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鶴
(邢臺市襄都區委黨校,河北 邢臺 054001)
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背景下,對事業單位經濟管理工作提出了高要求與嚴標準。事業單位在實際運行中,由于受傳統思想及管理模式影響,對經濟管理工作不夠重視,整體管理水平低下。經濟管理工作質量對事業單位正常運轉產生了深遠影響,事業單位應明確經濟管理對單位整體發展的推動作用,并結合內部實際情況,制定強化措施,推動經濟管理創新。為提高經濟管理質量,事業單位應完善經濟管理制度,采用透明化經濟管理模式,推動經濟管理工作開展的同時,提高事業單位整體管理水平。
由于事業單位性質的特殊性,其經費來源通常為財政撥款,這部分資金是事業單位各項工作開展的基礎與保障。在事業單位內部,若經濟管理工作開展不到位,則會引發入不敷出等諸多問題,限制其發展。事業單位經濟管理與企業經濟管理工作存在較大差異,事業單位在開展各項活動時,需優先考慮社會效益,經濟管理目標不是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而是為社會提供高質量服務,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其次在新形勢下,事業單位通過改革與創新,能夠積極融入市場經濟活動中,甚至部分事業單位形成了附屬專業,財政撥款并不是唯一經濟來源。基于此,事業單位應遵循成本效益最大化原則,開展經濟管理,對各項活動進行指導,在創造經濟價值的同時,實現資源配置,促進事業單位高效發展。
1.經濟管理體制不健全。由于經濟管理體制不健全,是制約事業單位經濟管理工作開展的重要因素,完善的管理體制,不僅能夠規范經濟管理行為,還能保證管理工作開展的科學性,提升事業單位經濟管理水平。但存在部分事業單位,在日常發展中,傳統管理思想根深蒂固,思想觀念更新不及時,導致經濟管理工作開展受限,不利于事業單位進一步發展。其次我國事業單位在經濟管理工作中,為結合內部情況,構建完善的管理體制,經濟管理工作缺乏指導與支持,管理質量不高,違背經濟管理工作開展初衷。最后在部分事業單位中,由于企業管理者忽視經濟管理的重要性,導致經濟管理人員對待工作十分隨意,未遵循相應流程開展工作,易滋生經濟管理風險。同時事業單位監督力度不足,為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機,在經濟管理中存在腐敗現象。
2.經濟管理缺乏系統性與規范性。由于受特殊性質影響,事業單位并在開展經濟管理工作中,對盈利并不重視,在開展經濟及管理方面工作中,缺陷問題突出。首先在事業單位內部,內控制度不完善,無法為經濟管理工作開展提供支持與指導,經濟管理工作較為混亂,缺乏秩序性。其次部分事業單位在經濟管理工作中,并未制定明確的管理目標。在面臨突發問題時,制定臨時應對方案,導致問題解決不到位,事業單位正常運轉受限。這一經濟管理模式較為落后,不具備系統性與規范性特征。最后事業單位經濟管理工作與生產及經營活動之間并無關聯性,未形成成本與效益觀念,導致管理不到位,威脅國有資產的安全,也不利于整體經濟發展。
3.事業單位經濟管理預警機制不完善。事業單位具有公益性質,其主要職能則是為人們提供高質量服務,不以營利為主要目標,這一特征導致部分事業單位對市場發展情況及經濟發展認知不到位,單位內部管理者并未形成良好的市場意識。在開展經濟管理工作時,由于預警機制不完善,導致經濟管理整體質量低下。在新形勢下,存在部分事業單位,對未來經濟發展形式預測不科學,內部資金管理不到位,從而引發資金不足及資金短缺等問題,限制事業單位正常運轉。其次在部分事業單位中,雖然構建了經濟管理預警機制,預警機制往往是將其他單位成熟預警機制直接照搬過來,未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與需求,使得預警機制不完善,流于形式。最后事業單位缺乏高素質人才,預警機制作用發揮不充分,制約經濟管理工作開展。
事業單位在開展經濟管理工作時,應發揮其優勢,為其他工作有序開展夯實基礎。針對當前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應結合實際需求,制定強化措施與創新機制,提高經濟管理質量。
1.完善經濟管理制度。在事業單位內部,經濟管理制度不完善,雖然部分事業單位制定了經濟管理制度,但仍存在不合理等問題。事業單位為確保經濟管理工作高效開展,應從制度層面著手,完善經濟管理制度,發揮制度的管理及約束性作用,為經濟管理工作開展提供支持與指導,還能夠對各項行為進行有效約束。事業單位在經濟管理制度構建中,首先應明確經濟管理目標及具體操作流程,并從經濟管理人員出發,提升其綜合素質,樹立正確工作理念,認真對待工作,完善知識體系,掌握更多新技能及方法,帶動經濟管理質量提升。其次事業單位在完善經濟管理制度后,應強化監督體系建設,提高監督質量。對經濟管理人員日常工作行為展開動態監督,一旦發現問題,可及時上報管理者,繼而采取應對措施,避免引發嚴重問題。需要明確的是,事業單位需要完善經濟管理制度,才能夠提高整體工作質量及管理水平。
2.提升經濟管理工作的系統性及規范性。推動經濟管理工作開展更加規范與系統,是實現經濟管理創新的主要路徑。首先事業單位管理人員,應摒棄傳統落后的思想觀念及管理模式,明確經濟管理工作開展重要性,形成良好的經濟管理意識。當管理人員轉變觀念后,可發揮引導與示范作用,帶動基層員工觀念轉變。通過轉變思想意識,管理者與基層員工均能夠積極參與經濟管理,發揮協作與配合作用,推動經濟管理工作規范開展。其次事業單位應明確經濟管理工作目標,實現國有資產的增值與保值,為保證經濟管理工作更加規范,需形成全員參與局面。員工及職能部門均積極參與,結合單位內部實際情況及需求,制定管理方案。在工作落實環節,應強化交流與溝通,實現信息共享,制定完善管理舉措,推動經濟管理目標實現。
