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蔚
(九江職業大學,江西 九江 332000)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及跨文化交流的逐步深入,社會各領域對兼具專業知識與較高職業英語應用水平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特別是在如今這個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作為與經濟聯系最緊密、承擔高技術型人才供給任務的高職教育,如何為國家和社會供給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是一個亟待深入研究的課題。為了適應新形勢、新要求,高職英語教學要加快從通用英語(EGP)轉向語言教學與專業教學相結合的職業用途英語(EOP),將“教、學、做”融為一體,推進教學要求、課程開發、教學建設與教學評價等的有機結合,以更好地滿足新時期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破解復合型人才培養難題,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源源不斷地供給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作為一門語言工具,高職英語既要強調學以致用,培育學生成長成才,又要結合職業實際對接社會需求,為了充分彰顯其工具性與實用性特征,必須加強高職英語教學與專業的結合,加快推進其由EGP 轉向EOP,探索EOP 英語教學模式,以順應高職英語教學改革趨勢。然而,EOP 轉向并非一蹴而就之事,涉及影響因素眾多,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當前高職英語多開設的是通用英語課程,強調語言文化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諸如專業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培養以及結合專業特色的電子商務英語、營銷英語、醫護英語等面向高職學生職業需求的應用型EOP 課程少之又少,這極大地影響了高職英語教學EOP 轉向。部分院校雖設置專業英語課程,但并未考慮地區、行業及崗位對學生英語能力要求的差異,如經貿類、旅游類等行業對英語應用能力要求高,建筑、機械類行業要求不高,音樂、體育類要求較低。從教材方面來看,高職英語既有教材大多不符合學生實際水平,與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結合的寥寥無幾,教材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并無聯系,缺乏專業英語教材與實訓教材,這嚴重背離了高職英語實用性要求。
EOP 的職業用途強調體現“做中學”理念,以聽說為主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技能,并要求以情景創設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以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然而,當前高職英語教學仍以傳統的語法翻譯法為主,還停留在教師的“一言堂”模式,只是一味地傳授語言和語法知識,教學內容枯燥乏味,課堂教學氛圍沉悶,不僅缺乏職場環境的營造,更不注重聽說訓練,加上教學方式方法的單一化、機械化,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動與應用能力的培養[1]。
為了適應高職英語教學 EOP 轉向,除了要求教學中必須突出主題任務、注重實踐性以外,還需要調整教學評價方式,積極引入線上全過程評價,加強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筆試與口試的有機結合,以全面考核學生英語實踐應用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條件允許,還要適當增加實訓英語應用與考核,在崗位實訓中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然而,當前高職英語教學評價普遍面臨著重結果輕過程、重筆試輕口試等問題,無論評價方式,還是評價主體均存在單一化問題,加上評價體系并未引入各類測量英語應用能力的國際考試,因而很難適應高職英語教學EOP轉向的要求。
開展EOP 課程教學對專任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除了擁有扎實的英語語言知識與過硬的教學能力以外,還要具備豐富的行業知識與實踐經驗,最好能夠考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并定期深入企業參與實踐。然而,當前EOP 師資的主要來源是EGP 教師或專業教師,缺乏兼具扎實英語語言知識與豐富行業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這導致英語與專業相脫節、EOP 課程難以有效開展,無益于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2]。
課程是影響EOP 轉向的首要因素,為了適應高職英語教學EOP 轉向,必須重構EOP課程體系,優化英語課程設置,制定完善的課程教學計劃。具體而言,一方面,要在EOP 理念的指導下,邀請專家、一線教師、企業專業人士等,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及測試等方法,對高職英語教學需求進行全面分析,既要全面把握高職學生的語言水平、學習態度、學習需求,又要把握行企對人才英語能力的要求,繼而結合專業特色設計英語課程體系,如機電英語、旅游英語、建筑英語、醫護英語等,同時要注重EOP 課程中EGP 內容的融合與滲透,切忌拋棄基礎性語言內容與結構的輸入,要在文本語言學習的基礎上兼顧專業信息的吸收;另一方面,為了促進基礎英語向行業英語的過渡,確保EGP 向EOP 轉化過程的自然銜接,需要調整英語教學計劃,在第一階段開展基礎英語教學,制定涵蓋教材選擇、教法運用、課堂組織、課程設計等各方面的教學計劃,同時結合專業差異匯總具體詞匯與句型的學習內容,以體現專業特色,第二階段開展EOP 英語教學,要結合專業目標及學情制定教學計劃與電子教案,并依據英語職業技能清單編寫EOP 教材或借鑒改編國外教材作為EOP 教學資源[3]。
