很多,需要探索路徑,創新模式。文物用于旅游開發是謹慎的,需要突破固有的文物保護工作的理念,提升管理能力。存在著文物保護資金投入與亟待修繕的缺口不成正比,需要多元化資金來源。文物本體的權屬復雜,多個部門管理有交叉,當投資和收益難以兼顧時,降低了非財政進入開發的積極性。
《文物保護法》的核心思想是保護文物,而文物本體除了有文化歷史屬性外,有的文物是居民個人財產,用于開發的經濟收益未能與其物權屬性受到平等的尊重[3]。這種缺少人文關懷的保護開發利用,容易出現矛盾和停滯。保護級別低的文物缺少來自財政投入時,積極為引入民營、居民等資金,是文物保護和利用領域破局之舉。主管部門管理時探索化解其中的糾紛,厘清權責、歸屬和收益分成關系。
在水東老街的修繕保護中,財政專項經費用于老街路面和重要歷史建筑維修后,國企參與跟進維修古建筑,同時改善電、自來水、污水管等基礎設施,進而提高居民保護意識。居民參與到旅游服務中,諸如售賣本地特色產品、建博物館等,激活老街的文化經濟活力。摸索出適合本地的“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模式,摸索出文物旅游專業化和規范化之路,越走越清晰。值得欣喜的是,老街上居民自覺保護古建筑,勝過任何形式的文物保護意識的灌輸。未來需讓保護的理念根植與參與的各方,避免旅游同質化問題,讓文物可親可近的,通過旅游實現創新性轉化開發利用。
遵循文物保護的原則下,水東老街旅游開發處于起步階段,需挖掘文物蘊含的價值,弘揚地方傳統文化,活化利用新思路,提升地域知名度和文化品位,融合文旅發展。水東老街旅游有后發優勢,初步建立具有引領示范意義的文物旅游區。旅游開發中需及時評估文物保存狀況,處理管理、保護、投入和收益的關系,積極總結文物保護和旅游開發的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