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敏
(鄂爾多斯職業學院,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010)
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大眾化和普及化,高等職業教育成了國家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陣地。在培養高職院大學生過硬的技術技能同時,如何培養高職院校大學生吃苦耐勞、愛崗敬業、責任心、團隊合作等良好的職業心理素質成為高職院校教育的重要內容。
我院作為鄂爾多斯地區第一所高職院校,主要是為當地企業培養高技能型人才,但在企業用工中發現,學生實習期間、畢業后不同程度存在著職業素養缺乏、職業心理素質低下等困擾企業發展的實際問題。為了更好地了解大學生在企業的職業素養表現,我們采取調查問卷形式,深入當地不同行業的多家企業對大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現狀進行調查,并對數據進行分析統計,進而全面了解企業對大學畢業生職業心理素質的綜合評價,為高職院校構建科學合理的大學生職業心理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切實可行的教育途徑和方法、師資隊伍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本次問卷調查對象主要為學前教育專業、酒店管理、煤化工專業的多家合作企事業在職職工,共隨機發放調查問卷246 份,回收220 份,有效回收率89.5%,問卷發放范圍涉及不同規模、不同工種、不同級別、不同性別人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調查表明,高職大學畢業生是目前鄂爾多斯市各大行業企業用工的主要來源,被調查的企事業93.4%都直接錄用過高職應屆大學畢業生,對高職院校應屆大學畢業生職業心理素質整體滿意度不高,基本滿意占大多數,與職業能力相比,企業更為關注大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尤其是責任心、團隊協作能力及溝通協調能力、敬業精神等職業心理素質;在開展學生職業心理素質教育方式、內容、師資隊伍方面也更趨向于選擇工學合作的模式。
在“構成職業心理素質的諸方面要素中,你最關心的要素”調查中,60.4%的人認為職業態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最為重要,57.5%的人選擇職業能力,僅有22.6%的人選擇職業理想、職業紀律。態度決定一切,職業態度決定著一個人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決定著職業能力的正常甚至是超長發揮,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愛崗敬業、踏實肯干、團結協作等職業心理素質無疑是重要的核心要素。
調查發現,企業最反感大學畢業生做事不認真、缺乏團隊合作精神、薪酬要求過高、頻繁跳槽,其中,43.4%的被調查人員認為應屆大學畢業生做事吊兒郎當、缺乏團隊合作精神;而32.1%的人認為應屆大學畢業生存在著頻繁跳槽,薪酬要求過高等問題;對應屆大學畢業生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分析中,56.7%的人認為是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造成,47.2%的人認為與學校教育有關,是學校忽視大學生職業心理素質、個人品德養成教育造成的。
在對企業調查中顯示,最看重的畢業生職業心理品質的七項問題調查中,“團隊協同能力、溝通能力、有親和力”“有責任心”“誠實守信、遵紀守法”排在前三位,前兩項大學生應具備的最基本的心理素質均占到49.1%的比例。調查數據表明,企業特別看重大學生的踏實敬業、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質、責任心等職業心理素質,而應屆大學畢業生缺乏的也恰恰是企業看重的心理品質,高校大學生職業心理素質教育與企業人才需求品質存在嚴重的脫節現象。
在何時開展大學生職業心理素質教育最為合適的調查顯示,62.3%的人認為“職業心理素質教育應該貫穿在三年的高職學校教育中,該有各自不同階段的側重點”,認為從大一開始開設該門課程的占29.5%,而認為在大二、大三開始開設課程的比例幾乎沒有;在方式上,73.6%的人認為大學生應該到相關企業或實習基地學習,以培養與企業文化相適應的職業心理素質;“思政課堂教學”“專家講座”“學生自覺養成”“社團活動”等其他選項明顯偏低;在職業心理素質教育主講教師的選擇上,認為由實踐操作教師和相關企業人員來承擔占大多數;在授課內容上,78.3%的人認為有必要將各行各業的職業道德標準印發給學生,有利于實現學生在校接受的職業心理素質教育與企業職業道德規范要求有效對接。
在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調查中顯示,65.8%的企業人員認為在大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認為當代大學生在吃苦耐勞、人際溝通、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急需提高;78.2%的人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對培養畢業生良好的團隊協助能力、受挫能力、抗壓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共情能力等方面有積極的作用;尤其對應屆畢業生適應企業工作崗位要求、養成良好職業心理素質有很重要的促進作用。
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高職大學生職業心理素質與企業的需求有較大的差距,高職院校應針對高職學生頻繁跳槽、責任心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弱等困擾企業用工問題,認真總結反思學生素質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培養學生良好職業心理素質的途徑和辦法。