針對EOP 教學對“做中學”與情境創設的要求,教師要加快轉變傳統教學理念,以“完成職場任務為導向”“引導學生主體參與”為理念,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具體而言,一方面,教師要結合學生語言水平與學習規律,將教學目標細化分解為一個個教學任務,在任務驅動下,通過職場環境的創設,采用情境教學、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合作學習、CBI 內容教學、課程實訓、社會實踐等多種教學方式,實現學用一體、學以致用,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行業英語,例如,針對不同職業對英語能力要求的差異,教師可以實際工作任務作為訓練項目,并以主題任務的方式引入真實語料,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等模擬業務場景,使學生在仿真實驗室內模擬技能操作,實現語言教學真實化與課堂社會化;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爭取地方政府、行業及企業的支持,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實訓機會,如針對涉外商務專業的學生,可為其提供出口商品交易會的業務接洽、企業產品資料介紹等翻譯實踐;對于旅游專業學生,可為其提供國際體育賽事志愿者或導游服務實踐,通過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保障EOP 教學的實效性[4]。
針對傳統教學評價單一化問題,高職院校要加快改革考核標準,構建與EOP教學相適應的評價機制。一方面,針對EOP 教學突出行業需求、強調合作實踐與自主探究式知識建構等要求,要調整考核標準,將考核重點聚焦于學習過程、學習技能、自我探究、社會性與交際性技能發展等方面,建立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突出過程性評價、多元主體參與、方式靈活多樣的教學評價機制,教學評價除了要了解學生個體需求以外,還要全面結合社會、行業用人要求,探索問卷調研、崗位實地考察、訪談法、工作過程案例分析等多種評價方法,輔以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學生檔案袋、學習成果及標準化測試等終結性評價,全面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另一方面,為了健全評價機制,高職院校可要求學生參加“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獲取相關職業英語能力證書,還可鼓勵其參加商務英語考試、博思考試、托業考試等國際考試,全面評估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針對EOP 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高職院校要加快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教師培訓機制,為EOP 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具體而言,高職院校要全面把握EOP 教師應具備的知識能力結構,包括扎實的英語學科知識與語言教學理論與豐富的專業行業知識,并以此為標準選拔和培養雙師隊伍,一方面,要通過定期組織教師深入企業單位進修培訓、要求行企精英、專家講學等方式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另一方面,要從既有EGP 教師與專業教師隊伍中選拔骨干教師與重點培養對象,使之通過自學、培訓、旁聽、進修、EGP 教師與專業教師合作教學等多元方式彌補知識結構短板,加快專業成長與發展,盡快適應EOP轉向要求;此外,高職院校可通過教改科研立項、課堂教學大賽等方式激勵教師發展,并積極探索網絡平臺等新型培訓方式,鼓勵教師與不同類型、地域及國家的教師深度交流,實現其向“雙師”的轉變[5]。
綜上,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關于開展通識英語教學還是學術英語教學的爭議依然存在,就高職英語教學而言,無論從政策導向來看,還是教學實踐出發,EOP 轉向都是必要的,一方面,EOP 轉向與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相契合,另一方面,EOP 轉向符合社會對高職人才的期待,也滿足高職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高職英語教學向EOP 轉向已然成為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值得思考的是,EOP 轉向所涉及的影響因素眾多,全面覆蓋課程、教材、教學方式、教學評價、師資力量等各個方面,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EOP 轉向實踐路徑的探索中,要結合EOP 目標、屬性、內涵等要求,全面考量各方面教學因素,促進其與EOP 的無縫對接與深度融合,以滿足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