3.完善經濟管理風險預警機制。事業單位在開展經濟管理工作中,由于管理不到位,易滋生管理風險問題,不僅會影響經濟管理質量,還會影響事業單位正常運轉。基于此,事業單位應逐步完善經濟管理風險預警機制,通過全過程監控,及時發現潛在風險,通過風險預警,便于事業單位及時采取因對方案,降低風險對單位的影響。首先事業單位可在原有環節基礎上,增加第三方審核環節,為保證審核的獨立性,需要將其獨立在事業單位系統之外,通過開展監督及檢查工作,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提升經濟管理效率。在開展第三方審計工作時,其資金管控與監督是工作重點,能夠為事業單位提供詳實信息參考,提高各項決策的科學性。其次事業單位內部也需要制定監督小組,由專業人員負責,對經濟管理全過程進行監督。
4.樹立良好的風險意識。在新形勢下,事業單位發展過程所面臨的經濟發展風險在逐漸增加,為確保經濟管理工作高效開展,經濟管理人員應積極更新思想意識,樹立良好的風險意識。雖然事業單位大部分資源主要于國家財政撥款,但在發展中,仍會面臨諸多風險問題。通過樹立風險意識,是規避風險的重要路徑。首先事業單位內部管理者應摒棄傳統思想觀念,強化對風險的認知,形成風險意識,為風險管理工作奠定基礎。當單位管理者轉變觀念后,能夠發揮引導與示范作用,帶動經濟管理人員轉變觀念,發現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應對措施。其次事業單位應完善內部管理制度,發現經濟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及問題,及時調整與完善,提高經濟管理質量,規避多種風險問題。同時事業單位還可定期組織學習及培訓,引導經濟管理人員參加。在培訓中,明確指出風險問題對事業單位發展的影響,使經濟管理人員樹立風險意識,掌握基本風險應對方法。經濟管理人員在日常工作中,一旦發現經濟管理風險,應及時處理,降低風險對事業單位的影響。最后針對事業單位內部的資金浪費等問題,事業單位可開展預算管理工作,優化資金與資源配置,改善浪費行為,最終實現收支平衡。針對日常收支,應詳細記錄,減少不合理支出,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帶動經濟管理工作高效開展,為事業單位發展奠定基礎。
1.推動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隨著信息技術高速發展,我國步入了信息化時代,事業單位在開展經濟管理工作時,可跟隨時代發展步伐,將信息技術與經濟管理工作相融合,推動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在原有經濟管理工作中,由于數據獲取及收集難度大,經濟管理人員通常會依據經驗開展工作,導致整體工作質量低下。新時期背景下,事業單位可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構建數據驅動決策的經濟管理模式,事業單位管理者可通過數據分析,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將這部分信息作為基礎,制定科學決策。在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支持下,事業單位可構建完善數據搜集與分析系統,該系統構建,能夠實現海量數據的計算與分析,為數據管理工作提供數據支持。事業單位能夠從經濟活動數據分析中活動有價值信息,掌握經濟管理需求,提高管理水平。最后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在開展資產規劃工作時,實現統一管理,保證事業單位內部資產的安全性。在此基礎上,在信息技術應用中,能夠全面分析事業單位經濟活動中的潛在風險問題,制定風險管控路徑,降低風險發生概率。
2.采用透明化管理模式,優化管理環節。事業單位在經濟管理工作中,應創新管理模式,優化管理環節。首先可采用透明化經濟管理模式,將經費使用情況進行公開,便于內部員工掌握每一項支出費用的用途及資金流向。采用這一方式,有利于引導員工參與經費管理工作中,形成良好的節約意識,避免出現資金浪費等行為。其次應不斷優化管理環節,提高工作效率。通過簡化管理環節,經濟管理人員工作壓力得以緩解,有利于提高經濟管理質量及管理水平。
在經濟發展新形勢下,事業單位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步突顯,事業單位應積極開展經濟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確保國有資產的合理使用。受多重因素影響,事業單位經濟管理工作不夠完善,因此事業單位應積極采取強化措施與創新機制,完善經濟管理制度及經濟管理風險預警機制、推動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提高經濟管理質量的同時,帶動事業單位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