根據調查中大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總體水平不高的現狀表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對畢業生的需求還存在對接不緊密問題,應科學規劃大學生職業心理教育課程。一是針對不同階段、不同專業設置職業心理素質教育課程計劃,明確各階段、各專業職業心理教育的內容、形式、目標,將各行業企業的職業心理素質標準和職業道德標準納入大學生職業心理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中,使職業心理素質教育貫穿于整個大學期間,實現大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與企業核心文化的有效對接。二是構建大學生職業心理素質與各專業課的聯動機制。專業技能本身就應該包含該技能的職業心理素質要求,在各院校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中,將學生職業心理素質要求作為專業學習的一部分內容,提出明培養要求,實現專業技能與職業心理素質的有效融合,培養企業滿意的高技能高素質型人才。
建立學校、企業、家庭、社會相結合的職業心理教育共建機構,共同開展大學生職業心理教育。一是學校將工匠精神、企業文化等要素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營造良好的職業教育文化氛圍。利用櫥窗、展板、樓道、實訓室墻壁等宣傳企業文化,在校園環境綠化美化中展現大國工匠精神,使學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景都成為學生感受工匠精神之地。二是將職業心理素質教育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課堂、社團活動、日常教育管理結合起來,使職業心理教育貫穿到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讓學生在潛移默化隨時接受職業心理教育;三是組織開展職業文化周、職業技能比賽、校園文化節等活動,強化職業文化教育;利用舞臺劇、情景劇、心理訪談、企業相關人員講解、優秀畢業生座談等形式,對企業職業行為規范的案例進行現場解讀、現身說法,增強職業心理教育的現實性、說服力;四是通過走出去的方式拓寬職業心理教育渠道。通過帶領學生走入行業企業、開展實習實訓,了解企業職業道德標準,提高大學生職業心理素質養成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五是積極發揮家庭的教育作用。針對在職業心理素質方面存在不同問題的學生,通過電話、qq、微信等現代媒體與家長建立密切聯系,了解其形成原因,發揮家庭教育的獨特作用,與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幫助學生矯正不良行為,培養正確的職業心理行為。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情感教育、心理調適能力、人際關系協調、正確面對挫折、緩解壓力等模塊都有助于培養學生積極的工作態度和樂觀的人生信念。一是利用心理健康課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心理適應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樂觀開朗、積極向上、陽光健康的心理;教師要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適時調整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結合學生未來就業方向和崗位職業心理素質要求,有針對性的引導教育學生,做好就業心理準備;二是教師要利用案例分析、心理游戲、團隊心理輔導、心理咨詢、網上溝通等形式,一方面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問題,化解心理危機;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客觀評價自我,對自己的能力及未來就業方向有較為清晰的認識,主動養成務實勤奮、擔當作為的良好心理素質。
調查數據表明,企業大部分人認為大學畢業生在踏上工作崗位最欠缺的是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職業生涯規劃是大學生對自己未來可從事的職業的一種預期和規劃,它可以幫助大學生認識自我、了解自我,明確自己的未來職業方向,是職業心理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調查中發現,不少大學生對自己未來工作沒有明確定位,對自己的能力預估不足。當大學生離開學校進入企業的時候,發現企業的工作崗位、薪酬等和自己的期望不一致,生活也與大學生截然不同,會出現不適應、失落、消極應對、頻繁跳槽、責任心不強、缺乏團隊合作意識等眾多問題。只有大學生明確了自己的職業定位,才會主動了解相關企業對從業者包括職業道德、職業心理素質在內的素質要求,并自覺將這些職業心理素質要求主動內化為自己的內部需求。所以,學校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制定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計劃,將行業企業對員工的職業心理素質要求融入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幫助學生培養適應未來工作崗位的職業心理素質。
培養高素質的大學畢業生,關鍵在教師。目前各高校普遍重視專業課教師隊伍建設,但往往缺乏一支成熟的、專業化、專家化的職業心理教育教師和職業生涯規劃教師隊伍,加強這兩支教師隊伍建設顯得尤為重要。一是提高學校對大學生職業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視度,加強培養培訓,將職業心理素質教育及職業生涯規劃教師隊伍建設納入學校整體師資隊伍建設中;二是通過參加高層次的理論培訓、到其他成熟的高職院校掛職學習等途徑提高教師職業心理素質教育水平;三是通過深入企業實踐鍛煉,了解企業員工職業心理素質需求和職業道德標準;四是有效利用校企合作辦學模式,邀請企業相關人士共同編制學生職業心理素質教育教材,將企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納入學校職業心理素質教育的教師隊伍中,把企業職業心理素質及道德規范要求有效融入學生課堂教學和日常管理,打造一支校企共建的高素質師資隊伍,實現校企雙育人功能。
綜上所述,大學生良好的職業心理素質是企業用工的一項重要指標,高職院校應將大學生職業心理素質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來抓,積極探索有效開展職業心理素質教育的教育教學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